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http://blog.chinaunix.net/uid-22327815-id-3540305.html
从Hello World说程序运行机制:http://www.sohu.com/a/132798003_505868
C/C++中如何在main()函数之前执行一条语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31933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 bss段,data段、text段、堆(heap)和栈(stack):https://www.cnblogs.com/yanghong-hnu/p/4705755.html
C语言算是大学里接触的最早,用的最"多"的语言了,对于大部分学习计算机的学生基本上是从开始学习C语言起,凭借着一句经典的"hello, world!"迈入了计算机的世界的,初体味了一把这个世界还有个叫编程的活。作为系统级的开发首选语言,自诞生以来就屹立不倒,C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为一个菜鸟级别的程序员,使用C有些年,但对于C没有有真正的了解。我想有必要从新了解这门古老的语言背后的东西,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的使用这门语言。
对于C语言编写的Hello World程序(如下),对于程序员来说肯定如雷贯耳,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程序,你真的了解她吗?
#include
int main()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对于下面这些问题,你脑子里能够马上反映出一个清晰、明显的答案吗?
编译一个C程序可以分为四阶段,预处理阶段->生成汇编代码阶段->汇编阶段->链接阶段,这里以linux环境下gcc编译器为例。使用gcc时默认会直接完成这四个步骤生成可以执行的程序,但通过编译选项可以控制值进行某些阶段,查看中间的文件。
gcc指令的一般格式为(man gcc 或者 gcc -h 查看更过选项帮助):
gcc [选项] 要编译的文件 [选项] [目标文件]
其中,目标文件可缺省,gcc默认生成可执行的文件名为:a.out
gcc main.c 直接生成可执行文件a.out
gcc -E main.c -o hello.i 生成预处理后的代码(还是文本文件)
gcc –S main.c -o hello.s 生成汇编代码
gcc –c main.c -o hello.o 生成目标代码
C程序目标文件和可执行文件结构
目标文件和可执行文件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格式,有ELF(Excutable and linking Format,可执行文件和链接)格式,也有COFF(Common Object-File Format,普通目标文件格式)。虽然格式不一样,但具有一个共同的概念,那就是段(segments),这里段指二进制格式文件中的一块区域。
linux下的可执行文件有三个段文本段(text)、数据段(data)、bss段,可用nm命令查看目标文件的符号清单。
编译过程: 源文件-------->到可执行文件
图引自《C专家编程》
其中注意的BSS段,并没有保存未初始化段的映像,只是记录了该段的大小(应为该段没有初值,不管具体值),到了运行时再到内存为未初始化变量分配空间,这样可以节省目标文件空间。对于data段,只是保存在目标文件中,运行时直接载入。
C程序的内存布局
讲C语言内存管理的书籍或者博客?: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922211
运行过程: 可执行文件->内存空间
不管是在Linux下C程序还是Windows下C程序,他们都是由正文段、数据段、BSS段、堆、栈等段构成的,只不过可能他们的各段分配地址不一样。Linux下的C程序正文段在低地址,而Windows下的C程序的正文段(代码段)在高地址。所有不用担心我用Linux环境和Windows环境共同测试带来不正确的数据。
C语言存储空间布局
C语言一直由下面部分组成:
堆(heap):堆是用于存放进程运行中被动态分配的内存段,它的大小并不固定,可动态扩张或缩减。当进程调用malloc等函数分配内存时,新分配的内存就被动态添加到堆上(堆被扩张);当利用free等函数释放内存时,被释放的内存从堆上被剔除(堆被缩减)。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new/malloc/calloc delete/free),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 OS 回收。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但分配方式倒类似于链表
详细验证可以参看 (C语言存储空间布局以及static详解:http://blog.csdn.net/thanksgining/article/details/41960369)
程序和目标的对应关系
使用readelf和objdump解析目标文件(http://www.jianshu.com/p/863b279c941e)
int a = 0; // a 在 data
char *p1; // p1 在 bss
main()
{
int b; // b 在 stack
char s[] = "abc"; // s 在 stack, abc\0 在常量区
char *p2; // p2 在 stack
char *p3 = "123456"; // p3 在 stack, 123456\0 在常量区
static int c = 0; // c 在 data
p1 = (char *)malloc(10); // 申请的10字节内存在 heap, bss中的指针指向heap中的内存
p2 = (char *)malloc(20); // 申请的20字节内存在 heap, stack中的指针指向heap中的内存
strcpy(p1, "123456"); // 123456\0 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 p3 所指向的 "123456\0" 优化成一块
}
堆和栈的区别
管理方式:对于栈来讲,是由编译器自动管理;对于堆来说,释放工作由程序员控制,容易产生 memory leak。
空间大小:一般来讲在 32 位系统下,堆内存可以达到接近 4G 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堆内存几乎是没有什么限制的。但是对于栈来讲,一般都是有一定的空间大小的,例如,在 VC6 下面,默认的栈空间大小大约是 1M。
碎片问题:对于堆来讲,频繁的new/delete 势必会造成内存空间的不连续,从而造成大量碎片,使程序效率降低;对于栈来讲,则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栈是先进后出的队列,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内存块从栈中间弹出。
生长方向:对于堆来讲,生长方向是向上的,也就是向着内存地址增加的方向;对于栈来讲,它的生长方向是向下的,是向着内存地址减小的方向增长。
分配方式:堆都是动态分配的,没有静态分配的堆;栈有 2 种分配方式: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静态分配是编译器完成的,比如局部变量的分配,动态分配由 alloca 函数进行分配,但是栈的动态分配和堆是不同的,它的动态分配是由编译器进行释放,不需要我们手工实现。
分配效率:栈是机器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计算机会在底层分配专门的寄存器存放栈的地址,压栈出栈都有专门的指令执行,这就决定了栈的效率比较高; 堆则是 C/C++函数库提供的,它的机制是很复杂的,例如为了分配一块内存,库函数会按照一定的算法(具体的算法可以参考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在堆内存中搜索可用的足够大小的空间,如果没有足够大小的空间(可能是由于内存碎片太多),就有可能调用系统功能去增加程序数据段的内存空间,然后进行返回。显然,堆的效率比栈要低得多。
无论是堆还是栈,都要防止越界现象的发生。
关于 Global 和 Static 类型的一点讨论
1. static 全局变量与普通的全局变量有什么区别 ?
全局变量(外部变量)的定义之前再冠以 static 就构成了静态的全局变量。
全局变量本身就是静态存储方式, 静态全局变量当然也是静态存储方式。 这两者在存储方式上并无不同。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非静态全局变量的作用域是整个源程序, 当一个源程序由多个源文件组成时,非静态的全局变量在各个源文件中都是有效的。 而静态全局变量则限制了其作用域, 即只在定义该变量的源文件内有效, 在同一源程序的其它源文件中不能使用它。
由于静态全局变量的作用域局限于一个源文件内,只能为该源文件内的函数公用,因此可以避免在其它源文件中引起错误。
static 全局变量只初使化一次,防止在其他文件单元中被引用。
2. static 局部变量和普通局部变量有什么区别 ?
把局部变量改变为静态变量后是改变了它的存储方式即改变了它的生存期。把全局变量改变为静态变量后是改变了它的作用域,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static 局部变量只被初始化一次,下一次依据上一次结果值。
3. static 函数与普通函数有什么区别?
static 函数与普通函数作用域不同,仅在本文件。只在当前源文件中使用的函数应该说明为内部函数(static),内部函数应该在当前源文件中说明和定义。对于可在当前源文件以外使用的函数,应该在一个头文件中说明,要使用这些函数的源文件要包含这个头文件.static 函数在内存中只有一份(.data),普通函数在每个被调用中维持一份拷贝。
对于data段,保存的是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stataic的局部变量,直接载入内存即可。 text段保存的是代码直接载入。BSS段从目标文件中读取BSS段大小,然后在内存中紧跟data段之后分配空间,并且清零(这也是为什么全局表量和static局部变量不初始化会有0值得原因)
下面的图可以让你更直观的了解目标文件:
上图是目标文件的典型结构,实际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差别,但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ELF文件头:即上图中的第一个段。其中的header是目标文件的头部,里面包含了这个目标文件的一些基本信息。如该文件的版本、目标机器型号、程序入口地址等等。
文本段:里面的数据主要是程序中的代码部分。
数据段:程序中的数据部分,比如说变量。
重定位段:重定位段包括了文本重定位和数据重定位,里面包含了重定位信息。一般来说,代码中都会存在引用了外部的函数,或者变量的情况。既然是引用,那么这些函数、变量并没存在该目标文件内。在使用他们的时候, 就要给出他们的实际地址(这个过程发生在链接的时候)。正是这些重定位表,提供了寻找这些实际地址的信息。理解了上面之后,文本重定位和数据重定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符号表:符号表包含了源代码中所有的符号信息 。 包括每个变量名、函数名等等。里面记录了每个符号的信息,比如说代码中有“student”这个符号,对应的在符号表中就包括这个符号的信息。包括这个符号所在的段、它的属性(读写权限)等相关信息。其实符号表最初的来源可以说是在编译的词法分析阶段。在做词法分析的时候,就把代码中的每个符号及其属性都记录在符号表中。
字符串表:和符号表差不多的功能,存放了一些字符串信息。
其中还有一点要说的是:目标文件都是以二进制来存储的,它本身就是二进制文件。
现实中的目标文件会比这个模型要复杂些,但是它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就是按照类型来存储,再加上一些描述目标文件信息的段和链接中需要的信息。
函数调用栈
作为面向过程的语言,C基本的特色就是模块化、过程化。一个C程序或一个模块由一堆函数组成,然后程序执行,按代码的结构调用这些函数,完成功能。那么函数调用的背后编译器到底为我们做了什么呢?
void fun(int a, double b)
{
int c = 300;
c += 1;
}
int main()
{
fun(100, 200);
return 0;
}
.globl _fun ;全局函数符号
.def _fun;
_fun: ;函数fun入口
pushl %ebp ;保存ebp值
movl %esp, %ebp ;采用ebp来访问栈顶
subl $4, %esp ;esp用来扩展堆栈分配局部变量空间
movl $300, -4(%ebp) ;局部变量赋值
leal -4(%ebp), %eax ;得到局部变量有效地址
incl (%eax) ;访问局部变量
leave ;相当于movl ebp, esp pop ebp
ret
.globl _main
.def _main;
_main: ;main函数入口
;....
movl $200, 4(%esp) ; 参数入栈
movl $100, (%esp) ; 参数入栈
call _fun
;.....
函数调用过程:
参数按从右到左顺序放到栈顶上
call调用,将返回地址ip入栈保存
在栈上分配局部变量空间
执行函数操作
函数返回过程:
ret会从栈上弹出返回地址
执行调用前后面的代码
由此得的结论是,函数调用一个动态的过程,调用的时候又有一个栈帧,调用的时候展开,结束的时候收缩。局部变量在运行到该函数的时候在栈上分配内存,这些内存实际上没有名字的,不同于数据段,有符号名字,局部变量在函数结束就销毁了。这也是什么局部变量同名互补干涉的原因,因为编译以后 ,根本就不是通过名字来访问的。
全局变量
全局变量有初始化或未初始化之分,初始化了的全局变量保存在data段,未初始化全局变量保存在BSS段,data段和BSS段都是程序的数据段
int global1 = 100;
int main()
{
global1 = 101;
extern int global2;
global2 = 201;
return 0;
}
int global2 = 200;
.globl _global1 ;全局符号global1
.data ;位于数据段
.align 4
_global1:
.long 100 ;全局变量初值
;.....
.globl _main ;全局符号main
.def _main; ;是一个函数
_main: ;函数入口
;...
movl $101, _global1 ;通过符号访问全局变量
movl $201, _global2 ;通过符号访问全局变量,这个变量还未定义
movl $0, %eax
leave
ret
.globl _global2 :全局符号golbal2
.data ;位于数据段
.align 4
_global2: ;全局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值
.long 200
int global1;
int main()
{
global1 = 101;
extern int global2;
global2 = 201;
return 0;
}
int global2;
.globl _main
.def _main;
_main:
;....
movl $101, _global1 ;通过符号访问全局变量,这个符号可以在之后,或其他文件中定义
movl $201, _global2
movl $0, %eax
leave
ret
.comm _global1, 16 # 4 ;标明这是个未初始化全局变量,声明多个,但最后运行时在bss段分配空间
.comm _global2, 16 # 4
可以得出结论:全局变量独立于函数存在,所有函数都可以通过符号访问,并且在运行期,其地址不变。
编译与链接
看下面这个程序链接出错,找不符号a,print, 但生成汇编代码并没有问题。这是因为编译的时候只是把符号地址记录下来,等到链接的时候该符号定义了才会变成具体的地址。如果链接的时候所有符号地址都有定义,那么生成可执行文件。如果有不确定地址的符号,则链接出错。
#include
int main()
{
extern int a ;
print("a = %d\n", a);
return 0;
}
.file "fun.c"
.def ___main;
.section .rdata,"dr"
LC0:
.ascii "a = %d\12\0"
.text
.globl _main
.def _main; .
_main:
;..
movl _a, %eax ;通过符号访问全局变量a
movl %eax, 4(%esp)
movl $LC0, (%esp)
call _print ;通过符号访问函数print
movl $0, %eax
leave
ret
.def _print; ;说明print是个函数符号
全局变量的链接属性
全局变量的默认是extern的,最终存放在数据段,整个程序的所有文件都能访问,如果加上static则表明值能被当前文件访问。
#include
static int a = 10;
int main()
{
a = 20;
return 0;
}
.data
.align 4
_a: ;全局变量a定义,少了glbal的声明
.long 10
.def ___main;
.text
.globl _main
.def _main;
_main:
; ...
movl $20, _a
movl $0, %eax
去掉int a前面的static产生的汇编代码为:
.globl _a ; global声明符号 a为全局
.data
.align 4
_a:
.long 10
.def ___main
.text
.globl _main
.def _main
_main:
;...
call __alloca
call ___main
movl $20, _a
movl $0, %eax
对于未初始化全局变量
#include
static int a;
int main()
{
a = 20;
return 0;
}
.globl _main
.def _main; .scl 2; .type 32; .endef
_main:
;..
movl $20, _a
movl $0, %eax
leave
ret
.lcomm _a,16 ; 多了个l表明是local的未初始化全局变量
去掉int a前面的static
.globl _main
.def _main; .scl 2; .type 32; .endef
_main:
;..
movl $20, _a
movl $0, %eax
leave
ret
.comm _a, 16 # 4 ;extern链接属性的未初始化全局变量
static局部变量
static局部变量具备外部变量的生存期,但作用域却和局部变量一样,离开函数就能访问
#include
int fun()
{
static int a = 10;
return (++a);
}
int main()
{
printf("a = %d\n",fun());
printf("a = %d\n",fun());
}
.data
.align 4
a.0: ;static局部变量是放在代码段
.long 10 ;分配空间初始化
.text
.globl _fun
.def _fun;
_fun:
pushl %ebp
movl %esp, %ebp
incl a.0
movl a.0, %eax
popl %ebp
ret
.def ___main;
.section .rdata,"dr"
编译实际还是还是把static局部变量放在数据段存储(要么怎么可能在程序运行期间地址不变呢),值不过符号名会动点手脚(这样出了函数就访问不了了),同时候 多个函数中定义同名的static局部变量,实际上是不同的内存单元,互补干涉了。
a.out剖分
a.out是目标文件的默认名字。也就是说,当编译一个文件的时候,如果不对编译后的目标文件重命名,编译后就会产生一个名字为a.out的文件。具体的为什么会用这个名字这里就不在深究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google。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hello world编译后形成的目标文件,这里用 C 来描述。
简单的hellow world 源码:
/*hello.c*/
#include
int main()
{
int a=5;
printf("hello world n");
return 0;
}
为了在数据段中也有数据可放,这里增加了“int a=5”。如果在VC上的话,点击运行便能看到结果。为了能看清楚内部到底是如何处理的,我们使用GCC来编译。
运行:gcc hello.c。再看我们的目录下,就多了目标文件a.out。
现在我们想做的是看看a.out里到底有什么,可能有童鞋回想到用vim文本查看,当时我也是这么天真的认为。但a.out是何等东西,怎能这么简单就暴露出来呢 。是的,vim不行。“我们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前人就已经遇到并且已经解决的”,对,其中有一个很强悍的工具叫做objdump。有了它,我们就能彻底的去了解目标文件的各种细节,当然还有一个叫做readelf也很有用,这个在后面介绍。这两个工具一般Linux里面都会自带有有,可以自行google
注:这里的代码主要是在Linux下用GCC编译,查看目标文件用的是Objdump、readelf。
下面是a.out的组织结构:(每段的起始地址、、大小等等)。查看目标文件的命令是 objdump -h a.out
就和上文中描述的目标文件的格式一样,可以看出是分类存储的。目标文件被分为了6段。
从左到右,第一列(Idx Name)是段的名字,第二列(Size)是大小 ,VMA为虚拟地址,LMA为物理地址,File off是文件内的偏移。也就是这段相对于段中某一参考(一般是段起始)的距离。最后的Algn是对段属性的说明,暂时不用理会
“text”段:代码段。
“data”段:也就是上面说的数据段,保存了源代码中的数据,一般是以初始化的数据。
“bss”段:也是数据段,存放那些未初始化的数据,因为这些数据还未分配空间,所以单独存放。
“rodata”段:只读数据段,里面存放的数据是只读的。
“cmment”存放的是编译器版本信息。
剩下的两段对我们的讨论没有实际意义,就不再介绍。认为他们包含了一些链接、编译、装在的信息就可。
注:这里的目标文件格式只是列出实际情况中主要部分。实际情况还有一些表未列出。如果你也在用Linux,可以用objdump -X 列出更详细的段内容。
深入a.out
上面部分通过实例说了目标文件中的典型的段,主要是段的信息,如大小 等相关的属性。那么这些段里面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呢,“text”段里到底存了什么东西,还是用我们的objdump。objdump -s a.out 通过-s选项就可以查看目标文件的十六进制格式。
查看结果如下:
如上图所示,列出了各段的十六进制表示形式。可以看出图中共分为两栏,左边的一栏是十六进制的表示, 右边则显示相应的信息。比较明显的如“rodata”只读数据段中就有 “hello world”。。
你也可以查看“hello world”的ASCII值,对应的十六进制就是里面的内容了。“comment”上文中说的这个段包含了一些编译器的版本信息,这个段后面的内容就是了:GCC编译器,后面的是版本号。
a.out反汇编
编译的过程总是先把源文先变为汇编形式,再翻译为机器语言。看了这么多的a.out,再研究一下他的汇编形式是很必要的。
objdump -d a.out可以列出文件的汇编形式。不过这里只列出了主要部分,即main函数部分,其实在main函数执行的开始和main函数执行以后都还有多工作要做。即初始化函数执行环境以及释放函数占用的空间等。
上面的图中,左边是代码的十六进制形式,左边是汇编形式。对汇编熟悉的童鞋应该能看懂大部分,这里就不在多述。
a.out头文件
在介绍目标文件格式的时候,提到过头文件这个概念,里面包含了这个目标文件的一些基本信息。如该文件的版本、目标机器型号、程序入口地址等等。
下图是文件头的形式:
可以用readelf -h 来查看。(下图中查看的是 hello.o,它是源文件hello.c编译但未链接的文件。 这个和查看a.out 大部分是一样的)
图中分为两栏,左边一栏表示的是属性,右边是属性值。第一行常被称为魔数。后面是一连串的数字,其中的具体含义就不多说了,可以自己去google。
接下来的是一些和目标文件相关的信息。由于和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上面是内容用具体的实例说了目标文件内部的组织形式,目标文件只是产生可执行文件过程中的一个中间过程,对于程序是如何运行的还没做讨论,目标文件是如何转变为可执行文件以及可执行文件是如何执行的将在下面的部分中讨论
对链接的简单认识
链接通俗的说就是把几个可执行文件。如果程序A中引用了文件B中定义的函数,为了A中的函数能正常执行,就需要把B中的函数部分也放在A的源代码中,那么将A和B合并成一个文件的过程就是链接了。有专门的过程用来链接程序,称为链接器。他将一些输入的目标文件加工后合成一个输出文件。这些目标文件中往往有相互的数据、函数引用。
上文中我们看过了hello world的反汇编形式,是一个还没有经过链接的文件,也就是说当引用外部函数的时候是不知道其地址的,如下图:
上图中,cal指令就是调用了printf()函数,因为这时候printf()函数并不在这个文件中,所以无法确定它的地址,在十六进制中就用“ff ff ff ”来表示它的地址。等经过链接以后,这个地址就会变为函数的实际地址,应为连接后这个函数已经被加载进入这个文件中了。
链接的分类:按把A相关的数据或函数合并为一个文件的先后可以把链接分为静态链接和动态链接。
静态链接:
在程序执行之前就完成链接工作。也就是等链接完成后文件才能执行。但是这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比如说库函数。如果文件A 和文件B 都需要用到某个库函数,链接完成后他们连接后的文件中都有这个库函数。当A和B同时执行时,内存中就存在该库函数的两份拷贝,这无疑浪费了存储空间。当规模扩大的时候,这种浪费尤为明显。静态链接还有不容易升级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在的很多程序都用动态链接。
动态链接:
和静态链接不一样,动态链接是在程序执行的时候才进行链接。也就是当程序加载执行的时候。还是上面的例子 ,如果A和B都用到了库函数Fun(),A和B执行的时候内存中就只需要有Fun()的一个拷贝。
对装载的简单解释
我们知道,程序要运行是必然要把程序加载到内存中的。在过去的机器里都是把整个程序都加载进入物理内存中,现在一般都采用了虚拟存储机制,即每个进程都有完整的地址空间,给人的感觉好像每个进程都能使用完成的内存。然后由一个内存管理器把虚拟地址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内存地址。
按照上文的叙述, 程序的地址可以分为虚拟地址和实际地址。虚拟地址即她在她的虚拟内存空间中的地址,物理地址就是她被加载的实际地址。
在上文中查看段 的时候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了,由于文件是未链接、未加载的,所以每个段的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都是0.
加载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先为程序中的各部分分配好虚拟地址,然后再建立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其实关键的部分就是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过程。程序装在完成之后,cpu的程序计数器pc就指向文件中的代码起始位置,然后程序就按顺序执行。
预编译过程主要处理那些源代码文件中的以“#”开始的预编译指令,如“#include”、“#define'、”#if“,并删除注释行,还会添加行号和文件名标识以便于编译时编译器产生调试用的行号信息及用于编译时产生编译错误或警告时能够显示行号。经过预编译的.i文件不包含任何宏定义,因为所有的宏已经被展开并且包含的文件也已经被插入到.i文件中。所以当我们无法判断宏定义是否正确或头文件包含是否正确时,可以查看已编译后的文件来确认问题。比如hello.c中第一行的 #include
用法:#gcc -E main.c -o main.i
作用:将main.c预处理输出main.i文件
[user:test] ls
main.c
[user:test] gcc -E main.c -o main.i
[user:test] ls
main.c main.i
使用GCC -E参数完成。
预处理会干什么事情:
处理完成之后看看我们的Hello.i,发现原来8行代码现在变成了接近700行,因为将
使用系统默认的预处理器cpp完成。
预处理除了使用GCC -E参数完成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系统默认的预处理器cpp完成。如下所示
我们看看Hello.ii的代码:
虽然Hello.i和Hello.ii的代码对应的行数不同,但是内容却是一模一样的,只是中间空行的数量不同而已。
OK ,接下来,继续向编译出发。
编译是将源文件转换成汇编代码的过程,具体的步骤主要有:词法分析 -> 语法分析 -> 语义分析及相关的优化 -> 中间代码生成 -> 目标代码生成(汇编文件.s)。
具体生成过程可以参考《编译原理》。在这个阶段中,Gcc首先要检查代码的规范性、是否有语法错误等,以确定代码的实际要做的工作,在检查无误后,Gcc把代码翻译成汇编语言。用户可以使用”-S”选项来进行查看,该选项只进行编译而不进行汇编,生成汇编代码。
选项 -S
用法:[user]# gcc –S main.i –o main.s
作用:将预处理输出文件main.i汇编成main.s文件。
[user:test] ls
main.c main.i
[user:test] gcc -S main.i -o main.s
[user:test] ls
main.c main.i main.s
注意:gcc命令只是一个后台程序的包装,会根据不同的参数要求去调用预编译编译程序cc1(c)、汇编器as、连接器ld。
使用GCC -S参数完成。
查看Hello.s发现已经是汇编代码了。
使用系统默认的编译器cc1完成这个过程。
前面的预处理命令cpp
可能大家的系统上都有,我们输入cp
,然后Tab
两下(Linux系统上表示提示补全命令),系统提示如下:
倒数第二个命令就是cpp
了。但是我们cc
同样的过程的时候却发现:
并没有cc1
这个命令,但是cc1
确实是Linux
系统上默认的编译器呀,我们在系统上找找看:
看上图第二条,/usr/libexec/gcc/x86_64-redhat-linux/4.8.2/cc1
,尝试着去看下:
有可执行权限,那为何不试试能不能用来编译Hello.ii
呢?
好像没有什么报错,迫不及待的看看Hello.ss
的内容:
发现和Hello.s
的是一样的。编译成功。Goto 汇编。
汇编阶段是把编译阶段生成的”.s”文件转成二进制目标代码。汇编器(as)将hello.s翻译成机器语言指令,把这些指令打包成一种叫做可重定位目标程序的格式,并将结果保存在目标文件hello.o中。hello.o文件是一个二进制文件,它的字节编码是机器语言指令而不是字符。如果我们在文本编译器中打开hello.o文件,看到的将是一堆乱码。
选项 -c
用法:[user]# gcc –c main.s –o main.o
作用:将汇编输出文件main.s编译输出main.o文件。
[user:test] ls
main.c main.i main.s
[user:test] gcc -c main.s -o main.o
[user:test] ls
main.c main.i main.o main.s
使用GCC -c参数完成。
其实也可以查看下Hello.o的内容:
只是乱码罢了。要是想看,我们可以使用 hexedit, readelf 和 objdump 这三个工具。
hexedit 只是个将二进制文件用十六进制打开的工具,我们执行:
$ sudo yum install hexedit
$ hexedit Hello.o
可以看到:
最右边是源文件被翻译成可见字符,点.表示的都是不可见字符。这样看当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但是一些输出的字符串Hello World,包括整个文件的类型ELF都是可以看到的。readelf和objdump我们后面再说。
使用系统默认的汇编器as完成。
hexedit 看看 :
使用 cmp 命令比较Hello.oo和Hello.o
只有极少数字符不同。可能也是格式问题。下面就要进入链接这个阶段了,本篇博客就到这里吧。
总结:上面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将Hello.c源程序经过预处理,编译,汇编阶段变成了二进制代码,这三个过程我们都是用两种方法完成的,一种是GCC + 参数的方法,另一种是使用系统默认的预处理器,编译器,汇编器。但是这两种方法都达到了我们的目的,那有关本文第二部分的问题GCC是什么?的答案,我之前之所以同意第三个答案:GCC是GUN编译系统的编译驱动程序,就是因为GCC编译的过程中,真正干活的还是我们系统默认的预处理器,编译器,汇编器,如果你还是不信,GCC -v显示过程看看不就好了。
最后给它加上x权限。然后运行
chmod a+x a.out
./a.out
这阶段就是把汇编后的机器指令集变成可以直接运行的文件,而对目标文件进行链接主要是因为在目标文件中可能用到了在其他文件当中定义的字段(或者函数),通过链接来把多个不同目标文件关联到一起。比如有2个目标文件a和b,在 b中定义了一个函数"method",而在文件a中则使用到了b文件中的函数"method",通过链接文件a才能调用到函数"method",不然文件a根本就不知道到函数"method"底做了些什么操作。
hello程序调用了一个printf函数,它是每个C编译器都会提供的标准C库中的一个函数,printf函数存在于一个名为printf.o的单独预编译好了的标准文件中,而这个文件必须以某种方式合并到我们的hello.o程序中,链接器(ld)就负责处理这种合并,结果就得到hello文件,他是一个可执行目标文件(简称:可执行文件),可以被加载到内存中,有系统执行。
gcc的无选项的编译就是链接
用法:[user]# gcc main.o -o main.elf
作用:将编译输出文件main.o链接成最终可执行文件main.elf
[user:test] ls
main.c main.i main.o main.s
[user:test] gcc main.o -o main.elf
[user:test] ls
main.c main.elf* main.i main.o main.s
模块之间的通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模块间的函数调用,另一种是模块间的变量访问。函数访问需知道目标函数的地址,变量访问也需要知道目标变量的地址,所以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方式,那就是模块间符号的引用。模块间依靠符号来通信类似于拼图版,定义符号的模块多出一块区域,引用该符号的模块刚好少了那一块区域,两者一拼接刚好完美组合。这个模块的拼接过程就是“链接”。
在链接中,函数和变量统称为符号(symbol),函数名或变量名就是符号名(symbol name)。可以将符号看做是链接中的粘合剂,整个链接过程正是基于符号才能够正确完成。链接过程中很关键的一部分就是符号的管理,每一个目标文件都会有一个相应的符号表(symbol table),这个表里面记录了目标文件中所用到的所有符号。每个定义的符号有一个对应的值,叫做符号值(symbol value),对于变量和函数来说,符号值就是它们的地址。符号表中所有的符号分类:
1、定义在本目标文件的全局符号,可以被其他目标文件引用。
2、在本目标文件中引用的全局符号,却没有定义在本目标文件,这一般叫做外部符号(external symbol),比如printf。
3、段名,这种符号往往由编译器产生,它的值就是该段的起始地址,比如“.text”、“.data”。
4、局部符号,这类符号只在编译单元内部可见。这些局部符号对于链接过程没有作用,链接器往往忽略它们。
5、行号信息,即目标文件指令与源代码中代码行的对应关系。
链接过程主要包括了地址和空间分配、符号决议和重定位。符号决议有时候也叫做符号绑定、名称绑定、名称决议,甚至还有叫做地址绑定、指令绑定,大体上它们的意思都一样,但从细节角度来区分,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区别,比如“决议”更倾向于静态链接,而“绑定”更倾向于动态链接,即它们所使用的范围不一样。
每个目标文件都可能定义一些符号,也可能引用到定义咋其他目标文件的符号。重定位的过程中,每个重定位的入口都是对一个符号的引用,那么当链接器须要对某个符号的引用重定位时,它就是要确定这个符号的目标地址。这时候链接器就会去查找由所有输入目标文件的符号表组成的全局符号表,找到相应的符号后进行重定位。
更多可以参考 :《编译原理》、《程序员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