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笔记 :科赫雪花曲线(计算思维训练1)

提要:基于MOOC的“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基础”,主讲人:嵩天。基本算是课本笔记。


科赫雪花曲线设计思路

一、三种人类思维特征

  1. 逻辑思维:推理和演绎,数学为代表;
  2. 实证思维:实验和验证,物理为代表;
  3. 计算思维:设计和构造,计算机为代表;

二、计算思维的概念

  1. 概念诞生:2006年,时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的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提出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概念——第一次从思维层面阐述了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来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过程。
  2. 实践手段:程序设计,是实践计算思维的重要手段。
  3. 解决思路:抽象实际问题的计算特性、利用计算机求解。
  4. 本质:抽象化(abstrac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

三、实例运用计算思维

在程序设计范涛,计算思维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理解问题的计算特性、将计算特性抽象为计算问题、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问题的自动求解等。

实例:科赫雪花曲线

看图:(分别是0阶、1阶、2阶和3阶科赫雪花曲线)

Python笔记 :科赫雪花曲线(计算思维训练1)_第1张图片


科赫雪花曲线总体思路:

  1. 分析科赫雪花曲线,发现可分解为基本&可重复的单元;
  2. 将这些单元设计为程序设计语言;
  3. 最后,通过计算机自动求解。
  • 1st:理解问题的计算特性

通过分析,科赫雪花曲线的“基本&可重复“单元为两个层次:

- 从0阶科赫雪花曲线看出,可将三条边分解为一个基本单元——不妨叫它“边”,的3次重复性问题;

- 从大于0阶的科赫雪花曲线可以看出,可将每个边分为4个基本单元——不妨叫它“尖”,的4次重复性问题;

  • 2nd:将计算特性抽象为计算问题

首先,定计算问题的对象:要计算的问题是“边”和“尖”,

其次,定计算问题的顺序:由“尖”组成“边”,再由“边”组成我们需要的“科赫雪花曲线”,

最后,定计算问题的参数:见第三步。

  • 3rd:将计算问题转化为成设计语言

首先,定需要的工具(程序包):我们选择turtle,

其次,定需要设定的程序框架:我们选择“函数”,利用其“复用”和“递归”的特性,实现计算的”基本&可重复性“单元,

最后,定程序需要的接口参数:一个是科赫雪花曲线的“阶数”,另一个是科赫雪花曲线的“长度”后者称作“大小”。

四、解决方法

整体代码如下:

import turtle                          # 引入决解问题需要的工具——turtle作图包

# 定义turtle画笔和画布的参数
def huabi():                           
    turtle.speed(0)                    # speed()参数有[0,10]:“0”特殊、代表最快速度,其余[1,10]值越大、速度越快
    turtle.pensize(2)                  # 设置画笔宽度为2
    turtle.setup(800,800, 100, 10)     # setup()参数有4个:前两个代表画布的“宽”和“高”,当数值为整数时、表示绝对像素大小,当小数时、表示站屏幕的比例。后两个可以省略,默认为屏幕中心位置,代表距离“屏幕左上角”的距离,单位是像素密度,
    turtle.penup()                     # 抬起画笔,之后的画笔动作、就不会产生图线
    turtle.goto(-300, 100)             # 以画布中心点为坐标原点(0,0),将画笔移动到坐标(-300,100)处
    turtle.pendown()                   # 落下画笔,以便画图

# 定义“尖”
def koch(size, n):
    if n==0:                           #  0阶的科赫雪花曲线就是一条线,大小为输入的“size”
        turtle.fd(size)
    else:                              # 高阶科赫雪花曲线
        for i in [0, 60, -120, 60]:    # turtle在“尖”的四条线上改变的角度,分别为0°,60°,-129°,60°
            turtle.left(i)             # 对应上边四个角度,一共需要转4次弯,画出本阶的四条线,
            koch(size/3, n-1)          # 每个角度下的一个边,对应低一阶的客户雪花曲线的“尖”;至此完成函数本身的循环和复用,自动画出一个完整的n阶“尖”

# 定义“边”
def sdkoch(size, n):                   # 完整的科赫雪花曲线由3个“边”组成,我们以上完成的是一个由“尖”组成的“边”,
    koch(size, n)
    turtle.right(120)                  # 2行代码一组,
    koch(size, n)
    turtle.right(120)
    koch(size, n)                      # 至此,得到完整的n阶科赫雪花曲线
    turtle.hideturtle()                # 把turtle的光标隐藏
    turtle.done()                      # 结束turtle

# 定义main()主函数
def main(size, n):                     # 设定参数接口
    huabi()
    sdkoch(size, n)

main(500, 2)                           # 在设定参数之后,调用主函数


附注:自己的思路

对于我,最难的时函数循环和复用部分:一开始把最基本的科赫雪花曲线组分、设为了1阶;但是,在推广到n阶时遇到问题,才不得不把基本组分设为0阶。

当初的错误胆码及思路:

第一步:写出最基本组分:1阶“尖”

if n == 1:
    for i in [0, 60, -120, 60]:
        turtle.left(i)
        turtle.fd(size/3)

第二部:将基本组分推广到高阶,途径是利用高一阶——2阶,的组分

def koch(size, n):
    if n == 1:
        for i in [0, 60, -120, 60]:     # for in()函数,即遍历取值函数,使得i分别取0,60,-120和60,分别带入for in()循环后边的程序
            turtle.left(i)
            turtle.fd(size/3)
    else:
        koch(size/3, n-1)

显然,结果错误。因为每个高阶科赫雪花曲线“尖”的4个线段,每一个线段都是由低一阶科赫雪花曲线的“尖”组成,意味着

koch(size/3, n-1)必须在 for in ()循环下。据此修改如下:

 

def koch(size, n):
    if n==1:
        for i in [0, 60, -120, 60]:
            turtle.left(i)
            turtle.fd(size/3)
    else:
        for i in [0, 60, -120, 60]:     # for in()函数,即遍历取值函数,使得i分别取0,60,-120和60,分别带入for in()循环后边的程序
            turtle.left(i)
            koch(size/3, n-1)

但时明显没有如下简单:(我想,最关键的时没有把0阶,即三角形,视为科赫雪花曲线的缘故):

def koch(size, n):
    if n==0:
        turtle.fd(size)
    else:
        for i in [0, 60, -120, 60]:
            turtle.left(i)
            koch(size/3, n-1)

 

 

你可能感兴趣的:(Python,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