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日记(50)-恐惧

为什么说我们绝大多数的负面情绪,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敏感和易怒?又是为什么?

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就永远学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晨间日记(50)-恐惧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昨天上课时田老师分享了一个小实验——lick your rats。一起出生的两只小老鼠被放在她们母亲旁边,她们的母亲对其中一只小老鼠关爱有加,经常舔,吻,触摸她;但对另外一只很冷淡,几乎不会去管。一周后观察两只小老鼠的表征,发现被关爱的那只小老鼠安静,自然,稳重,被忽视的哪一只畏缩在角落里,疑神疑鬼,战战兢兢。

科学家模拟出了两只小老鼠体内DNA的变化过程,发现在经历出生环节后,小老鼠将有一个短暂的放松期,这一时期过后,由于外界刺激又会回到紧张状态,在母亲的轻吻和抚摸下才会逐渐恢复平静。当小老鼠被母亲忽略了以后,DNA表征将依旧紧缩,应对外界时就显得更加焦躁不安。

如果小老鼠出生1年就相当于人的80岁的话,出生一周的小老鼠就相当于人从出生到一岁半之间,也就是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论中的婴儿期,这一阶段的婴儿是建立信任感的最佳时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出生开始我们的基因数量就已经确定了,基因所决定的外貌与身体状态也已经被决定,但基因显露出来的外部特征,也就是基因表征并没有被决定,外部环境将慢慢塑造一个人。

情绪控制的源头,在于了解情绪是什么?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些情绪的?

环境不断给我们刺激,家人在我们的婴儿期会注入一些不信任因素,后来慢慢长大,开始自己面临选择,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我们会恐惧,会不知所措,所以,我们会有情绪,不止对外界环境有,对自己更多。

情绪若不能很好的发泄或控制,对自己的身体是有损害的,中医里面提到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它是有生理学基础的。

有个姐姐问我怎样才能提升学习效率,我自己也没有做到很好,所以不敢乱讲,只是引导她自己想了想问题的根源。最后她说:“我之所以效率低,是因为我对这个根本不感兴趣,我想考博士,不是因为我热衷学术,而是这将是很好的职业道路。”无论是什么,我都希望不要把情绪归结到你一眼能看到的因素上,否则,这将会是一个恶性循环。

克利希那穆提说:“我们的脑细胞早已建立起一种模式,它们拒绝再造另一个不太确定的模式,从有把握变成没有把握时,就产生了所谓的恐惧。”

所以,我们大多数的负面情绪,就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本质上也是对自己不能完成一件事情的恐惧。

这个时候,给自己一个最坏的底线,然后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去做吧!

越来越能理解脱不花提到的“随时随地的打碎自己,然后重建”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和果敢?又是多么强大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恐惧不可消除,只能理解,并与恐惧同行。控制情绪,本质上就是控制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由于这些恐惧带来的应激反应。

早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间日记(50)-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