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_第1张图片

本文是一篇《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作者是原研哉。单提到他,可能不知道是谁,甚至感觉这名字奇怪(日本人),但是提到无印良品,无人不晓吧,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就是原研哉。

先不管鸡的事,先来尝尝蛋。翻开书,书本的纸张、排版设计、配图会美得吓你一跳,没舍得用笔划,读到有感觉的地方,会抄在打印纸上,以至于阅读时效率低下,一笔一画,毕恭毕敬,全当修复提笔忘字的 bug 吧。写写停停,再整理成现在的电子版,花儿都开了。

从设计的历史到日常用品的再设计,从五感领域考虑设计到无中生有,从对消费欲望的引导到日本中的自己,再到最后的回归自然。看似循序渐进,但在一开始读的时候,混混沌沌,甚至有时读到无味想跳过。

为何会产生现代设计呢?工业革命为经济带来了活力,初期的机械程度的落后使得产品的造型不够美感,导致有部分人产生了不满,他们奔走相告,从而产生了现代设计。详细说就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粗糙丑陋的产品,让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这两个人看不下去了,那就开始革(zao)命(fan)吧,提出了一些想法。中间冒出一个叫包豪斯的德国人,他成了这场革命对象的集大成者。后来乌尔姆设计学院成了包豪斯的继承者(它的校长马克斯·比尔是包豪斯的最后一届学生),学校培养了些花花草草,后来为躲避战争,这些花花草草逃亡到美国,进而带向了全世界。书中还提到立体派、直线派、未来派、达达主义、新构成主义、造型主义、绝对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什么的。坦白讲,除了苹果派和马克思主义,我真的搞不清这些都是什么。

如果让你去设计一件日常用品,你会怎么设计?生活里看到太多太多不好的设计:不能同时插两个设备的插座,不知是推还是平移的门,迈不开腿的阶梯,乱如麻的遥控器,丑陋难用的汽车导航仪等等。如果这些东西让自己设计,又该如何下手呢?

书里告诉了一个思路:

如果能够现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

再次设计,其内在追求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作者分享了一次设计展(“REDESIGN —— 21 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 展)里面的作品,通过例子来看看设计师如何思考问题。这里引用下作者对其的描述:

REDESIGN 展是以重新审视已经存在的日常用品为目的的设计展览,目的并不在于借各个优秀设计师只收来改良其原先的设计。说到底,这是一个提案展。日常用品是一个经过时间的淘洗、千锤百炼而成的成熟设计群,这是一个当代设计师很感兴趣但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超越性成果的设计对象。另外,所有的设计提案中都有一个明确的设计理念,在想法上与原来的设计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异。应该说,正是这些差异,才体现出了设计师所致力于表现的概念,无疑,这是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部分。所以,这个展览的真正目的是在差异中发现设计的意义。

在这次设计展里,原研哉列出了一部分设计。考虑到空间和节约的卫生纸,会说话的出入境章,建筑体的捕蟑盒,落叶归根的火柴,有尊严的成年尿不湿以及下意识感的两款式的茶包。我最喜欢火柴和那个出入境章。

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感知外界。设计本质就是信息传递。如何让这五感充分体现在设计里,原研哉用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更深一步的思考问题。长野冬季奥运会的节目册的踏雪设计、用布制作的妇产医院标识系统体现出柔和、干净感、松屋银座的二次设计里包含了具有巨型拉链的关联性触觉设计、购物袋的触感设计等。将多种感觉融合到设计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原研哉只介绍了触觉、视觉,其他感觉并未介绍,我也在想是否有融合这五种感知的设计?平常喝的可口可乐算不算?

说完五感,原研哉的境界再一次提升,到了无中生有的境界,说实话这里太哲学,由于资质原因,没搞明白啥是无中生有。不过这个地平线的图挺漂亮,就是感觉很美,说不出来为啥美。以后我或许能懂吧。

如何对消费欲望引导,这个是比较实际的问题,提到了精准的市场调研,举了日本车和欧美车的对比,各有优劣,日本车实用,欧美车设计漂亮。还提到日本人的住宅方式。提到这些也没总结出如何对消费欲望进行引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最后总结出提高文化,在适应市场的同时,用心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在日本的原研哉,造访一百多个城市,这里有雅叙苑与天空森林,有小布施堂和一家无何有的旅馆。中间提到一本百年前的书《阴翳礼赞》。

读一本书,识一个人,我顺着蛋找着了一个养鸡场。深泽直人、田中一光、面出薰 ......

一些其它思考:

何为读书笔记?自己理解的读书笔记,就是记录读书过程中感觉有道理、结合自身感受所写出来的文字记录。如果不小心被被别人看见了,对,说的就是你!那你半信半疑就好。

如果扔掉书本写篇读书笔记,想必会漏掉一大半,其实写出的一大半才是真正得到的。下次可以尝试扔掉书本写读书笔记,然后对照书再补充一遍,这样收获会更大些。书本中有些问题没有给出答案,只是顺着作者自己的思考,一点点的靠近答案。

原研哉在一开始的自序里就说“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好吧,读完此书,再整理出来,我越来越不懂设计了。

摘抄:

1.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于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于看似平凡的生活。不断的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

2.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

3.给一件事物下定义或用文字记述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如果能够现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

4.艺术与设计的区别?

艺术是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时的意志表述,其发生的根本立足点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因此,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够掌握其艺术发生的根源。这就是艺术的孤傲与直率之处。当然,对于一件艺术品,可以有相当多的诠释。饶有兴味的解释、鉴赏或是评论,甚至是将其汇集在一起,作为智慧性的资源加以利用,都是与艺术家以外的第三者进行艺术交流的方法。

而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问题解决过程 —— 也是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5.今天的市场是一个细分化的市场。针对每一种消费者,企业都应该做出详尽的调查。他们喜好什么?他们的潜在欲望又是什么?这都是企业应该用心研究的问题。这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预测出市场动向。精准的市场调研,到位的市场营销,即使接受顾客反馈,由此产生出来的产品必然是消费欲望的再现。

6.今天的 “设计”为什么容易停留在表面上呢?这是因为设计的功能与地位没有得到强调,也没有被放置在一个适合的场所当中,自然也就无法顺利运转。如果始终对设计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它就会在一定的场所中停止不动,失去活力。

7.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获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顺应时代的变化,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设计中的设计_第2张图片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中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