[百合原帖]由《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

: AWholeNuWld
: 由《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
: Fri Dec 3 21:08:13 2004
: 12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iZhou 讨论区

原文由 AWholeNuWld 所发表




原文于此:
http://www.zaobao.com/yl/yl503_031204.html
祖母原籍季市(现属靖江),幼年家境宽裕,虽为女子家中亦聘请先生教习诗书。祖母在
世时曾提过她幼年学习的一些东西,除了三字经和唐诗外就数《尺牍》印象最深刻。可惜

我当时一只听成《执牍》,以为能领悟,只知道乃是书信应用之法。今华夏重拾祖宗之学

。《尺牍》也为人重视。古转此一篇新闻,与诸位分享。

------------------------------------------------------------------------
请重视《尺牍》的教学

彭世灼

过去华文中学、高中、大学中文系的课程里,都不包含《尺牍》这一门课。《尺牍》,书

函的通称,比较特殊但非常广泛实用的一门书写技巧,需注意的要点很多,却在华文教学

过程中被忽略了。所以不少人即使大学毕业出来,要写一封达意的普通书信也备感困惑。



  今天,华文教学大改革,基本用意在华文有“用”的需求与价值。华文学习,除了看

、讲,更重要的是写。善于书写是“用”的重要一环。


  写便条、报告、传真、电邮、演讲稿、献词,用词简洁精确是基本要求;进一步讲究

文字典雅、通顺、明达。而书信,更深一层讲究“得体”。得体,恰到好处,合其身份,

书信要写得得体,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经验。


  现在一般中文都习用通俗白话,就像口语一般。兹举一个例子如下:


  “你在重建宗祠‘光裕堂’过程中,敬祖爱宗,热心奉献,特授予光荣宗亲称号。”
这个例子可见,甚至严肃的荣誉榜上都用上“你的、我的”的字眼了。


  但偏好古雅书函的一代人还在。开首行文不直称对方,而称其职衔座位以示尊敬,信

末请安语之前,表示所述之事已毕,以“专此布陈”、“匆匆不尽欲言”,以表达郑重。

文中更惯用半文言,还是广为老一代人接纳。


  有些用途的书函用语古朴,似乎是固定下来,实在很难转为浅易的口语。例如唁函—

—“惊悉贤嫂夫人遽然身故,不胜惋惜,望你节哀顺变,珍重身体。”假如改为口语“你

太太突然死了,请你不要哭泣,多多保重身体。”这样的用辞写给长辈不妥,写给平辈不

安。


需要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



  上述种种道理,有的适合保守,有的随着时代而快速多变,不是一般学科中可以读到

,需要专科《尺牍》。


  三十年前刚踏入社会,有个学位,平日喜欢写写文章,文笔自以为还可以,应付文书

工作应不成问题。但实际坐上那个位子,书中所读和实际生活差别不小,最感欠缺的还是

需要长久积累的生活经验。


  曾经在一个机构工作,老板多,每个老板在自己公司里都是大老板,世事洞明,历练

老成,替他们草拟文书工作做多了,他们不单是老板,还是你的生活导师。当他们要你复

一封信,拟一篇稿时,简单的示意,提点一些相关的背景,细节要自己去理解搜索。文字

的处理,内容的得体表达全看你的功夫了。


  稿件拟好,在与老板斟酌确定时通常最为耗时。每人都有其发言用辞的习惯,这是一

重不小的修饰。


  “这句话怎么可以这么说呢?”


  “太坦白了会得罪人?一句话分两次说,拉长来说,婉转地说。”


  “要写谢绝信最难,这类信要使收信人读了你的信,觉得你婉辞得有道理。”


  这些都是工作上修复函时老板给我的难忘的规劝。


  有些规劝确实受用终身。例如书写业务报告要表达一段意见,首要考虑听者读者的水

平与年纪。尤其说明一个数量,单是数字是非常不够的。若能加上一个收信人熟悉的例子

,印象即刻见效。


  比如说中国长江出口的崇明岛,面积是1230平方里,那究竟多大,印象模糊;假如加

上一个比喻,“崇明岛面积约略有新加坡岛的两倍大”,新加坡收信人的印象即刻凸显。



  再打个比方。马来西亚每年的毒品耗费几达20亿令吉。数目很大,但20亿令吉等于多

少,一般人的模糊概念只是一个数字背后无数个零。但假如比喻说这个数目足以建造吉隆

坡另一座双峰塔,则无不即刻有一个令人咋舌的印象!


  最后,如果革新后的华文课程已经有《尺牍》或类似的课程,必须特别加以重视;如

果还是欠缺,何不填补一科。


·作者是本地自由撰稿人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FROM: 218.4.189.24]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FROM: 218.4.189.24]

你可能感兴趣的:(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