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科技新闻

网络再传微软将收购诺基亚手机部门



  近日,诺基亚传言被收购的事情似乎正变得越来越烈。继昨天有传言表示,华为计划收购诺基亚之后,今天,又有消息传出微软在最近一次的会谈中,谈论了有关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的具体事宜。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上个月,诺基亚在伦敦发布 Lumia 925 时,曾与微软高层举行了双方谈判,“深入讨论”了两家公司兼并的合作细则条款,并计划在两家公司整合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使得两家公司兼并之后,更方便在未来移动设备市场上取得突破。

  据悉,诺基亚自 2011 年  2月宣布完全转投微软 Windows Phone 平台后,有关微软计划收购诺基亚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如今,诺基亚事实上已经成为微软 Windows Phone 平台的最大设备制造商和支持者,设备数量和销售占据了该平台绝大多数份额。因此两家公司如果兼并,无异于未来的决策将能够更完美执行。

  而且,一直以来,坊间不断盛传微软重新将公司定位为“设备与服务公司”,计划将公司从原来的软件服务提供商转型至软硬件服务商的说法,去年发布的搭载自家 Windows 8 系统的 Surface 系列平板电脑就是很好的证明,并且还传出推出自家 Surface Phone 的计划,说明微软有意通过自己直接参与硬件设备制造,带领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 Windows Phone 阵营摆脱困境。

  由上可见,微软和诺基亚两者目前处于互补关系,如果诺基亚离开,那么毫无疑问 Windows Phone 好不容易换来的市场份额将面临骤减;相对的,诺基亚已制定的公司战略也将推倒重来,损失巨大。但两者如果结合,可能效率效果将会更高,执行力会更强。

  不过,另据小道消息声称,微软与诺基亚之间的谈判已经结束,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原因在于出售价格双方均为满意。


首款3D打印电池问世 体积细小如沙



  威锋网讯 北京时间 6 月 19 日消息,来自哈佛和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 3D 打印电池,该电池的体积比一粒沙还小,但面积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和手机电池水平同等。该电池的问世将会对微小设备领域的发展起到重大影响,比如纳米机器人以及微型医疗和通讯设备,另外还可以应用在可穿戴设备上。

  另外,3D 电池的出现也是 3D 打印技术的一个突破,因为 3D 打印电池将能够为微型设备提供电力,这正是目前技术所不能做到的。当前电池不足以在小到能够适合下一代高级超微型医疗器材使用的同时又能够提供足够的电力。

  为了让电池在足够细小的同时又有足够的能量,科学家们意识到需要将更多能量添加到微电池中,而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创造出许多紧密交错的超薄电极。于是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 3D 打印机,精确打印一层层的微型电池电极,每一个电极的宽度均小于一根头发。

  打印 3D 电池的过程有点复杂,科学家需要使用一个拥有 1mm 广角喷嘴的 3D 打印机来将两个独立的锂金属氧化物喷在梳状沉积层上,硬化之后可形成阳极和阴极。加入电解液之后,一个如沙子般细小的、充电放电、寿命以及能量密度与普通商用电池媲美的 3D 电池就此诞生。

  也许看文字有点复杂,建议感兴趣的锋友通过视频进行更直观的了解。


艺术结合科学:看精彩的脑控水波!



  早前,我们已经向各位锋友介绍过通过脑电波控制的飞行器和机器人,接下来,小编再带大家看看通过脑电波控制的水波吧!来自外站消息,一位名叫 Lisa Park 的年轻艺术家于日前自主发明了一款头戴式脑电图耳机,通过这款设备,她能够做到对水波的变化进行自我意识的操控。

  据悉,这一项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展示过程,是以头戴式脑电图耳机上搭载的脑电波传感器为核心。这一传感器能够追踪佩戴者的脑电波信息以及眼球运动,接着,被捕获的脑电波信息将会被转换成声波,而这些声波会被安装在 5 个盛满水的容器下的扬声器接受,通过不同的声波,制造出不同的水面波纹。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不同情绪所造成的不同水面波纹,这位美女艺术家将 5 个容器分别设置成分别展示 5 种不同情绪的平台,它们分别是悲伤、愤怒、怨恨、欲望和幸福,Lisa 表示,在对水波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他脑子里想着让她可以产生以上不同情绪的 5 个人,才得以让这一展示成功完成。












3天环游美国 电动摩托车创世界纪录



  据外站报道,Moto Electra 早前就宣布他们计划开展一项通过电动摩托车环游美国的挑战。就在本月,Moto Electra 团队在官方 Facebook 上宣布这一“大胆的尝试”于日前成功完成,并打破世界纪录。这一电动摩托车赛车小组不畏高温、大雨以及车辆故障等一些列艰难险阻,完成了他们环游美国的目标,向世界展示了电动摩托车的潜在发展能力。

  据悉,这一电动摩托车团队一大早就于佛罗里达东北部港口城市杰克逊维尔(Jacksonville)出发,但行驶至中午就遭遇到大暴雨,使得他们不得不停止前行。但暴雨并未将他们击退,休整一小时后,这一团队在雨中继续前行。在环游美国之旅中,这个团队仅仅偶尔停下休息片刻,或停下给摩托车充电、换车灯又继续出发。值得一提,当他们到达德克萨斯州的时候正遇高温天气,使得这个摩托车团队不得不多次交换骑手才得以完成这段“令人疲乏”的德州之旅程。

  该车队于本月在位于洛杉矶的圣塔莫尼卡码头( Santa monica pier )完成了这项挑战,并用了 3 天半的时间完成了全球首次由大西洋岸到太平洋岸的电动摩托车之旅,创下世界纪录。










来自Google X实验室神秘礼物已揭晓



  上周我们报道 Google X 实验室间将为谷歌眼镜用户派发神秘礼物,有人猜测可能是谷歌眼镜配件或者白色 Nexus 4 智能手机,其实都不是。

  近日,多名谷歌眼镜用户陆续收到来自 UPS 或 FedEx 的快递包裹,里面是一个黑色金属光泽不锈钢水瓶,瓶子上面有 Glass 标志,另外还有一封来自谷歌团队的亲笔手写信件,感谢各位开发者对谷歌眼镜的信任。

  虽然礼物没有想象中的贵重,但礼轻情意重,收到礼物的开发者 Matt McGee 自己也表示很喜欢。毕竟在这个年代,亲笔手写信件已经很难得,很有人情味。

  目前谷歌仅向开发者发售了大约 2000 副探索版谷歌眼镜,希望开发者能够为谷歌眼镜开发更多应用。谷歌眼镜正式版计划于明年到来,售价应该不便宜,因为探索版价格已经达到了 1500 美元,但即使如此,还是有许多用户等着入手尝鲜。


防丢利器 辅助追踪物品的小物件设计



  不知道各位网友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急于出门办事却找不到自己的钥匙或是钱包。当时想,如果它们具备震动功能,还能用手机拨打寻找就完事了。针对这样的问题,达人自由妙招。图片上这枚小物件被命名为 Button TrackR,它恰好为那些丢三落四的用户寻找物品提供了帮助。

  Button TrackR 使用简单,它的外观酷似小纽扣形状,用户可以将它附有任何想要追踪的物品之上,比如钱包、钥匙、平板等等,通过配备的 app 进行查找。据称使用者通过手机能够同时追踪多达十个 Button TrackR。不过这款小物件的追踪范围有一定限制,由于配备低耗能蓝牙装置,用户个人搜索范围大约在 30 米内。为扩大小装置的被搜索范围,每个 Button TrackR 都会配备一个独有的 ID,如果其它用户使用 app 搜索到任一 ID 的 Button TrackR,可以把信息传达至一个包含 GPS 坐标的云服务器,并传递给丢失该物品的用户。借助这样的优势用户能够更确切迅速地查找到自己丢失的物品。

  同时,Button TrackR 具有报警功能,它配备一个指示器,一旦被附上的物品被接近或是超出相应的范围(相对用户设备而言),用户的手机将会得到指示提示。此外,Button TrackR 自身也有一个小按钮,按下按钮后手机还会相应响起。

  不过 Button TrackR 的 app 暂时无法适用于所有的智能设备,它暂时只能供持有 iPhone 4s、iPhone 5、iPad 3 、iPad 4、 iPad Mini, 以及三星 S3、Samsung Galaxy S4、三星Galaxy Note 2 和 Android 4.3 设备的用户使用。这款产品目前正在 Indiegogo 上筹集资金,价格为 29 美元。






液冷技术即将运用于智能手机散热

6.20科技新闻_第1张图片

  随着智能手机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电子元件的性能越来越强,手机的发热现象越发普遍,一旦运行大型 3D 游戏或大量图形处理任务时,手机甚至开始发烫。

  体积的限制决定了手机不可能像 PC 一样使用风扇等主动散热方式,目前大多借助石墨散热片、主板的金属罩等被动散热方式。

  DigiTimes 的报道称,液冷技术即将应用于智能手机设备中,苹果、三星和 HTC 将考虑在未来的设备中采用这种技术,采用液冷技术的样机最早将于今年第四季度面世。

  液冷又称水冷,它是以单相液体作为冷却介质的一种散热方式,利用在管道中流动的少量液体,从而带走重要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一般情况下,液冷技术只应用于依靠风扇难以散热的高端游戏计算机。

  事实上,液冷技术首次应用于智能手机源于上个月日本手机厂商 NEC 推出的一部女性手机——Medias 06 E。这部手机的 CPU 散热片上设计了一根液冷散热导管,这根热导管和处于主板平行位置的石墨散热片充分结合,能迅速将 CPU 产生的热量传导至聚碳酸酯外壳上。NEC 表示,散热导管的形状是经过多次试验后得出的。

6.20科技新闻_第2张图片

  液冷技术有望成为未来智能手机散热的主流技术。尽管几大巨头都已在尝试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智能手机,市场上也不乏这类技术的参与者,比如日本 Furukawa 电子,台湾 Chaun-Choung 科技等,它们正在研发 0.6mm 的散热导管,不过 DigiTimes 称,液冷技术目前的良品率仅有 30%,因此在今年我们可能不会看到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


所见即所拍:索尼新款3D望远镜摄像机发售


随着暑假即将来临,一些家庭都开始筹划着今年的夏日旅行。目前,人们外出游玩最必不可少的一款装备便是摄影产品,近年来便携式的数码摄影机已经逐渐成为最佳选择。

  现在,索尼为了满足那些高清 3D 视频拍摄爱好者的需求而特别推出了新款的便携式高清 3D 数码摄录望远镜——DEV-50,该产品当前已经在本周一率先在香港上市,售价 15980 港币(约合 12600 元人民币),而在接下来的 7 月份,这款产品还会以 59900 新台币(约合 12300 元人民币)的价格登陆台湾,具体发售日期为 7 月 4 日。

  规格方面,DEV-50 是原先 DEV-5 的升级版产品。从外形来看,DEV-50 拥有更加轻巧的机身,不但拥有较小的体积,而且重量也仅为 860 克,较前代产品减少了 30%。同时,DEV-50 还具备 IP5X 级防尘与 IPX4 级防泼溅能力。

  功能方面,DEV-50 搭载双 2040 万像素 Exmor R CMOS 传感器和两个 BIONZ 图像处理器,可实现 60Hz 或 50Hz 的 1080i 3D 视频拍摄和 1080p 2D 视频捕捉。在 3D 拍摄模式下,DEV-50 的变焦能力为 0.5 倍至 6 倍,而在 2D 拍摄模式下该组参数则提升至 0.8 倍至 25 倍。拥有 Optical SteadyShot 主动防抖技术。

  另外,DEV-50 还设计有 240 万像素 OLED 电子取景器,存储介质为 SD/SDHC/SDXC 储存卡或索尼 Memory Stick PRO Duo 高速记忆棒。

6.20科技新闻_第3张图片

6.20科技新闻_第4张图片

6.20科技新闻_第5张图片


众包数据天气应用或将像Waze一样找到出口


6.20科技新闻_第6张图片

Waze被谷歌收购,说明了一个道理。那些利用来自用户的实时众包数据的初创公司,会吸引大企业的注意,成为他们的潜在收购对象。除了社交地图,还有另外一个类型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利用用户提交的实时数据,那就是天气应用。

位于蒙特利尔的初创企业SkyMotion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他们刚刚发布了4.0版本应用,这个应用不仅能够使用用户实时数据来为其他用户预报天气,更为企业提供了公共API,让这些企业的应用可以使用SkyMotion中用户提交的数据。

SkyMotion中的天气情况每分钟更新,这些天气数据全部来自用户。相比于其他天气应用,它并不完全依赖于专业气象台提供的预测结果。

6.20科技新闻_第7张图片

目前SkyMotion拥有超过20万用户,其中50%为活跃用户。该应用的下载量已经接近50万次,这一数字有望在今年年底达到100万次。

SkyMotion并不是唯一的众包数据天气应用,Weddar也为用户提供类似的服务。Weddar团队位于葡萄牙,成立于2011年4月。

天气众包数据对于大企业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它能够大大提高应用的服务质量,而且可以与其他本地数据进行整合,例如地图和交通等服务。或许这些企业会在不久的未来内像Waze一样找到一个巨大的出口。


Paper融资1500万美元:销售数字化画笔会是一项不错的业务吗?


销售数字化画笔会是一项不错的业务吗?

6.20科技新闻_第8张图片

几年前,微软元老级员工乔治·派施尼格(Georg Petschnigg)开始为我们改进在iPad上绘图、着色以及素描的方式,并为之重新进行定义。他成立了FiftyThree——一支由不同专家组成的团队——他们中的一些人曾是微软Courier平板电脑项目组成员,不过该项目失败之后,他们离开了那里,并开始打造Paper这个应用。

“为了打造出我们每天都能使用的工具来,我们刚刚为这个项目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Paper很受欢迎,在将其推上线的前两周时间里,其下载量达到了150万次。目前,Paper的下载量累计已经超过800万次,而用户所创建的项目总数已经突破8000万个。该公司的规模有所壮大,员工总数为22人,不过他们还在派施尼格在Tribeca的公寓大楼里工作。

最近FiftyThree宣布了公司发展的下一步目标。FiftyThree日前完成了A轮融资,一共获得1500万美元的资金,本轮融资由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伙人克里斯·迪克森领投,跟投的投资机构和个人包括SV Angles的Ron Conway、Highline Venture、Thrive Capital的Josh Kushner以及Twitter / Square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

6.20科技新闻_第9张图片

一次融资额较大的轮次对于高科技消费领域的平均融资额来说可能产生不了太大的意义,但在投资界对应用程序型初创企业越来越持怀疑态度的情况之下,FiftyThree最近所获得的融资却代表着投资界对此类初创企业投了一张信任票。

Paper并没有内置转发推文或者博客功能,来推动你的关注需求,并让你不时回访。它也没有采用付费高级用户模式,对尊贵服务进行销售。它只是最近增加了由其他用户所打造的艺术品画廊——这是Paper的第一个特征,而该特征需要互联网连接。该公司在应用程序的内容,对画笔以及颜色混合器进行销售,以此作为获得赚钱的手段,而这不可能成为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的牢靠的稳定的基础。

投资者克里斯•迪克森表示,FiftyThree的长期目标以及无数荣誉(像苹果所评选出“年度iPad应用程序”奖,该是为各大应用程序公司梦寐以求的奖项)都是它的内在亮点。当FiftyThree创立伊始之时,它只是帮助那些“创造者”(正如派施尼格所称呼的那样)的一种方式——他还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个词汇——但这家公司迅速发展为常用数字工具重新设定形象的工作间。常用数字工具包括:已经引起广泛赞誉的Paper颜色混合器、撤消手势、Expressive Ink Engine——一种在电子纸张上模拟真实作品的油印的工具。迪克森表示,Paper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且拥有生产力创造特征的一种应用程序。

关于公司未来的产品(包括未来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的可能性),派施尼格不愿透露任何细节,但暗示协作将对公司以及其即将推出的产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你举目了解一下现在的网络情况、社交媒体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发表观点的所做出的贡献、或者维基百科让我们能回顾起各种信息——我们真的还不知道以何种方式形成更佳且新颖的理念。”他说道。虽然在图纸上抑或文本文件上实现协作功能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这家公司的一些期待似乎离梦想成真仅有咫尺的距离。

派施尼格悄无声息地积累了大量人脉,拥有一支硬件设计师全明星团队,其成员包括Xbox 360每种配件(如控制器,再如Kinect)的设计者 John Ikeda、之前在Sonos机械工程部门担任董事的Jim Koo,以及屡获殊荣的微软电弧鼠标的设计者Audrey Louchart。然而,到目前为止,FiftyThree只推出了一个iPad应用程序产品。

FiftyThree已经建立了一支出色的团队,其成员拥有不同的背景。如果这家公司不能解决盈利问题,那么这家公司乃至其高贵的目标、一切的理想都将前功尽弃。考虑到FiftyThree提供商品的目的是为了收取一次性的费用,而并不提供像Dropbox一样的订阅服务,那么它能否发展为投资者所希望的受创投资本支持的公司的那种规模,就很难做出结论。

派施尼格表示,Paper在苹果应用商店Top Grossing榜单排名上现在还处在前列的位置。他还表示,该公司会在未来合适的时间首次推出“其他的商业模式”。他说:“当你观察我们所处的环境(这种情况自2008年一直存在)之时,我们甚至连平板电脑里出现了Office这种应用都不关注。从本质上看,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套移动工具,实现创造性。”这意味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FiftyThree还仅仅处于开始出发的状态。尽管微软为iPhone首次推出了Office,但是派施尼格并不关心将为台式电脑界定为生产力的应用程序移植到移动设备上这件事情上。他表示:“所有的内容都与想象合适的解决方案有关,而这需要时间。”


可弯曲屏幕:Emopulse Smile智能手机接受预订

妳能想到的,还没想到的功能被揉进去了。Smile Smartwatch有着梦幻般的工业设计,此前我们还是只能在电影里见过这样的设备,创业者则希望把它做成内外兼修的多功能实用产品,在消费电子领域实现真正的突破。

Smile Smartwatch由两块屏幕(twin-display)组成。用户配戴起来就像一款面积较大的手镯,产品遵循了设计原型图里使用柔性屏幕的试验。首个版本做出来是是单色屏幕,现在已经换成全彩的OLED屏。

用户抬起手臂,上面的一块屏幕便会随之点亮。当用户手腕往上翻时,下面的一块屏幕也会被点亮。Smartwatch外沿采用了铝制外壳包裹,外层使用德国Schott公司的特制玻璃(S家的水晶杯送情人不错),机身防水又防震。

关于柔性屏幕,来自加州,已为这款产品努力四年的联合创始人Nick Koloskov解释道:

 “我们曾经使用两个生产商的柔性屏幕,他们都很想争做市场里第一个吃螃蟹的厂商,后来我们的合作伙伴给公司承诺,将在年底前完成交货(这也是为何手表没有在年初时发布)。”

Koloskov还补充道,Smile不是类似Pebble的产品,屏幕的配置上已经可以媲美iPhone的屏幕,每一块屏幕的宽度都可以显示3个在iPhone 4S的icon。

Emopulse公司的创始人也很清楚,推出这样的产品是要直接面对苹果及三星这样的巨型硬件厂商竞争。不过他认为,生产一款能满足消费者预期的高质量屏幕,具备多种实用功能的产品是让团队持续研发的动力。相比而言,是否做第一只螃蟹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Smile运行基于Linux 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算法,其嵌入式设备里采用了能自行收集用户信息的生物传感器,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某些自动化程序。

打比方说,用户看过几部电影,听了电台音乐后,系统会自动识别并标记用户行为,包括用户身体的反应,随着使用时间增多,推荐服务也变得更精准。传感器也同时使用了物理技术,相当于一个随身教练,监督你的日常生活保健。

Smile智能手表将搭载尚未发布的低功耗德州仪器TI OMAP 5处理器,其内置的GPU足以应对高清电影播放和游戏需求。Smile手表将配备2GB的系统内存,以及128GB或256GB的固态存储可供选择。

其它主要规格包括:一个nano-SIM卡槽,支持LTE、蓝牙连接与其他智能手机配对。主屏能自动切换日间和夜间模式,用户睡眠时期手机还可保持部分激活状态,来电将被转接到语音信箱,或通过发送邮件短信提醒来电者稍后再拨。

除了WiFi功能,Smile还将支持NFC与单点触摸功能,这是为日后信用卡支付及开电子锁功能设置的。所有的密码及个人账户信息都能被存储到设备中,通过加密措施,用户的个人信息在设备脱离感应区时都会被自动擦除。

物理连接方面,该设备会有一个可滑动的USB 3.0接头(据说也有防止手表脱落的功能)。虽然宣传片里提到了Smile将会搭配10 Gbps传输速度的雷电接口,不过Koloskov告知记者,在产品测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所以首版的产品将不会加入此项技术。

据开发者表示,Smile将内置2500 mAh电池,能维持设备两天的续航时间,在节点模式下能延长至7天。高配版本将会使用3000mAh的电池。

有点怪异的是,Smile不打算配备耳机插孔,公司主推其专有Puurepath音频技术,据称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无线音乐播放体验,能达到hi-fi级别(16-bit, 44.1/48 KHz)的CD播放质量(不是我说的),所以用户不需要自配耳机。多人分享模式时可使用立体声扬声器。

Smile最强悍的一面是使用了三个摄像头与三个麦克风,主屏幕顶部有一个可用于视频电话会议的摄像头,顶部边缘的则是1200万像素、能支持录制1080p高清影像的摄像头,第三个摄像头被设置在Smile的侧面,用于扫描书条码及二维码等信息(视频里面有多个利用条码泡妞的场景)。

Smile也具备了类似Siri的语音识别,可以储存用户的自然语言。此时设备相当于一个个人数字化助手,用户搜寻信息、设置提醒、做笔记,系统能根据用户行为进行“学习”。

梦想是需要钱来实现的,为了使产品实现量产,Emopulse在Indiegogo上发布筹款项目,截止日期为7月11日号。128 GB型号的预购价为 480美元;有黑蓝色和四种尺寸可供选择。256 GB版本的价格为550美元。

开发者版的Smile目前还不包含无线充电功能,这一切都得等10月份的正式版推出。Emopulse打算在2014年上线Smile app商店,让更多的第三方开发者加入进来。

看完整个产品介绍,笔者还是对这类产品不免有些担心:智能手机再贴身,相信用户也很难像视频中的帅哥一样,睡觉时间也在手上绑着一块带有2500mAh电池的设备,商务人士的使用场景也相信不适应这款手机。

设备同时搭载三个摄像头、三个麦克风,带NFC、蓝牙、无线充电功能,并配置标准大小屏幕的智能设备,能否维持两天的续航时间?这显然是一款做加法的产品,在宣扬把产品做简单的今日逆风而行,希望打造全能型硬件体验。Smile使用非主流Lunix系统算法的平台,它的应用商店又能否吸引足够的开发者?这一切,都等待市场检验。


一个比一个牛 5款智能门锁对比


导读:科技的日新月异逼得你必须考虑下智能门锁,一些公司已经在悄悄地展开技术比拼,这些锁的共同特点:你用一个智能手机或App控制它们。不同点是有些需要你换掉整个锁系统、有些可以远程控制、有些可以给来访者拍照……总之,后面都有一个非常棒的技术和想象力在支撑。下面来看看5款智能门锁的对比吧!

科技的日新月异逼得你必须考虑下智能门锁,几家门锁公司已经在悄悄地展开技术比拼,这些锁的共同特点:你用一个智能手机或App控制它们。不同点是有些需要你换掉整个锁系统,有些只需要只要在已有门闩上加个智能设备。有些需要你跟门锁轻轻互动一下,有些只要你靠上去就能自动辨别,有些可以远程控制、有些可以给来访者拍照……总之,后面都有一个非常棒的技术和想象在支撑。下面来看看5款智能门锁的对比吧。

August

200美元的August是5个中做工最高雅的,外表是拉丝铝圆状的,可以通过iOS、Android、 Web应用控制。你可以把门锁密码给你特定的家人和朋友,还可以准确自定义,大概他们多久、几天、甚至几小时会来访一次,来防止意外的访问。当访客用手机数字键识别时,这个锁会启动蓝牙来辨别,然后自动解锁。

Lockitron

179美元的Lockitron是用来安装在门后锁闩上的,轻轻点击一下应用就可以上锁解锁。通过应用可以授权朋友、家人、客人进入。锁内置WiFi, 不管你在哪里都可以收到来访推送通知。如果通过iPhone蓝牙4.0靠近时,锁会自动辨别。它不是最漂亮的智能门锁,但这个看起来有点像塑料的智能门锁也许是设置最简单的。

Schlage

价格200—300美元,来自一个老牌的门锁制造商,门锁上面的数字按键允许你用四位数密码访问,同时你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它的Nexia Home Intelligence应用。你可以为不同的家人、朋友创造19个私人密码。允许他们只在特定的时间访问进入,然后可以删掉这个密码,再建立新的记录。如果想要遥控这个锁,每个月支付9美元的增值费用。

Goji

这个是最新加入到智能锁行列的,跟August一样,外表像个圆圆的盘子,表面是个LED盘子当访客进入或者离开的时候会显示相关的问候。最有趣的一点是,里面内置的摄像头会给激活门锁的人拍照,不管角度多么不讨好,它都会极力收集这些人的照片。跟August一样,同样可以把门锁密码给你特定的家人和朋友,还可以准确自定义。

Kevo Lock

Kevo Lock目前宣告它已经从电视真人秀获得了许多资金,当然这个锁本身也令人印象深刻。这个锁需要重新安装,通过蓝牙连接到你的iPhone。开门时轻轻点击屏幕上绿色的闪光点,就可解锁。同样你可以把数字密码发送给别人,通过应用自定义密码的有效次数、有效期间。

一个移动电源可以创造多少就业机会


“一个移动电源和一个APP,谁创造的就业机会多?”答案基本上是呼之欲出的:在中国,硬件制造可以造就一个个东莞、佛山、珠海,软件却没办法成就一个中国硅谷。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创业门槛低了很多,两三个好基友有了一个很酷的想法,合伙拉起一面旗就可以出来闯荡江湖。但是,做APP尽管很Sexy,一不小心就会言过其实,两三年过去之后,少有可沉淀下来的东西,因此现在春江水暖鸭先知的VC和媒体都在看软硬结合的、硬件制造方面的创业团队。

一个软件可以提供多少个就业岗位?既然本文硬件是拿移动电源而不是智能手机或者平板、可穿戴设备来说事,那么软件也就不必纠结于需要100多号人的Evernote或者重型游戏等等,以一款阅读器应用为例,不做内容的话需要的人数大概的几个主流操作系统各一个开发、一个设计、一个运营、一个负责打杂的CEO,小编接触过几个做得还不错的团队,一个体量在6个人,一个在12个人左右;另外还有一个做网络电台的,团队10个人。互联网团队的这种体量大家都很清楚。

做一个移动电源需要多少人?小编咨询过一个正在做移动电源(我们雷锋网报导过的刀锋)的创业者,刀锋从概念到原型会经历产品规划、ID设计、MD设计、电子方案、生产规划(物料+供应商下单)几个环节,按最精益的算法每个环节需要一个人,然后是最大头的加工环节。这个团队找的是一个100人左右的工厂——寨都深圳有很多100个工人左右的小工厂,这种规模的代工厂也是硬件创业主要的支持力量——当然并不是说这100个工人都为他的移动电源服务,但是这种工厂满血的时候大概每天会为4个左右的订单同时开工,算下来,大概有25个人力是花在他的移动电源上。这些是直接沾边的,还得算上因为硬件物料采购间接养活的一些原料供应商、物流公司等等,还有很多裙带的周边产业。

工人正在组装“刀锋”

要是说到智能手机这些复杂的硬件,算起来就没底了,光是一款手机的工业设计至少就需要一个30人以上的团队专门做,加上研发、物料、仓储、加工、物流,每一个环节都是实打实需要投入人力,这里面有无数的就业机会,而且制造业的特点一直就有一点:虽然工厂里刨食,做的事情未必Sexy,但可以养活自己。

曾经有人跟小编说过:在没有健康的盈利模式机基础上谈扩张的行为都是耍流氓,做小了是坑自己,做大了是坑团队和投资人。现在还在说“先积累用户再寻求盈利模式”,真的很缺乏说服力。眼看着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波软件浪潮已经过去,关于“付费意识”的市场教育进行了这么久,最终这帮创业者还是被市场教育了:仍旧没人愿意为软件买单。也许是习惯使然,我们还是愿意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买单,虚拟的互联网最终还需要靠硬件来介入消费者的钱包。

看来还是实业强国啊。


智能家居只迈了一小步


在这一波硬件创业的潮流里面,不少朋友把目标锁定在智能家居这个领域。随后使用WiFi技术的智能插座、智能灯泡、智能灯控等产品陆续出现在大众眼前。不过当下的智能家居领域,很多产品需要进一步改进,整体只是迈了一小步而已。

“当你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打开家里的空调,回去后就能享受舒适的环境了。”从这个场景来看,这样的远程操作的确能让生活质量提升不少,比以往要更智能一些。不过昨天有位朋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所说的智能家居,多数的只是把遥控集成到手机端上。比起以前的确有一些进步,但是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智能。

对于智能家居的标杆,朋友提及了iPod之父Tony Fadell所打造的恒温器Nest。借助于传感器,Nest除了能够对温度、湿度、环境光以及设备周边进行监控和衡量外,还能判断屋子里是否有人,从而决定是否自动关闭相应空间里面的设备。其实它更智能的地方在于可以根据用户的调节而进行学习,从而了解用户的日常作息和温度喜好。换句话说,Nest已经不再需要“遥控”这类玩意,把人从机械里进一步解放出来。

从趋势上来说,智能家居领域的确在不断进步。不过落实到具体的产品,它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产品到底有多智能,跟开发者有一定的关系。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也限制了产品。朋友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现在的智能门锁,有的要用手机碰一下,有的要扫一下视网膜,有的用指纹。但是这是最舒服的开门方式吗?回想小时候,我们回到家门口只要喊一声‘妈,开门’,问题就解决了。这才是最方便最智能的思路吧?”

对于开发者来说,他们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借助自身技能来达到目的。比如说研究手势控制的,他们希望通过一些简单动作来实现解锁;研究手机的,他们自然把解决方案锁定到这个平台上。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所做的,是最人性化的。

除了产品问题外,人的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就拿恒温器Nest来说,是需要专业人士来配合安装的。随着产品越来越多,这个领域对装修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也会越来也高:他们不仅需要了解产品的功能,在布线方面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如果这个群体的知识技能跟不上的话,他们也会制约着智能家居领域的发展。

所以说,智能家居的发展,除了看产品外,还得顾及人的因素。它离理想状态,路还长着呢。


摩托装备:引爆未来的增强现实头盔


四个轮的车主有一块车内面板来实现路线导航、检测车况和语音控制,这些无疑都大大加强了驾驶这件事的舒适和安全性。那么对于两个轮的摩托车主,难道只能老老实实靠边掏手机吗?LiveMap的一个研发团队有比这酷好几条街的方案。

LiveMap的设计是一款内置导航和增强现实的头盔。对于佩戴的用户,头盔会将查看的信息显示在风镜。同时内置麦克可以提供语音操作,可以在驾驶中查看地图等信息。头盔内安有两块3000 mAh的电池可供长途驾驶。另外,头盔还能在紧急情况下比如事故中,帮助用户电话求救。

说到这里,其实这款头盔的功能跟Google Glass非常相近,区别是在于造型。Google Glass为了符合眼镜这个定位,需要尽可能地压缩体积,从而造成实现上的限制。而头盔相比就有很大优势——更大电池容量,你甚至可以在头盔顶部贴一堆太阳能电池来补充电力;更多传感器来检测用户的头部或眼部动作,从而操控更加容易。同时,它本身也是区别于Glass的一个垂直领域——消费者更愿意花钱。

目前这款头盔正在Indiegogo上筹款,售价1500美刀。


家庭能源管理,有待挖掘的金矿


家庭能源管理是一个被遗漏的大市场。几年前,谷歌、微软、日立、intel都相继试图开拓这一领域,但都因种种原因折戟沉沙。但2012年以来,一个名叫NEST的温控器席卷世界,成为市场的热点。

用户对于家庭能源管理有强烈的智能化、透明化管理的需要,但市场上一直缺乏能够在价格和功能方面都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

一、什么是家庭能源管理? 

家庭能源管理HEMS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十分陌生,直到2009年谷歌推出Power Meter服务后,大家才对此有了初步的认识。

长期以来,用户侧一直被认为是单纯的电能消耗单元。直到20世纪70年代发生能源危机,西方国家才不再一味追求以装机容量来满足负荷需求,而是通过提高机组的利用效率、削减需求侧负荷来解决供需矛盾。美国于1978年颁布了《国家节能政策法》,拉开了全球对需求侧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序幕。此后,用户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来,由于用户侧在节能减排以及安全方面的巨大潜力,且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美国、中国、日本等国的知名企业纷纷开展了用户侧的相关研究。

当前世界各国智能电网的研究中,也越来越重视用户侧,希望通过调整用户侧的负荷及用户自身配备储能设备的充放电来适应电网负荷和电价变化的自动化系统,以达到节约能源、确保用户用电安全、减少用户电费支出、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目的。这种系统或应用,我们称之为用户侧能量管理系统(User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U-EMS)。

用户侧家庭能量管理系统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又可分为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楼宇能源管理系统(BEMS)和企业能源管理系统(EEMS)。

近年来,节能环保越来越被重视和提倡,像家庭节能,家庭能源管理系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家电厂商推出的智能家电受到市场热捧,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也顺应这股潮流。

回想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拿到信用卡账单的时候,或者拿到手机话费账单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查看各部分支出比例,来调整下一次消费行为。而拿到电费账单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个月冰箱用了多少电,iphone用了多少电,热水器用了多少电?跟上个月比有哪些超出?如何调整以节约用电?

这正是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提供的价值之一,对于能源公司可以通过它的服务了解到他们客户是如何使用能源的,还可以了解智能电网投资是否成功等;同时,对于一般家庭则可以了解自己的能源使用情况,设定每个月的使用标准并在接近目标时给出预警,以免收到一张难以接受的电费通知单。通过提供工具和信息,激励消费者对他们的能源使用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二、家庭能源管理,智能电网用户侧和智能家居的交集

家庭能源管理作为新名词,一直被大家看作是智能电网用户侧的一个应用。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用户侧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通过调整用户侧的负荷及用户自身配备储能设备的充放电来适应电网负荷和电价变化的自动化系统,可以更经济、更有效的达到节约能源、确保用户用电安全、减少用户电费支出、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目的。

过去对于家庭能源管理的研究,集中在通过监控和分析家庭能源的使用,提出能源使用建议,促进用户调节能源使用方式,从而实现节能和提升电能使用效率。为此,很多知名公司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尝试,包括谷歌、微软、日立等。但这一模式并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

能源消耗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能源消耗包括天然气和电,以电为主。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用户对能源管理智能化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人们希望家庭能源管理更智能,更人性化,更符合互联网、移动时代的需要。

智能家居行业也看到了这一需求,于是各种电器控制功能应运而生,远程控制,集中式控制,一键控制等。但这些功能同样也没有被用户接受。

“当你手上有一把锤子的时候,看所有的东西都是钉子”。这正是智能电网厂商和智能家居厂商面临的视野瓶颈。智能电网厂商看到了需求侧管理的需求,看到了能源的智能管理,但没看到用户的舒适性、方便性需求;智能家居厂商看到了用户的舒适性、方便性需求,而没有意识到电器对于用户来说是能源使用。

家庭能源管理,是智能电网用户侧和智能家居的交集。家庭能源管理应包括需求侧管理的功能,以实现节能和调节能源使用,还应该满足用户对于家庭安全、生活舒适性、方便性的诉求。

三、Nest,家庭能源管理产品的最佳样板 

Nest,这款由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和前iPhone软件工程师马特·罗杰斯(Matt Rogers)共同打造的智能温控器非常火爆。产品自去年秋天上市,大受好评,极客们把他当作下一个苹果的产品,普通的用户欣赏它所带来的实惠。到目前为止,Nest只出品了两款温控器,都已经脱销。它的每月出货量为4万-5万台,尽管其销量并未公布,但可以推断的是不会少于100万。

Nest Labs及其产品获得了市场和媒体的热烈关注。在创办6年后,他以8亿美元的估值获得了8千万美元的融资。各国媒体热情的追捧他们,从产品的创始人到产品体验,都有大量文章。

移动互联网行业将Nest视为移动互联网产品,智能家居行业将其视为智能家居产品,这些都没错,但我更愿意将它看作一个家庭能源管理产品。

大部分人对家庭能源管理(HEMS)很陌生,少数人则把家庭能源监测看作家庭能源管理的全部。这其中,谷歌、微软等大企业“居功至伟”。然而,家庭能源不仅可以被动监测,还可以主动管理,通过主动的、智能的管理,不仅能够给用户带来方便性,还可以为节能环保,同时为用户省钱。

Nest的创始人托尼·法德尔的梦想是:在太浩湖(Lake Tahoe)湖畔建设一个节能的梦想家园。他的目标市场是家庭能源管理,选择的切入点是温控器,希望帮助家庭降低能源消耗与开支,因为:在为昂贵的环保节能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HVAC)选择一款可编程恒温器时,他发现,‘它们售价高达500美元,但体验异常糟糕,简直就是没脑子的人设计出来的’。所以他决定,‘我要设计自己的恒温器。’

在Nest收购MyEnergy之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明显了。MyEnergy最初的名称是Earth Aid,是一家在线能源监控服务公司,其显示展板具有最佳的用户体验。Nest希望通过收购,加强其在家庭能源监控和管理工具方面的技术。

Nest的成功证明,这个市场拥有广阔的前景。

四、总结

家庭能源管理一直不被公众熟悉,国内也鲜有从事这一领域的知名企业。

笔者认为,家庭能源管理市场是一个有待挖掘的金矿。从电网侧来看,居民能源消耗是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幅增加,比重越来越大。家庭能源消费的智能化管理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家庭来看,能源消费是社会的重要部分,家用电器越来越多,每月的天然气使用量越来越大,管理能源使用逐渐成为大多数家庭共同的问题。家居和用电的安全如何保障,天然气泄露的隐患如何防范,是否有家庭能源消耗的分析以便节约,如何管理家中众多的电器?

尽管国内企业并不很重视家庭能源管理,谷歌、微软以及日立等大企业却高度重视,一直试图抢占这一市场。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家庭能源管理市场的潜力。

Nest是家庭能源管理市场中最成功的产品,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兼顾了节能和舒适、智能的双重需求,准确的把产品定位在了智能家居和智能电网用户侧的交集。过去我们认为为了节能就要牺牲舒适性,就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但Nest打破了这一错误观念,让用户既可以享受智能、舒适的生活,还能节能环保。这样的产品谁会不爱呢?

我们的家庭能源管理产品,也应向Nest看齐,淡化科技,兼顾节能与舒适、智能,为用户创造更安全更舒适的智能之家。

———————————分割线————————————

智能家居分类方法有很多,有按技术分类的,有按功能分类的。这些分类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原有的分类方法都过于复杂,类别过多,专业性太强,非常不利于智能家居的普及和推广。

我把智能家居分成四大模块:

1、安全健康防护

包括对讲系统、视频监控、防盗防侵入以及家居健康等。

2、能源管理

包括智能照明、智能电器管理、家庭温控、透明化用电等。

3、影音娱乐

包括家庭影音,背景音乐,游戏娱乐等。

4、居家生活

智能清洁、花草自动浇灌、宠物照看和动物管制等。

几分钟帮你梳理在线教育的几大金矿


编者按:本文作者吕森林为移动学习资讯网创始人,2000 年起从事互联网教育,精通网络教育平台及课程开发,2006 至今从事移动学习行业研究和咨询,可以通过 [email protected] 与其互动。

笔者按:自上一篇《几分钟梳理在线教育陷井》在 36 氪发布后,得到多位同行关注,纷纷询问在线教育之路在何方。首先感谢 36 氪编辑的敬业精神,不仅把原文标题打造得更有吸引力,而且加注了重点,还亲自致电本人沟通,说明编辑工作真正到位,在此表示敬意!
   
近期来函多数询问的是在线教育的商业模式,很多进入这个行业的朋友,自然是想掘得一桶金,否则去做公益好了,比如网易公开课。废话不说,来看在线教育的金矿在哪里:
   

一、在线教育的“垄断模式”与“纯商业模式”

   
从我本人从业十多年的经验来看,中国在线教育上百亿元的市场,仍然限制在能够发文凭的网络教育学院上。这些网络教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凭借推进网络教育的国家政策,通过“贩卖文凭”掘得大笔资金,曾一度导致高等网络教育招生、教学乱象从生,给网络教育的发展蒙上很大的阴影。由于当时在网络教学的课程开发、教学并不完善,导致目前很多企业不认可网络教育学历,甚至有些明确在招聘信息中指明不招收网院学历的员工。

但是早期与网院合作的企业,则大发其财,在海外成功上市的企业,如弘成教育(网上人大的实际运营方,后双方分离)。中国最大的在线教育企业电大在线(即原来的电大),拥有数百万的生源,营收也颇为可观。

这种凭借不可替代的“文凭”资源或无法替代的垄断资源,可称为“体制内”的在线教育模式,至今仍旧有一些企业,能够轻松赚取“行政体制内”的利润,而且相当可观,例如某家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在线教育公司,年收入可达亿元。这与在线教育企业苦心经营多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行政运作”相对应的则是“商业运作”,这些体制外的从业者没有可以依靠的背景,绝大多数人进入在线教育这个行业创业属于“商业运作”,要么对教育怀有热情,要么是对中国教育现状不满,要么是凭借一已的想法,义无反顾地进来了。

二、商业化在线教育成功的可能领域

商业化在线教育进入的门坎低,笔者见过很多“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失败范例。我见到很多人想进入这个行业掘金,但根本是不知道金子在哪里,到处挖坑,成功的案例不多,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也有很多在生死线上挣扎中。

商业化模式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 2008 年在海外上市的正保远程教育运营的中华会计网校,在经过了若干生死考验之后,终于在会计远程教育领域内扎稳脚跟,如今会计几乎人人都知道中华会计网校。但是它在成功之后迅速拓展其它领域,如司法考试、医学考试、中小学网校等,收益远未达到预期。

据国外媒体报道,正保远程教育截至 2013 年 3 月 31 日的 2013 财年第二财季净营收为 1300 万美元,同比增长 5.4%;净利润为 79 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净利润 280 万美元下滑 71.8%,主要原因是受会计职称考试时间延期影响,可见正保远程教育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会计领域为主。

靠行政体制吃饭,毕竟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在商业化领域,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领域,是在线教育淘金者容易“出金”、取得成功的地方。

   1、在线IT类

IT 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之旺盛,是众所周知的,勿需多言。IT 类培训,有面授培训机构做在线业务的,如达内、青鸟、21 互联远程教育网、北锋网等。

绝大多数学习者没有在线学习的持久耐性,IT 培训如果采用纯在线模式,则很难进行学习活动,因为没有实体培训机构的学习氛围使然,这也是远程教育最大的困难。但是长期以来IT师资的匮乏,使得在线IT培训的需求相当大,线下与线上结合的O2O模式,是成功的必然之路。

   2、在线外语类

中国人学外语的热潮,勿需多言。外语热自上世纪 90 年代兴起,仍然经久不衰。在线外语培训是在线教育发展最早的领域之一。在外语培训,沪江网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外语学习社区。新东方在线也是做的不错,从原有的只有几百万营收,到现在营收近亿。

其它外语学习网站有很多,但是多数规模不大,林林总总的约有数百家,其中有些知名度的约有几十家,如旺旺英语、大耳朵英语等。这些英语类网站主要以提供各类资讯和下载资料为主。

   3、考试类

考试类培训,在中国应该占据最大的培训市场,在在线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如考研、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医学考试等。

考试教育虽然是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但是作为“刚性需求”,其市场规模相当庞大。笔者认为考试作为人才选拔必不可少的手段,“应试教育”的长期积弊并不在于考试本身,而是考试没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进行改革、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致。

考试类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为什么这么说?——虽然正保的规模相当大,但也在市场中占有不多的比例。根据正保官方数据,正保经历了 13 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 16 个品牌网站,开设 200 多个辅导类别,覆盖了会计、法律、医药卫生、建设工程、中小学、自考、成人高考、考研、外语、职业培训等 13 个不同行业,2012 财年培训规模达 220 万人,高居中国远程教育领先地位。但是目前医药护类专业每年有约 250 万考试人群,正保 2012 年才做了 10 万人次,4% 的市场渗透率;建筑 200 多万考试人数市场,而正保的渗透率更低。

在职业认证考试类,东大正保目前规模最大,但是其它的竞争对手的实力也不容小瞧,如东奥会计在线、环球雅思等,每年也有数千万元级别的收入。有的培训机构,采用混合式学习的模式,将学生集中在一起看教师授课录像,也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因此选择一个客户群体基数较为庞大的方向去精耕细作,形成持久、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是进入在线教育市场的必然之路。

   4、其它细分领域

似乎除了“垄断模式”能够盈利之外,长期以来,令人乏味的“应试教育”似乎成了难以摆脱的魔咒,这与长期以来中国人形成的对学习的兴趣寡然,而对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乐此不疲。

不过在每个有需求的学习领域中,都有可能生成巨头,比如背单词的软件、英语作文批改、汉语作文、对外汉语、中医养生等,至少有数百个细分领域,具备了成功运作在线教育的可能。

但是凡是进入在线教育行业投资者,对在线教育不要抱有一夜暴富的幻想,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选择了教育行业,也就意味着创业的艰难。因为中国学习者对在线教育的付费意愿并不强烈,像国外 Lynda.com 可以免费试用 7 天但一注册就要求提供信用卡信息的网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但是从中国最初的淘宝通过支付宝来解决电子商务信用一样,中国的在线教育,也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三、对在线教育创业者的几点忠告

   
近年进入在线教育市场的企业,至少有数百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有 5% 的项目才能够获得成功。这里提几点忠告,希望能起一些警示作用。

1、对在线教育,不要想当然

在线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纯互联网出身的团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做教育培训出身的团队,则很难以互联网的方式来运作教育。所以需要兼而有之,不要从自己主观的角度看待教育培训,尤其是看待在线教育。

可喜的是,像“猿题库”这样专注于产品体验细节、从大数据上挖掘用户的学习需求的项目,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可能。

2、选对方向和时机比努力更重要

创业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选对方向,也没有选对时机,那么你会很荣幸地成为“先烈”,这样的先烈不乏后来者。

笔者曾见过投资四五千万、试图开发一款可以代替教师的英语学习机的项目,但是基本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它的目标就错了,显然是不懂教育的人提出的目标。

3、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是关键

我见过很多在线教育的创业团队,没有找到合适的目标,自己试图通过尝试错误找出路,但是交了很多学费。我也见过有清晰的定位,但是其产品定位与实际情况有相当大的偏差,花很大精力找不到客户,使得营收变得艰难……

4、坚持很重要

如果你选择的项目方向没有错误,用户基数足够大、用户有付费意愿,那么剩余的事情就是坚持再坚持。正保远程教育的成功,就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职业考试方向),并且能够长期坚持——但前提是你的方向正确,否则越坚持,你离成功就越远。

以上简要阐述了在线教育可能的几座金矿。在线教育是一个细分市场特点很强的行业,笔者不可能把所有的在线项目都一一列举,还请其它业界精英人士多多补充。笔者会逐步针对细分市场,逐步撰文介绍。

高科技的街道牌 Points



6.20科技新闻_第10张图片

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街道牌是司空见惯之物。在规模庞大,道路复杂的城市,它为路盲和初来乍到者提供导引信息,偶尔也能为设计师提供灵感 。不过,在布鲁克林的设计公司 Breakfast 看来,街道牌可以更加智能。除了导引之外,它也应该提供更多信息,包括附近店铺、交通时间,甚至是新闻。在过去的三年里,他们一直在设计一种高科技街道牌。

Breakfast 的团队成员包括设计师、程序员和创客们,他们想要创造一个特别的设备,让人们在现实世界与在线信息进行交互。但他们并不希望去做触屏设备,因为应该有更有效和更有美感的方式。为此,他们创造了名为 Points 的高科技街道牌。Points 可以用于博物馆、会议中心和节庆场所。“那里通常会使用触屏或者墙上的屏幕,”Breakfast 的创意总监 Andrew Zoity 告诉 Wired 网站,“从本质上来说,Points 是与其对立的”。

6.20科技新闻_第11张图片

要使用 Points,只需要按下面的菜单,标牌臂上的 LED 灯就会亮起,显示相关的信息。标牌臂还会绕标牌柱做旋转,指示与显示信息对应的方向。从软件的设计上来说,它能够获得任何在线的数据,目前,它可以从 Foursquare、Twitter、公共交通 API、新闻 RSS 等获取信息

Zoity 说,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确保其良好运作的同时,使其实现团队所设想的样式。“我们最大的挑战是使其实现我们希望的设计。我们希望它看起来与你所期望的方向标牌一样。”

6.20科技新闻_第12张图片

由于 Points 的标牌臂需要 360 度旋转,它必须保证没有噪音。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团队还需要把整个电路和动力系统放在一个非常小的空间之内。目前设备并不十分完美,当标牌臂旋转时会有些噪音。Zoity 说,他们会在两周内推出一个完全安静的设备。

自从 Points 推出以来,团队收到了大量反馈,证明人们对这种新型设备充满了热情。他们将对设备进行租借,如果一切表现良好,Points 将会出现在更多的地方,或者能实现永久安装。对此,Zoity 说,他们还需要对设备在各种场所的表现做出更多测试。

软硬件一体时代:鼠标键盘们也必须选择站队了

发表时间:2013-06-20-下午 6:02   | 点击: 494 次  

更多 0



在苹果大获成功的驱动下,无数巨头和淘金者都往软硬件一体方向挤。国外微软,亚马逊,Google等公司都在平板和手机上努力尝试着,而国内的百度,阿里,360在倒腾着自己的智能手机。随着软硬件一体时代的到来,这个大趋势不但影响着内部企业的自身发展,也影响着如鼠标、键盘这些产品外延设备的产业发展趋势。当上周我去参加雷柏的新品体验会时,这种感受尤为明显。

 

作者:韦龑

 

 

为iPad和微软Surface而造键盘:新品押宝微软软硬一体设备

两年前,雷柏就专门为iPad制作了雷柏E6300无线蓝牙超薄键盘。而在这次新品发布会,雷柏推出了专门为微软Surface Pro搭配使用的E6700无线蓝牙触控键盘。雷柏技术总监邹超告诉我,这次他们推出的产品除了在触控操控方面提示了精准性,还重点针对微软Windows8系统作了细微的兼容——毫无疑问,雷柏的新品把宝压在了微软的Surface上。

至少雷柏自己对“微软战略”十分有信心,雷柏技术总监邹超说:“微软想要推一款产品,基本上没有失败过,比如当初vista有些问题,但随后微软便推出了win7获得了成功,虽然win8目前装机量并不理想,但是微软在接下来的win8.1会进行改变。不过其整体的这种触控理念是不会变的,win8与win7虽然在界面上看着没有什么差距,但是在对触控的支持上,却要完善很多。”

 

E6700

 

雷柏启示录:不同的软硬件结合,必定有不同适配的外接设备

与当初的PC时代不同,由于PC和笔记本电脑的系统和设备模式基本统一,所以鼠标键盘们都是“一种模式走天下”,而不用考虑兼容性以及适配性问题。但是随着众多公司开始大力推动软硬件一体化,各家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特别是我接触的亚马逊Kindle Fire,虽然它也是平板电脑,但是系统和硬件设置与一般的平板电脑差异非常大。而Surface与iPad更加不同,Surface可以随着外接设备扩展成为一个笔记本电脑,符合移动办公的功用,而iPad的外接设备可能都是以娱乐为主,所以必须为他们配置不同的鼠标键盘们。

虽然我个人并不看好“微软战略”,但我背后的逻辑也是因为不看好微软Surface这个软硬件产品的发展,鼠标键盘们由于要适配不同企业推出的个性化软硬结合产品,所以他们的命运也和这些软硬件产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雷柏已经给了我们启示,随着软硬结合大时代的来临,鼠标键盘们也会随着软硬产品的差异化而差异化。

也许在未来,你去商城购买iPad,Surface或者Kindle的鼠标键盘等外接设备时,他们从外观到功能已经有着本质的差异,不可能再相互适用。


柳传志:创业者都是“奔日子”的人

发表时间:2013-06-19-上午 10:49   | 点击: 2,087 次  

更多 21



【导读】创业者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不缺少激情和天赋,他们遇见挫折迎难而上,他们与另一个自己相互磨合,他们在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中转换以获取更大的自由,他们都是“奔日子”的人。

作者:袁建胜    来源:联想之星

记者:听说您一直在使用微博、微信这些很前卫的网络工具,您已七十多岁,还对这些新事物保持兴趣,这算是您的另一个“我”吗?

柳传志:这个比较简单,像微信、微博,都是极为简单的工具,凭什么我不会?微博是了解社会整体状况的一个有效渠道,但是我只看,很少写。微信倒是很常用,我有很多个群,比如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大家经常在里面互相交流看法,也不用一定坐下来开会,很方便。另外,我还有自己家庭的群,还有包括兄弟姐妹在内的大家庭的群,还有同学的群,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群,等等。每天看看这些就忙得不得了,这都是正常的,不能算什么新事物。

如果说我现在还能做联想控股的领导人,最起码的一点,就是在某些方面,还有不亚于年轻人的思维和能力,这才有资格坐在这儿工作。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还有存在感,而不是对联想这家企业有好处,我绝对不会做这样的工作。

比如2000年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在工作之余,研究关于IT产业、互联网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精力有些跟不上了,就立刻决定不做联想集团的CEO了。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在做企业方面,领悟了一些更深刻的内涵,可以帮联想拓展新业务,丰富新领域,就从事集团战略和拓展业务诸如投资等方面的工作。

事实也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如果联想集团一直沿着高科技产业这条单一的路走下去,今天可能处于一个比较危险的境地,经过集团业务的多元化,联想控股降低了这一风险,能够继续发展下去。联想和我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相需要,如果联想不需要我,我还坚持不走是不行的;如果还需要我,我自己却不想干了,那也不行。

记者:您有很多圈子,特别是4月的绿公司年会上,您还亲自操刀做主持人。在不同的圈子,您是如何转换角色的?

柳传志:不管是在企业家,还是在其他圈子里,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特殊价值的。我们从做实业起家,后来又涉足投资等其他领域,从中提炼和总结,怎么把事做得更好、更扎实,我自己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特别是我更喜欢的实业,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怎么把产品做好,又通过营销手段让人家了解和接受,这里面充满了想象力。

联想控股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整体上市,需要我们在几个行业里都要做到领先,这必须要有创新,比如联想之星,虽然属于投资这个领域,但是我们就想做得与众不同。虽然我的年龄相对比较大,但有了前面的积累和发现,又保持某种活力,在守正出奇的时候,我可以出“大奇”。

回到主持人这个话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觉得现在很多会议和论坛,越来越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内容,比如通常要有很多重要人物出场,这样显得规格很高,但是内容比较散,讨论不充分,问题说不清道不透。既然我要主持这个会,就要改变这些现状,在保证内容集中、丰富的前提下,通过更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

我有想法,也有能力这么做。

记者:您最近又提到,自己当年创办联想时,就是觉得日子再这么过下去不行了,您能否具体谈一谈,当年是什么让您有这样的想法呢?

柳传志:我的想法就是,不愿意庸庸碌碌地活着。

人通常分两种:一种是“过日子”的人,一种是“奔日子”的人。出于自己和家庭的考虑,努力过更好的生活,实现一些目标后,按部就班过日子,享受家庭的乐趣,这是所谓“过日子”。

还有一些人,宁可冒着风险,也愿意向前冲,寻求更大的人生价值,这些就是“奔日子”的人。当年我就觉得自己是“奔日子”的人,有了这个想法,再回想自己之前40年的沉默生活,就觉得更憋屈,当时的体制只要有一点缝隙,我就要坚决地钻出来,自己创业。

记者:“奔日子”的人,通常是比较辛苦的,在做企业的过程中,您有没有过要放弃的想法?

柳传志:肯定辛苦,而且也有风险。我有一些大学同学,很平稳地度过一生,也都挺好。还有一些计算所的老同事,当年也是下海创业,结果却不怎么好。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我就不觉得辛苦,真是这样。你看美国的篮球运动员,身体多壮,中国篮球运动员根本没法比,他们平时肯定做大量的肌肉训练,吃很多苦,才有这样的结果,但他们心里一定很高兴,愿意这么做才能练出来。做企业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为什么不高兴、不愿意呢?

联想创业时,中国还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有很多需要改革的旧制度,我们要有所突破,难免会走到红线面前,要非常谨慎、小心,这些事让我不高兴、不愿意。如果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家在基本规则下进行良性竞争,做企业的人能够靠自己的学习、思考,想出很多好办法把企业做好,那就更好了。

记者:在您看来,和您1980年创业时相比,现在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柳传志:尽管还不够完善,但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的环境,总体来讲,制度环境比过去要好。环境对创业更宽容,也就意味着个人的思想、方法的转变就变得重要起来。在办联想之前,我在科研单位里工作了十几年,常年做技术工作,按照我原来的思维方式,肯定是办不好企业的,从科学家转变为企业家,需要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转变甚至突破。

我们办联想之星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帮助科技工作者了解科技成果如何变成产品,再销售出去,中间需要哪些环节,每个环节又应该做什么、谁来做、用什么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尽可能地与学员一起了解商业运行的规律,触发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法。

记者:如果让您对接触过的联想之星的学员做一个描述或者评价,那是什么?

柳传志:从我听说和接触过的一些学员来看,他们还都是属于“奔日子”的人,有不错的科研成果,想把它们变成产品,做一番事业。但是,做企业是一个不断行动、思考、再行动的过程,只有好的科研成果和热情是不够的。

真正强的人,是经历过挫折甚至失败,还坚持找自己的毛病,找到真正的原因,进行研究和纠错,兜个圈再冲上去,这样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受到挫折就退下来,以后自然就没有机会了。


【每日一黑马】80后IT包工头刘光琳的大生意:贩卖人才年入数千万

发表时间:2013-06-19-上午 10:04   | 点击: 5,066 次  

更多 22



来源:i黑马 作者:王根旺,王静静

【导读】北大青鸟是中国最大的IT培训机构,文思海辉是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而假如把北大青鸟和文思海辉的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而这正是1984年出生的刘光琳所畅想的,他的大连沅铂科技是一家做免费IT培训+人才外包的公司,创办两年来年收入已经达到数千万元,员工达到五百多人,他也是黑马大赛大连分赛的角逐者。

无疾而终的首次创业

2007年,23岁的刘光琳毕业于东软信息学院,但认为软件公司生活比较枯燥的他并没有承袭既定的IT民工生涯,而是开始了自己第一次创业冒险——在大连做一本给外国人看的杂志,这本小有名气的杂志让他认识了不少外企高管并带来了投资,但最终却无疾而终。

“这群外国人纯粹为了兴趣而做,不想杂志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但我要赚钱养活自己,所以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很大分歧,2008年10月我索性就把杂志彻底卖给了他们​不管了。”

​之后,自感有点苦闷的刘光琳在广州休养生息了一年,于2009年10月重返了曾经折戟的大连,苦于创业无门的他也开始重新打量自己的老本行——软件外包业。而此时,他就发现了软件外包行业存在的一个弊病,“因为人才比较稀缺,这个行业整天要琢磨去挖人,但是人才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变成一个无人可挖的局面,或者是把用工成本提高到很高的高度。”此外,在他看来,北大青鸟这些IT培训公司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人才进入是没有门槛的,只要有钱就能去;其次,只负责培训不管分配工作。

“北大青鸟+文思海辉”

而这种观察也直接孕育了刘光琳自认为比较新颖的商业模式——“免费IT培训+人才外包”,有点类似“北大青鸟+文思海辉”的模式。于是,2010年5月,26岁的他又开始了第二次的创业之旅——大连沅铂科技。

所有软件外包公司都面临着两个核心点:项目资源和人才资源。概莫能外,作为软件外包公司,大连沅铂科技也面临着这两个问题,不过在刘光琳看来,自己在解决人才资源上有着杀手锏。“我们的培训都是免费的,最长的达一个月,不过招收学员有学历等一定的门槛,而承接外包的项目也就解决了他们的出口问题。” 在刘看来,这是自己的培训业务最有特色的地方。此外,大连沅铂科技的老师一般都是项目上的成员,相对比较实战。而对学员来说,大连沅铂会一直免费培训他们到上岗为止,这使他们对公司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不过期间学员违约的话,则需要支付赔偿金。这让刘取得了人才存储的同时,也颇为戏剧性帮他赢得了第一个项目资源。

“2010年,我谈成了第一个客户柯莱特集团,我就去跟他说,我手上有很多人才可以帮你做项目,基本上没到一个小时就谈妥了,因为那时候我正好积累了很多学员。”

而此后的成功也水到渠成,刘光琳开始在深圳、上海、北京和成都等地开始复制这种模式来拿项目,他现在已拥有华夏、中兴和武钢集团等30多家大客户。伴随而来的是员工人数的剧增:2010年年底220人,2011年年底300人,2013年6月500多人。

盈利模式:赚差价

与传统的软件外包公司一样,不管派遣到哪家公司,所有的员工都是和大连沅铂科技签的一纸合同,而刘光琳赚取的也是差价,“比如花旗银行给我派遣员工的工资是1万元,我可能只给他发7000元,剩下的3000元就是我的利润。”在刘光琳看来,自己的员工应该能够理解这种差价行为,“因为我的培训是有成本的,课程研发是有成本的,更重要的我给的工资是跟社会水平保持一致的,并没有盘剥他们。”

此外,刘光琳还不得不支付另外一个成本——员工过渡期的工资,因为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在项目结束后立马过渡到下个项目,有2%—3%的员工最长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结束过渡期。而期间,刘依然需支付员工每月1800元的最低保障工资,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这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长不大的烦恼

“我们缓步发展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想扩大规模就不容易实现。”与大多数2B企业一样,刘光琳也面临着长不大的烦恼,而在他看来,这多少源于现金流的限制,自己不敢把所有的钱投入到一个地方。同多数外包公司一样,大连沅铂科技也面临着账期的问题,员工工资是每月发一次,但大多数项目是长达半年甚至一年才借款,所以只能用上个项目的钱来养下个项目。

不过,在扩大公司规模这一问题上,刘光琳流露出一种淡然,“我们存在资金紧张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因为我们知道在什么阶段做多少的量,所以我们对资金使用情况是有一个基本保证的。”


棱镜门反思:社交网络和大数据时代的隐私

2013年06月19日 15:13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老肖在硅谷     我有话说( 38人参与)
 
6.20科技新闻_第13张图片 社交网络和大数据齐头并进的时代,大家似乎早就忘记了“隔墙有耳”的名句。

  中国《管子》里有句话叫“墙有耳,伏寇在侧”,西方关于“Dionysius of Syracuse(叙拉古的戴奥尼夏)”的传说里也有“The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的典故。古训告诫人们要瞻前顾后、凡事小心,免得祸从口出、惹事生非。然而在这个社交网络和大数据齐头并进的时代,大家似乎早就忘记了这名句。

  晚上七点三十分:和老公在上海人家餐馆吃了一品狮子头,十点四十二分:用高露洁牙膏刷牙终于不再牙龈出血,十点四十五分:新的卸妆油不太好用,十点五十分:在床上用iPad阅读《悲惨世界》,十一点整:在大学路123号跟所有粉丝道声晚安。社交网络在记录生活点滴同时也卸掉了人们保护隐私的盔甲。这个例子的主人公在社交大数据面前几乎是赤裸的。

  就在互联网安全专家批评人人都患上了“网络暴露癖”的同时,华盛顿邮报和卫报扔下的重磅炸弹迫使我们从新的角度上来审视数据隐私问题。据披露,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领头,几乎每个和百姓生活联系紧密的科技公司都在参与一个缩写为“PRISM(棱镜)”的数据收集项目。这个好像只有在美国大片里才会存在的行动,却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了。该项目最初是为了监测跨国通信从而掌握恐怖分子的联络信息,但事实上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只要有51%跨国通信的可能性”的主体进行监控。在过去的六年里,只要美国国家安全局一开口,无论是美国在线、Skype、YouTube、Facebook,还是谷歌、微软、雅虎、苹果,都得老老实实地把数据访问权双手奉给联邦调查局的数据截获技术小组。这些数据包括搜索引擎关键字、视频、音频和文本聊天纪录、照片、电子邮件、在线文档、传送的文件,甚至是网络连接记录,涵盖了网上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意识到当我正在谷歌文档上在线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实时看到我打进去的每一个字。他们获取的数据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巨大。据统计,2012年美国家庭月平均数据使用量为52GB,其中9.8%的上行数据来自网页浏览、4.8%来自Skype、2.7%来自YouTube、1.6%来自Facebook、1.5%来自苹果相片流;同年美国手机的月平均数据使用量为317MB,其中15.4%的上行数据来自Facebook、13.6%来自网页浏览、7.9%来自YouTube、2.2%来自谷歌GTalk、1.6%来自Skype、1.5%来自雅虎邮件。

  不得不承认单从技术上来考虑,这样有挑战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对像我这样的大数据从业者是很有吸引力的,但从人性角度看,数据隐私受侵害到如此程度不得不令人担忧。一个人一天的互联网足迹描述这个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六年的全方位数据所整合生成的模型可以让任何一个看到模型的人比一个人更了解他自己。数据可以出卖一个人最喜欢做什么、他身边有哪些亲人和朋友、他有什么样的爱好和习惯,甚至他的口头禅是什么。这些数据浓缩后可以帮助一个弥留之际的人在病榻上回顾一生的美好时光,可以迫使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在牢狱中反省过去的胡作非为,却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一生的清白。

  如果计算机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认定一个人“行迹可疑”,执法部门就会戴上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人,以前他任何让人费解的行为似乎一下子也有了答案。假设来自中东的新移民电子工程师约翰为了改建自己家的后花园,几天前从某网站购买了大量的钉子和化肥,同时他又为妻子买了新的高压锅。前一天他感染上了流感,于是在一个夏天的周一穿上了厚厚的马甲来到地铁站。妻子叮嘱约翰上班前把邮件送到邮局,于是他在地铁站用手机给妻子发短信,内容是“Didn’t get a chance but will do it(还没有机会但是我会去做的)”。由于忙着发短信,约翰错过了他要搭乘的地铁。在地铁站川流不息的人流中,一个在夏季身着棉袄的人站在车门前盯着手机纹丝不动,这立即引起了警察的注意,他们将约翰逮捕并移交美国国家安全局。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告诉他们约翰不但购买了可以用来制造杀伤性武器的原料,而且常年在网络上搜索遥控电路的设计图,行为高度可疑。这一系列的偶然在执法部门看来都是必然,虽然他们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给约翰定罪,但是有搜集的数据帮他们说话,约翰成了重点监视对象。若干年后,约翰希望去英国参加他弟弟的毕业典礼,但上次的意外让他上了各大航空公司的禁飞名单,更无法获取签证。

  如果把约翰看作是一个点,那么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和政府原有行政数据的整合,能够在计算机世界里重建一张巨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而Facebook和微博上的虚拟人际网络对其来说只能是冰山一角。不单单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对这张网梦寐以求,从司法部到地方警察局,从亚马逊购物网络到梅西百货公司,没有一个不会为其折腰。恰恰令人担心的是,这些数据并非全部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自己处理,因此美国安全局很难保证外包公司从政府拿到数据后不会利用其中的个人或者公司数据间接获取经济利益。试想华尔街证券交易员的通信记录都掌握在这些公司的员工手里,会不会有人在金钱的诱惑下放弃职业操守,铤而走险进行“内线交易”。

  美国国家安全局宣称“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可就像大家都知道去厕所是为了什么一样,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为了证明他去上厕所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大开厕所门。人们对“PRISM”项目的态度能否影响到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未来学家称人类能够在2045年实现数字化永生

腾讯科学 2013年06月20日10:37

[导读]在2045全球未来国际会议上,未来学家提出了一种概念:到2045年,人类可以将思维上传到电脑实现数字形式的永生不灭。

腾讯科学讯(过客/编译)这次会议是俄罗斯千万富翁Dmitry Itskov发起的,参与会议的人员包括科学界杰出人物以及其它的学者和精神领袖。Ray Kurzweil是一位发明家和未来主义者,他现在是谷歌(微博)公司工程部主管。Kurzweil预测,到2045年,技术将超越人类智力产生一种超级智能,也就是发生所谓的奇点。Itskov和其他的超人主义者将这一即将发生的奇点称作“数字化永生”。他们相信,在数十年内人类就能够将思维上传到一台计算机,脱离对身体的需求。

6.20科技新闻_第14张图片

一些未来学家预言,人类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将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上。

现在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成就,而且许多团队正在开发能恢复运动技能的脑机接口。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气工程师José Carmena和Michel Maharbiz正致力于这种脑机接口的研究。这些设备能够记录大脑运动区域的神经信号,随后计算机会将这些信号进行解读,并且用于控制计算机光标或者假肢。

当联合治疗生物科技公司CEO兼律师Martine Rothblatt登台的时候,会议就出现了离奇的转变。即使是她的演讲题目也非常具有煽动性:“生物技术的目标就是终结死亡。”Rothblatt提出了“思维克隆”的概念,称数字化的人类能够永生。她也描述了如何从一个“思维文件”中克隆思维。Rothblatt也讨论了创造思维克隆的影响,自我意识的连续性是其中一个问题,因为你的人格将无法继续栖息在一个身体中。

除了谈论大脑技术和思维上传之外,其它谈论较多的话题就是关于宇宙中意识的本质。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Roger Penrose和其他人对于将大脑单纯当做一台计算机的解释并不赞同。Penrose争辩道,意识是从宇宙结构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量子力学现象。其它科学家则认为,上传思维必须使用量子计算机,而这项技术不太可能在2045年之前实现。但是2045全球未来会议的主席Itskov则不这么认为,他对于永生死心塌地。

默多克的新闻帝国

传媒大亨默多克近期面临两桩拆分事件:其一是新闻集团将于6月28日拆分成两个公司,其二是他将和第三任妻子邓文迪“拆分”(离婚)。

网上很多人都关心邓文迪这个人,并认为邓文迪对默多克影响很大,但默多克在中国虽然名声很响,其实太多人并不了解这个人。读一读迈克尔沃尔夫的《一个人的帝国》是对默多克的了解有好处的。

正如这本书的标题“一个人的帝国”,默多克这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倔老头,在新闻集团内是相当的说一不二。他并不容易被邓文迪影响,尤其是一些很深的三观问题。有可能在邓文迪的要求下,他在一些表面的事情上(比如家中装修,其实这个装修还是默多克的风格,邓文迪未必满意)做一些迁就,也在邓文迪的帮助下,和一些头面人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对新闻集团的商业发展,默多克依然我行我素。邓文迪在和默多克结婚时,按照默多克与第二任妻子安娜的离婚协议,就排除了邓文迪所育子女对新闻集团的控制权。在新闻集团拆分时,我们便看到了这个结果:邓文迪与她的两个女儿只是受益人:她们能享受红利,但没有任何投票权,无法左右公司的任何行为。

默多克这个人,按照沃尔夫的描述,是一个很古怪的人:他并没有太宏大的诸如要改变世界促进文明之类的理想,唯一的理想就是赚钱。英国的上流社会看不起默多克,皇室对默多克更是厌恶有加(不过布莱尔和默多克关系不是一般的好),美国人对默多克也颇有微词,默多克从班氏家族手中购买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更是争议不断,被认为是一桩阴谋。纽约时报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默多克的批评与嘲弄。但这个来自英国古老的囚犯流放地的老头,从来没在意过别人的看法。沃尔夫甚至这样写道:对默多克的批评越大,他就越认为自己成功。

但如果你把默多克想成一个极端理性极度考虑利益的人就错了,默多克有时候还很随性,比如他一掷千金在纽约花了4400万美元买了一套居所——这个事不符合默多克的性子。而且默多克也很在乎要发出他的声音,旗下的《纽约邮报》连年亏损,但他毫不在意。在The Daily与纽约邮报的内部争斗中,他明显倒向了后者,The Daily由于亏损才关闭的吗?它的亏损比起纽约邮报来,那可少多了。

默多克是一个不会主动“融入”什么圈子的人,他我行我素,沃尔夫形容他是一匹独狼。他所谓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是这样的:他压根不想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来行事。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他还是在意别人看法的:我不按牌理出牌,但我就是比你们能干。默多克进军互联网,与其说是他意识到未来的信息业在数字世界,不如说他想证明,在互联网,他一样玩得转,别欺负我老了。

相当多的人认为默多克在MySpace上栽了跟头,并以此为据说他不懂互联网。新闻集团在购入MySpace时花了7.5亿美元(包括许诺给MySapce团队涨工资的部分),甩卖时才要价3500万美元,看上去亏了大钱。但事实绝非如此。MySpace将自家网站的搜索权交给谷歌,换取了9亿美元的收入。仅此一项,账目上就可以非常漂亮,还不包括新闻集团成为MySpace主人之后的几年的广告收入,以及新闻集团出品的娱乐产品在MySpace上宣传所获得的利益。默多克怎么没赚钱。说他玩死了MySpace可能不算过分,但说他在MySpace上损失惨重是不对的。至于玩死一个网站,对默多克来说根本不重要。他是一个意图赚钱的生意人,不是一个胸怀文明进步的理想主义者。

重点在于新闻集团的未来。默多克今年已经八十有二,是该考虑继承人问题了。彼得切宁追随他多年,不过默多克一直不太满意这位新闻集团的执行长,终于在2009年让切宁卷铺盖走人。排除了邓文迪的子女后,默多克还有两个女儿(其中长女为第一任妻子所生)和两个儿子。作为一个家族产业,默多克的交棒必定是给自家子女的。

主要是两个儿子,长子拉克伦和次子詹姆斯。拉克伦是一个性格平和、有任性的人,比较易相处而且不喜欢算计,这方面他非常得不“默多克”。97年的时候,默多克曾在三个子女(安娜所生)面前表态说新闻集团未来的继承权属于拉克伦。2000年,拉克伦受命负责美国的报纸,并担当副首席运营官,是新闻集团的第三号人物。不过,实际上,他除了《纽约邮报》外,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属于他的实际事务。最终他离开了新闻集团(保留一个顾问的头衔),返回了澳大利亚。

能言善辩的詹姆斯则一开始很抵触家族生意,但后来成了新闻集团旗下新闻美国数字出版公司的负责人,算是一个拥抱数字经济的人。詹姆斯执掌星空卫视和天空电视台期间,颇得默多克欢心,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詹姆斯比拉克伦更适合继承默多克的遗产。但有一点很奇怪,离默多克和他的权力中心越远,就越容易得到默多克的重视并从中获利。拉克伦学会了这一点,故而回到了澳大利亚。詹姆斯另外一个特点是:他没有什么绯闻,也不太愿意在公众场合发言(他对中国很友好,倒是会说些这方面的公开言论),力图不生活在镁光灯下。

默多克尽管在97年有过表态,但后来应该是推翻了这个念头,拉克伦实在太不像自己了,詹姆斯作为掌门人,新闻集团可能会发展得相对好些,毕竟詹姆斯搞过数字的东西。但拉克伦离开默多克期间,又让默多克对拉克伦重新产生了好感。目前这两个儿子都担任这两个公司的董事,究竟谁是未来帝国的主事人,还不太好说,詹姆斯在新闻集团内部工作时间十数年,在股权安排上,詹姆斯更多一些,可能性会更高一些。

21世纪福克斯公司和新闻集团,二者将分别由现新闻集团旗下传媒娱乐和出版业务构成。拆分的最主要理由是因为新闻集团由于带上了出版这个传统生意,价值被低估了。拆分后,单是娱乐这个部分的市值就有可能和现新闻集团相当:5-600亿美元,加上传统出版部分,默多克的帝国有可能超过700亿美元。

21世纪福克斯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依然是默多克,这个部分可能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拆分后的新闻集团董事长也是默多克,确保了他的控制权,不过节衣缩食变卖财产可能是未来最重要的动作。有分析师认为新闻集团可能会变卖一些报纸,比如《泰晤士报》。

默多克对报业是情有独钟的,拆分的一个重大前提是他不会失去对出版部分的控制权。但他的继承人未必,尤其是詹姆斯,并不像他的哥哥拉克伦那样长期泡过新闻编辑室——后来拉克伦在默多克心中的地位下降似乎也说明,默多克清楚娱乐部门是来钱的,而出版部门则是主要让他发声的。窃听事件使得默多克旗下最赚钱的报纸《太阳报》麻烦缠身,默多克新闻帝国未来可能会更侧重于娱乐的发展,而成为一个娱乐帝国,特别是在默多克故去后。

至于邓文迪,默多克和她的离婚未必不是一种“爱的表现”,邓文迪有可能获得近10亿美元的分手费。但这只是利益,邓文迪在新闻集团上的权力,将基本荡然无存。

—— 网易科技 供稿 ——

转载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微信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