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新传考纲笔记)文明与文化

文明的类型与发展

1、农牧业文明:就是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的文明。

2、文化文明:就是文化和文字开始出现并相当成熟,并有了各种医学、占卜、礼制、伦理、国家等等。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职业:例如教师、占卜师、官员等等。

3、工商业文明:就是工业普及和商业发达的近现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经济模式。

4、自然科学霸权主导下的技术膨胀阶段。其有两个特征:第一是人类相信人类幸福的前景依赖于科学的发达和技术的进步;第二是人类相信依赖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发达人类能够解决他们想解决的几乎大部分问题,包括还没弄明白的哲学等等问题。

*《文明类型论纲》


文化的含义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特征:文化的共享性、习得性、象征性、整合性 、适应性、变迁性

分类:哲学(培育);艺术(文学、视觉艺术等);教育(学问的积累);

心理(求知、思想);历史(遗产、时代的见证)

人类学(爱德华.泰勒:民族志意义)

社会学(保罗.布莱斯蒂德:民族社会遗产、习得的语言行为等、价值系统)

当代:

D.保罗.夏弗:一个有机的能动的总体。它关涉到人们观察和解释世界、组织自身、指导行为、提升和丰富生活的种种方式,以及如何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文化就是意义的生产、流通的社会过程和集合总体。

雷蒙德.威廉斯:艺术及艺术活动(精英主义)、一种特殊生活方式(整体的生活方式)、一种发展过程(培育)


文化价值与文化身份

文化价值(Cultural Value)是一种关系,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存在着能够满足一种文化需要的客体。另一方面存在着某种具有文化需要的主体,当一定的主体发现了能够满足自己文化需要的对象,并通过某种方式占有这种对象时,就出现了文化价值关系。

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又可译作文化认同,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人们通常把文化身份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但另一方面,文化身份又具有一种结构主义的特征,因为在那里,某一特定的文化被看作一系列彼此相互关联的特征,因此将“身份”的概念当作一系列独特的或有着结构特征的一种变通的看法identity既隐含着一种带有固定特征的“身份”之含义,同时也体现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所寻求的“认同”之深层涵义。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哲学思想起指导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反映一定阶级利益,为一定阶级服务。代表先进的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代表反动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巨大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在意识中的表现。


民族文化

含义: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剥削阶级的与被剥削阶级的两种文化,反映着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观。

内容: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如历史、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历法、医药、科学技术等,都是用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阶级社会中,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很大,波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逐渐减弱。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民族文化的现代反思与理性选择


民俗文化与仪式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象征符号。仪式文化(种类、功能、影响)

*《仪式文化对群体心态的影响作用》


文化与人格

人格的界定:定义 视角

人格的跨文化测量

人格特质的跨文化研究:人格五因素模型 五因素模型的佐证

这些特质从何而来? 人格五因素理论一种进化的取向

只有五种主要人格特质吗? 人际关系菲律宾人的人格结构支配

人格其它方面跨文化研究:内控与外控直接、间接、替代和集体控制主动

人格的本土取向:佐证 人格的本土概念和文化心理学视角

*《文化与人格》

文化模式论,认为一种文化是一套内部要素相互关联的价值母体,是一套理解和组织人们活动的方式,这个价值母体能够选择、驯化和整合外来的文化特质,而整合的形式就是该文化的模式和形貌。把文化模式论用于解释人与文化的关系,就形成了文化与人格理论。人类学家在进行文化与人格研究时,主张人的人格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并主要关注文化的传承。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是“濡化”,即个人接受社会文化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文化传统的过程。认为文化对个人的个性、认识和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与人格研究的代表人物:1、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分析三种文化模式,日神型,酒神型,妄想狂型;2、米德,《来自南海》三部曲。

*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文化模式》,主要分析了三种文化模式:酒神型、日神型及妄想狂型。酒神型是指狄奥尼斯的性格特征:充满激情、爱好幻想、易冲动、富有进攻性。日神型是指阿波罗的性格特征:安稳、遵守秩序、理性、固守传统。妄想狂型特征:嫉妒心强、彼此猜疑、不信任、干事无法无天、背信弃义,每个人都与其他人为敌,经常互相偷盗、欺骗甚至杀人。她还强调世界各种文化存在着极其多样的模式,


亚文化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转换及权力的运作方式》


跨文化交流

含义: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

观察一个文化的角度:交流与语言、自我意识与空间、衣着与打扮、食品与饮食习惯、时间与时间意识、季节观念、各种人际关系、价值观与规范、信仰与态度、思维过程与学习、工作习惯与实践等。理解一个文化系统,可以考察研究的系统:亲属系统、教育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协会系统、卫生保健系统,娱乐系统等。所谓跨文化沟通,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发生的:即信息的发出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接受者是另一种文化的成员。


文化变迁

含义:一个社会原有文化模式中大多数内容与结构在质与量上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变成或者正在转向另一个新的文化模式,而这个新的文化模式的内核与前者有本质的差异。

途径:1、创新 2、传播 3、文化丧失:替代性与非替代性 4、涵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持续接触,造成一方或者双方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变迁。强制性涵化与非强制性涵化

文化变迁的原因:

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2、文化内部的矛盾与分化

3、生态环境的变化4、外来文化的影响

文化变迁的一般过程与规律

1、从量变到质变2、从器物到观念3、从自发到自觉

文化变迁的途径:

1.发现和发明。发现和发明是一切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

2.传播。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把它们融合进自己文化之中的过程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文化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文化的直接接触,即一个社会的文化要素可能首先被邻近的社会所吸收,然后逐渐向更对广泛、更为遥远的地方传播。另一种传播模式是媒介接触,指的是由作为第三方的媒介将一种文化要素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之中去的过程。  还有一种被称作刺激传播的传播方式,是指属于另一文化的某个特质的知识刺激了本地的某一对等物的发明或产生。除了关于传播模式的研究之外.人类学家还注意到,文化特质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十分容易地就被借取的,传播其实是一个文化特质的选择性过程。

3.涵化。又叫做“文化移人”,指的是不同文化群体直接接触时造成其中一个群体或两个群体原来的文化形式发生大规模的变化的现象。

4.反抗与革命。文化变迁最剧烈、最迅速的途径是暴力推翻一个社会的统治者,这是引起历史进程巨大变化的动力,也是文化变迁最激烈的形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大新传考纲笔记)文明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