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没更文了。过年期间,小样妈去了中科院心理所,继续学习儿童心理学的相关课程。记了一大本笔记,有好多收获和妞们分享。
今天,我们就先来聊聊儿童性别角色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男孩女孩该怎么养,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性别观念。
你也许会纳闷,性别观念这种东西也要培养吗?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用教孩子也知道啊。但这件事就和性教育一样,教或不教,结果大不相同。
正确的性别观念,不仅能使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对他未来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甚至是一生的幸福和成功,都是有重要影响的。
可惜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自觉地陷入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误区中。
要么混淆孩子的性别,把男孩当女孩养(或者相反);要么太过强调男孩女孩的区别,觉得男孩就要坚强勇敢,女孩就该温柔文静。殊不知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会妨碍孩子的发展。
不要跨性别养育
首先来说说最要不得的跨性别养育。生活中,有些父母因为对孩子的性别失望,会把孩子当成异性孩子来养。比如想要儿子,结果生的是女儿,就把女儿打扮成男孩的样子。也有反过来,给儿子梳辫子,穿裙子,当成女孩来养的。
其实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接受各种性别信息。比如爸爸妈妈给自己穿裤子还是穿裙子,剪短发还是扎辫子,摔倒时,父母会安慰自己,还是让自己不准哭。
2岁时,孩子已经能认识到,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要么是男人,要么是女人。他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把一些活动和性别相联系。比如穿裙子的是女人,留胡子的是男人。
2岁半时,孩子能正确回答自己的性别,但还不知道性别是不能改变的。
要等到3,4岁甚至更大一些,孩子才逐渐明白,性别是稳定的,不会随年龄或情境而改变。男孩子就算穿裙子,梳辫子,也不会变成女孩子。
在上面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正确的性别信息,把孩子当异性养,孩子就会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
这不仅会让他很难适应社会,如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小朋友的孤立,还很容易导致“儿童性别认同障碍”,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不要给孩子贴“性别标签”
我们常说别给孩子贴标签,却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贴了一张最大的标签——性别标签。
性别标签在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性别刻板印象”。简单来说,就是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一种固定的偏见。
比如认为男孩就该大大咧咧,不能穿粉色衣服。女孩就要斯斯文文,不该跑跑跳跳,玩刺激冒险的游戏。
生活中,不止是对孩子,对成人的性别偏见也是无处不在。好多人都固执地认为,男人就该出去拼事业,女人就该留在家相夫教子。
这样的调调虽然令我们很反感。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拿出那套“穷养儿子富养女”的论调。
小样妈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女宝,像公主一样被父母宠溺、呵护着。可惜生活不是童话。如果她们长大后只有温柔、善良、依赖人的一面,缺少独立、刚强的话,难保不会像《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那样,在现实面前,柔弱地连还击的力气都没有。
双性化人格的孩子,未来更有竞争力
知道了性别偏见的不良影响,我猜你一定很纳闷,“把男孩当女孩养也不对,把男孩当男孩养也不对,那到底该怎么养呢?”
这个问题,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双性化人格教育。
“双性化人格”这个词,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罗西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的人格气质,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翻译成人话就是,优秀的品质不分男女。如果孩子能兼具男性的坚强勇敢、果断机智,和女性的温柔体贴、耐心细致,那他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能轻易K.O.掉那些很像男生的男生,和很像女生的女生。
后来的研究也证明,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孩子,长大后更有自信,更受同伴欢迎,适应能力也更强。
所以养育孩子时,我们不必刻意强调男孩该怎么养,女孩该怎么养。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他自由的成长空间,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后给大家几点具体的建议
1. 用正面的态度,教孩子认识自己的生殖器官
当孩子因为好奇而问我们和性有关的问题时,一定不能回避,更不能指责孩子。借助绘本,用正确的词汇教孩子认识自己的生殖器官,就像认识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性别认同,确认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2. 尊重孩子,给他更丰富的选择
在选购服饰和玩具时,我们不用刻意强调孩子的性别特征。虽然给男孩穿裙子不太合适,但给他买粉色的衣服、毛绒玩具,给女孩买枪、恐龙等,只要孩子喜欢,就没什么不可以的。
事实上,有研究表明,最能开发孩子身体、认知、艺术技能的玩具是中性及偏男性的玩具,而非那些有明显性别特征的玩具。
3. 鼓励孩子进行丰富的角色体验
学龄前的孩子都很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这对他们观察能力、模仿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只不过在玩的时候,女孩总是习惯扮妈妈,扮护士,男孩则更多地扮演警察、超人这类角色。
我们不妨鼓励孩子跳出性别的偏见,男孩也可以扮“妈妈”,女孩也可以扮“警察”。这种不一样的角色体验能破除孩子对性别的偏见,促进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4. 避免因为性别偏见指责孩子
生活中,我们常因为孩子的行为和性别角色不符,而不自觉地指责他们。
比如女孩应该保持整洁,玩的脏兮兮的就不行。男孩应该勇敢、大方,不能哭鼻子,不能害羞怕生。
这些本是孩子们的共性问题,却因为我们的性别偏见,成了孩子的个人问题。
所以下一次想要指责孩子时,试着先问问自己,“如果他是个女孩,我还会这样批评他吗?”
今天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本质的就两个词:尊重和接纳。虽然知易行难,但只要我们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孩子就能一点一点靠近他理想的样子。
愿每个孩子都能认清自己的性别,又不被性别束缚,自由地发展。
话说学完儿童性别角色的相关知识后,小样妈松了一口气。因为前段时间,小样貌似很喜欢粉色呢。你带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和性别角色有关的趣事或者疑问呢,赶紧留言告诉我吧。
我是小样妈,复旦金融硕士,儿童心理学博士在读。搜索“妈妈没时间”,期待和你一起,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