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
01
这是“绑架”最多人的一种偏见
有人说,这届年轻人对农村的向往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代人。
他们热衷于在农村视频里寻找慰藉,不管是上山,种地,还是赶海,对城市年轻人而言都是陌生的体验。
前两天,四川凉山的一个小伙因为一段耕地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网友调侃他把耕地玩出了冲浪的水平,言语之中颇为欣赏这种有趣的劳作生活。
有人戏称:还打什么工,不如回农村种地算了。
看起来,如今的“后浪”们似乎对农村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感,仿佛无论在城市里过得怎么样,这里都能成为走投无路时的避风港。
可他们的内心很清楚,向往与回归之间,还隔着无数的犹豫与负担。
犹豫,来源于年轻人对农村B面的种种隐忧。那些来自新闻、文学、影视的刻板印象,变成了一个个负面标签,横梗在城市青年与农村之间。
这些标签,存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是国产都市剧对农村人形象塑造的“用力过猛”。
说起来,最近几年大热的剧集里,几乎没有了农村人的身影。即便有,他们也往往以一种极不讨喜的姿态出现。
上一部大量呈现农村场景的热剧还是两年前的《大江大河》,不过只能算年代剧,并不是农村剧
在很多电视剧里,你所能想象到的被安在农村人身上的刻板印象——褒义的淳朴、勤劳,中性的老实,贬义的蛮横、粗鲁,都被加以利用,成为一种万试万灵的矛盾催化剂。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一个一心想在大城市掐尖儿的“大龄剩女”,屡屡被自己的原生家庭拖累。
家人进城来探望她的第一天,霸占厕所,尿在马桶外面,在楼道里抽烟……各种没素质的行为被安排了个遍。
“作为一个30岁的女人,没有一分钱存款,哥哥结婚的房子首付是我出的,还贷也是我,连生孩子的钱都是我出的。”
农村家庭对跳出农门子女的“吸血”,看得观众咬牙切齿。
《都挺好》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村角色——苏母,舅舅,保姆蔡根花,也是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存在。
一个是背叛家庭刻薄女儿的恶母亲,一个是蹭吃蹭喝的无赖舅舅,还有一个则是觊觎退休老头财产的骗子保姆。
哪怕观众能理解这种为了影视创作刻意夸张的人物塑造手法,但把几个农村人都塑造成令人厌恶的角色,还是显得过于刻意了。
这些电视剧播出之后,网络上对原生家庭矛盾的声讨,远远多于对这种把农村人工具化的探讨。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瞥见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人们对这种忽视和误解如此习以为常,以至于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02
不想被偏见绑架,
真该看看他们
说起来,国产剧里真实的“农村人”被消失,也不完全是因为剧情设置。
观众们何尝不知道电视剧与现实的区别,但问题是,这些换汤不换药的角色,为什么每次都能精确踩到人们的愤怒点,却没能进一步引起对人物设置的反思?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长久以来并未真正了解农村。
尽管农村人在网络上看似从未失声,但年轻的网友其实缺少一个更平和的渠道,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这片土地。
如今,各种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越来越下沉,似乎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会,让普通的农村人分享自己的生活,让视野有限的城市人去看一看更多面的农村。
打开任何一个农村快手用户的主页,你都能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态。
来自广东的郑玲娟17岁那年辍学去广州打工,后来,因为父母身体不佳,家里房子也快要倒掉,她不得不辞工回家。
回家后,她向朋友借钱承包了几亩荒山,开始养鸡。
一开始,她找到的唯一销路就是把土鸡蛋卖去镇上和县里,因为路程遥远,经常超时被退单。除去交通成本,一年几乎挣不到钱。
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折磨之后,人生的转折在她毫无准备的时候到来了。
2018年,她在快手上随手发布了几个在山里捡鸡蛋的视频,获得了一百多万的播放量。
视频火了之后,她收到了铺天盖地的求购土鸡蛋的私信。
现在,她靠着在快手直播带货,不仅不再发愁产品卖不出去,把养鸡规模扩大了一倍后,还依然供不应求。
和郑玲娟一样,来自河南浚县的朱付军也因为在快手的意外走红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2017年,在南京工地打工的朱付军在一次意外中摔伤了腿,只能回乡养伤。
整天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快手上发布了自己的泥塑视频,没想到,当天就上了平台热门。
朱付军的视频能如此受欢迎其实并非偶然,而是他正赶上了快手与鹤壁合作的机会。
为了能扶持鹤壁的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的发展,快手会专门给朱付军这样的用户流量支持,让他们的手艺被更多人看到。
靠着精湛的泥塑技术,朱付军用双手还原了亮剑的李云龙和秀琴的“向我开炮”片段,在快手上获得了1800w的播放量,收获无数粉丝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