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频的人,总会相遇-75班第一期周刊

发刊词

做班级文章的周刊是6月就纳入计划中的,今天是6月24,才有了第一期,有些晚,但还好,我们开始了。

班级周刊的初衷是发现淹没在作业雨中的好文章,让它被更多人看见。

007这个社群,希望依托作业雨和点评的共同行动机制,加上班级氛围的打造,能够让大家相互鼓励,共同成长。这事儿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难,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那么顺利。由于每个人刚开始写作的质量不一样,态度不一样,很多对信息的获取有更高要求的人,并不太愿意点评那些质量不那么好的文章。

加上这几个月以来,我们在班级氛围建设上的几个动作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人员慢慢都在流失,整体的互动也很少。

事情好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班级氛围越冷淡,就越不敢做太多事情,似乎做什么都会打扰到大家的注意力,看着其他班级风风火火的在班级内部搞分享,链接牛人来班级做输入。我在值月期间,却还是把注意力盯在了作业提交和点评的日常维护上,周刊和问答的进度也落后了。

6月16号参加不出局中国行的深圳站,覃杰和军师姐姐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鼓励他人就是鼓励自己。

不要一直认知,一直认知,没有用的,去做。

做这份周刊的过程中,我把提交作业的人的文章一个个看过去。可以发现还是有很多人在用心写作,也有一些相对优质的文章,能够带来很多的启发。这些都是我以前忽视掉的人,当我把注意力放回来的时候,才发现我们似乎有了一个可以正向循环的点。

那些即使在氛围没有那么热烈,互动也没有那么多的情况下,还在依旧坚持用心写作的人,他们或许才是整体氛围的转变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去发现他们,让他们彼此看见,让他们被更多人看见,激发他们更多的创作热情,会成为这个周刊要持续推进的事情。

这将是一个份鼓励的周刊,除此之外,这也将会是一份跨越认知去行动的周刊,有些人说我们只要独自成长就好了,顾不上别人,也谈不上共同成长,我想说,那是因为没有看到共同成长的力量。

古典在《跃迁》这本书里面提到了联机社交学习这么一个概念:跨行学习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个体的学习循环“认知-理解-践行-学习”再快也只是发生在一个个体之中,但是如果一群大脑互联形成网络,“认知”很大程度就可以分包,你不需要懂,只要知道谁知道就好,以前遇到问题,经常思考“怎么办”,现在我总在想“谁会知道答案”。

更进一步,他提出了进行“思想夜宴”这么一种群体学习的方式。这里暂时不做展开。

联机社交学习这么一个概念启发了我,班级里面的群体写作完全是有可能向这个发现去发展的,比如我就看到有三四个人都在复盘李笑来的专栏,有的战友同时都在关注金融学的学习,有的战友一直关注育儿领域,另外还有很多人在关注时间管理和行动力,这些人都在同一领域的不同维度在成长着。把他们放在一起,让他们彼此看见,就会产生联机学习的可能性了。

这也是周刊试图去做到的,当然这一期的周刊可能还是比较粗糙,仅仅只是一些优质文章的合集。

尽管如此,在做这一期的周刊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大的收获。因为我不得不去寻找好文章。这样让我突破了自己的认知局限去看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也打开了自己的思路,甚至有时候还解决了自己的一些困惑。比如这期周刊里面两位战友的关于行动力和精力管理的文章,就让我跳出了《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面的单一视角,对学习,践行,以及个人管理有了一个更高维度的理解。

开刊词就说到这里。第一周我会把小组志愿者推荐的四篇文章,以及自己筛选的更加多元的文章配上推荐语放在一起做一个合集,后续我可能做更多的领域细分,做一些专题的细分(比如育儿,个人管理,心理学,金融学等等)。

这一期的周刊采编的标准我之前是想参考得到品控手册的:有知识增量,或者关于成长记录和感悟,口语化的表述,从A到B的描述,但是这个标准似乎有些高,所以这一期的周刊会稍微开放一些。


精选文章

  1. 齐力 《世上再无商品房乎》

【推荐语】

方顺:文章围绕欧成效的文章《世上再无商品房》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讨论。这篇文章上榜的最大原因是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文章结构好。
文章逻辑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的写作逻辑,观察作者如何一步一步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会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帮助。

  1. 杜丽鑫 《超级行动力-第1课作业》

【推荐语】

郭炳集:如果,你在生活中,常常因为自律性不足而延误事情,因为执行力差而内疚不已,亦或者你渴望改变这种状态却无从下手——那么,是时候读读杜丽鑫战友的这篇文章了——文中推荐了三本对策工具书——仅用了1000个汉字。只需要一杯茶的时间,你就能发现一扇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的角度。

3.韩蔚 《没必要都做到完美》

【推荐语】

方顺:对于负责任的人来说,最大的优点就是,对每一件事情都很认真。然而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我们时间很有限,事情又总是很多,我们没办法将每件事情都做得足够满意。文中,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可以给你一个独特的视角,能帮助你在职场中“断舍离”提供参考。
哪些事情我们可以“偷懒”不做,哪些事情我们应该“用力”去做,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李志强 《重读把时间当做朋友(中)》

【推荐语】

郭炳集: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一天到晚忙得像陀螺一样,事情却鲜有进展;明明感觉时间充裕无比,到最后却草草结束。于是,我们不由得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呢?现在,让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读读看李志强战友的这段文字——在这里,你能读到战友关于时间管理的至真至切的反思与践行,疑惑与彷徨。倘若你也遇到了我们提到的如上问题,那么这篇文章对于你的时间管理的践行之路将是绝不容错过的。

以上四篇文章涵盖了金融投资,个人管理两个领域。除此之外,我个人在浏览了6月14的作业雨之后,也发现了很多极有启发价值的文章。

张栋 :《什么才是真正的亏损?》,这篇短文,带着我们从餐馆转让价格入手重新认识和理解了股市中的亏损,要义是,市场价格中包含有太多非理性的情绪因素,需要回归到公司自身价值上入手去评估亏损。关于公司价值的评估应该是另外一个大的话题,这一次他没有延伸开来讲。最后,他结合自身的股票投资经验,给出两条建议:看中企业自身价值,而不是市场价格;要及时止损。期待张栋在金融投资领域的更多好文章。

杨业鹏:《或许有他无我的践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篇文章直接影响了我去订阅得到精力管理的精品课,这堂课结合杜丽鑫战友的那篇超级行动力来看,对学习,工作,生活都有指导意义。暂且不表。文章本身谈到的"有他无我的践行",对于我这样总是想要把事情搞清楚,想明白再去做的人来讲也是一个警醒,有时候听到道理,如果有具体可执行的方案,先去做,在总结,这样可能成长更快。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高质量的信息输入和高质量的思考也很重要,只是说很多套路,如果暂时没有办法搞明白底层逻辑,但是经过别人的实践可行,可以直接拿来先用着,边用边反思。

李仕娜:《<搞定1>第一章》,GTD是多年以前就很受欢迎的一个时间管理手段,仕娜貌似是做电商运营的,整个的工作节奏会比较快,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详细的读书笔记,同样地可以结合之前的关于个人管理和行动力的文章一起来看。

张宇楠: 《亲子旅行二三事 |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疫苗~下乡养娃一周记》。善妈的文章一向比较长,事无巨细,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是一个用心观察生活,而且在育儿领域很有心得的战友。育儿是一个很多战友都在关注的话题,下一期或许可以做一个合集,大家一起来看。

看完这么多严肃的文章,我们也可以来看看战友们敏感的一面。

陆能:《恍如昨日》,回忆了自己大学生活的某个场景,这篇短文的意义在于,让我重新看见了写作的另外一个维度,就是记叙性的散文,之前一直在谈个人成长,实际上这一类的回忆性文字的记录也能折射出当下自己的心态。这里面或许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

黄红:《“同频”的人总会相遇》,一场愉快而有共鸣的谈话,应该也不多得吧,这篇文章或许可以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样难得的场景。或许你也会有。这篇文章放在周刊里面作为结尾,也有象征意义,希望75班后续的班级建设,能为大家找到更多同频的人,不仅仅在班级里面,后续依托这份周刊,我们在未来可以找到跟多同频的人。

因为,你的文章就是你的频率,传播的更多更久远,就会吸引到更多同频的人和你连接。


感谢和期待

今天是6月24,这是75班的第一篇周刊,素材来自75班6月14的作业雨。感谢班级还有这么多在用心写作提供价值的战友,也感谢志愿者方顺和郭炳集两位战友的付出。
这篇周刊,从6月18开始选稿,到21号构思开刊词,再到今天终于发出。原谅小编的拖延症,后续期待自己会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除开前期的阅读和筛选,这一篇周刊的编辑工作一共花费了5个小时,期待自己在这件事情的效率能够更快。

另外,周刊长期招募志愿者,推荐和发现好文章,期待你的加入。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频的人,总会相遇-75班第一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