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

jdk 1.7

概述

HashMap基于Map接口实现,元素以键值对的方式存储,并允许使用null键和null值,但只能有一个键作为null,因为key不允许重复,另外HashMap不能保证放入元素的数据,它是无序的,和放入的顺序并不能相同,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的。

继承关系

public class HashMapextends AbstractMap
    implements Map, Cloneable, Serializable

基本属性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默认初始化大小 16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负载因子0.75
static final Entry[] EMPTY_TABLE = {};         //初始化的默认数组
transient int size;     //HashMap中元素的数量
int threshold;          //判断是否需要调整HashMap的容量 

HashMap的数据存储结构

HashMap有数组和链表来实现对数据的存储,HashMap采用Entry数组来存储key-value对,每一个键值对组成了一个Entry实体,Entry类实际上是一个单向的链表结构,它具有Next指针,可以链接下一个Entry实体,以次来解决Hash冲突的问题。

数组存储区间是连续的,占用内存严重,故空间复杂的很大。但数组的二分查找时间复杂度小,为O(1);数组的特点是:寻址容易,插入和删除困难;

链表存储区间离散,占用内存比较宽松,故空间复杂度小,但时间复杂度很大,达 O(N) 。链表的特点是:寻址困难,插入和删除容易。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1张图片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2张图片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3张图片

从上图可以发现数组结构是由数组+链表组成,一个长度为16的数组中,每个元素存储的是一个链表的头节点。那么这些元素是按照什么样的规矩存储到数组中?

通过hash(key.hashCode())%length 获得,也就是元素的key的哈希值对数组长度取模得到。比如上述哈希表中,12%16=12,28%16=12,108%16=12,140%16=12。所以12、28、108以及140都存储在数组下标为12的位置。

取模运算的方式固然简单,但是效率很低。为了实现高效的HashMao算法,HashMap的发明者采用了位运算的方式。

公式: index = HashCode(Key) & (Length - 1)

以值为“book”的key来演示整个过程:

1.计算book的hashcode,结果为十进制的3029737,二进制的101110001110101110 1001。

2.假定HashMap长度是默认的16,计算Length-1的结果为十进制的15,二进制的1111。

3.把以上两个结果做与运算,101110001110101110 1001 & 1111 = 1001,十进制是9,所以 index=9。

可以说,Hash算法最终得到的index结果,完全取决于Key的Hashcode值的最后几位。

这样做不但效果上等同于取模,而且还大大提升了性能。

HashMap里面实现一个静态内部类Entry,其重要的属性有 hash,key,value,next。

HashMap里面用到链式数据结构的一个概念。上面我们提到过Entry类里面有一个next属性,作用是指向下一个Entry。打个比方, 第一个键值对A进来,通过计算其key的hash得到的index=0,记做:Entry[0] = A。一会后又进来一个键值对B,通过计算其index也等于0,现在怎么办?HashMap会这样做:B.next = A,Entry[0] = B,如果又进来C,index也等于0,那么C.next = B,Entry[0] = C;这样我们发现index=0的地方其实存取了A,B,C三个键值对,他们通过next这个属性链接在一起。

Put方法的原理

比如调用 hashMap.put("apple", 0) ,插入一个Key为“apple"的元素。这时候我们需要利用一个哈希函数来确定Entry的插入位置(index):

假定最后计算出的index是2,那么结果如下:

但是,因为HashMap的长度是有限的,当插入的Entry越来越多时,再完美的Hash函数也难免会出现index冲突的情况。比如下面这样: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4张图片

可以利用链表来解决。

HashMap数组的每一个元素不止是一个Entry对象,也是一个链表的头节点。每一个Entry对象通过Next指针指向它的下一个Entry节点。当新来的Entry映射到冲突的数组位置时,只需要插入到对应的链表即可: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5张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新来的Entry节点插入链表时,使用的是“头插法”。

Get方法的原理

首先会把输入的Key做一次Hash映射,得到对应的index:

由于刚才所说的Hash冲突,同一个位置有可能匹配到多个Entry,这时候就需要顺着对应链表的头节点,一个一个向下来查找。假设我要查找的Key是“apple”: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6张图片

第一步,查看的是头节点Entry6,Entry6的Key是banana,显然不是我要找的结果。

第二步,查看的是Next节点Entry1,Entry1的Key是apple,正是我要找的结果。

之所以把Entry6放在头节点,是因为HashMap的发明者认为,后插入的Entry被查找的可能性更大

高并发下的HashMap

HashMap的容量是有限的。当经过多次元素插入,使得HashMap达到一定饱和度时,Key映射位置发生冲突的几率会逐渐提高。

这时候,HashMap需要扩展它的长度,也就是进行Resize

影响发生Resize的因素有两个:

1.Capacity

HashMap的当前长度。HashMap的长度是2的幂。

2.LoadFactor

HashMap负载因子,默认值为0.75f。

衡量HashMap是否进行Resize的条件如下:

*HashMap.Size >= Capacity LoadFactor

HashMap的Rezie不是简单的吧长度扩大,而是经过两个步骤

1.扩容

创建一个新的Entry空数组,长度是原数组的2倍。

2.ReHash

遍历原Entry数组,把所有的Entry重新Hash到新数组。为什么要重新Hash呢?因为长度扩大以后,Hash的规则也随之改变。

回顾一下Hash公式:

index = HashCode(Key) & (Length - 1)

当原数组长度为8时,Hash运算是和111B做与运算;新数组长度为16,Hash运算是和1111B做与运算。Hash结果显然不同。

Resize前的HashMap: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7张图片

Resize后的HashMap: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8张图片

ReHash的Java代码如下:

/**
 * Transfers all entries from current table to newTable.
 */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boolean rehash) {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for (Entry e : table) {
        while(null != e) {
            Entry next = e.next;
            if (rehash) {
                e.hash = null == e.key ? 0 : hash(e.key);
            }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e.next = newTable[i];
            newTable[i] = e;
            e = next;
        }
    }
}

单线程下执行没有问题,多线程下的Rehash有问题!

假设一个HashMap已经到了Resize的临界点。此时有两个线程A和B,在同一时刻对HashMap进行Put操作: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9张图片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10张图片

此时达到Resize条件,两个线程各自进行Rezie的第一步,也就是扩容: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11张图片

这时候,两个线程都走到了ReHash的步骤。回顾一下ReHash的代码: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12张图片

假如此时线程B遍历到Entry3对象,刚执行完红框里的这行代码,线程就被挂起。对于线程B来说:

e = Entry3

next = Entry2

这时候线程A畅通无阻地进行着Rehash,当ReHash完成后,结果如下(图中的e和next,代表线程B的两个引用):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13张图片

直到这一步,看起来没什么毛病。接下来线程B恢复,继续执行属于它自己的ReHash。线程B刚才的状态是:

e = Entry3

next = Entry2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14张图片

当执行到上面这一行时,显然 i = 3,因为刚才线程A对于Entry3的hash结果也是3。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15张图片

我们继续执行到这两行,Entry3放入了线程B的数组下标为3的位置,并且e指向了Entry2。此时e和next的指向如下:

e = Entry2

next = Entry2

整体情况如图所示: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16张图片

接着是新一轮循环,又执行到红框内的代码行: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17张图片

e = Entry2

next = Entry3

整体情况如图所示: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18张图片

接下来执行下面的三行,用头插法把Entry2插入到了线程B的数组的头结点: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19张图片

整体情况如图所示: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20张图片

第三次循环开始,又执行到红框的代码: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21张图片

e = Entry3

next = Entry3.next = null

最后一步,当我们执行下面这一行的时候 !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22张图片

newTable[i] = Entry2

e = Entry3

Entry2.next = Entry3

Entry3.next = Entry2

链表出现了环形!

整体情况如图所示: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23张图片

此时,问题还没有直接产生。当调用Get查找一个不存在的Key,而这个Key的Hash结果恰好等于3的时候,由于位置3带有环形链表,所以程序将会进入死循环

在高并发下通常使用ConcurrentHashMap,这个集合类兼顾了线程安全和性能。

总结:

1.Hashmap在插入元素过多的时候需要进行Resize,Resize的条件是

HashMap.Size >= Capacity * LoadFactor。

2.Hashmap的Resize包含扩容和ReHash两个步骤,ReHash在并发的情况下可能会形成链表环。

JDK 1.8

HashMap采用数组+链表+红黑树实现。

在Jdk1.8中HashMap的实现方式做了一些改变,但是基本思想还是没有变得,只是在一些地方做了优化,数据结构的存储由数组+链表的方式,变化为数组+链表+红黑树的存储方式,当链表长度超过阈值(8)时,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在性能上进一步得到提升。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24张图片

执行构造函数,当我们看到这个new,第一反应应该是在堆内存里开辟了一块空间。

Map map = new HashMap();

构造方法: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初始化了一个负载因子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负载因子默认为0.75f

transient Node[] table;

Entry的名字变成了Node,原因是和红黑树的实现TreeNode相关联。1.8与1.7最大的不同就是利用了红黑树,即由数组+链表(或红黑树)组成。

static class Node implements Map.Entry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key,value,用来存储put的key,value值的
    Node next; // next ,用来标记下一个元素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构造函数
        this.next = next;
    }

put方法解析: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调用putVal()方法完成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 tab; Node p; int n, i;
    //判断table是否初始化,否则初始化操作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计算存储的索引位置,如果没有元素,直接赋值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Node e; K k;
        //节点若已经存在,执行赋值操作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判断链表是否是红黑树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红黑树对象操作
            e = ((TreeNode)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为链表,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链表长度8,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存储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key存在,直接覆盖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记录修改次数
    ++modCount;
    //判断是否需要扩容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空操作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如果存在key节点,返回旧值,如果不存在则返回Null。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25张图片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26张图片

红黑树

首先需要理解二叉查找树(Binary Search Tree)

二叉查找树(BST)具备的特性

1.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或等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2.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或等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3.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排序树。

下图中这棵树,就是一颗典型的二叉查找树: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27张图片

比如我要查找值为10的节点:

1、查看根节点9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28张图片

2、由于10 > 9,因此查看右孩子13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29张图片

3、由于10 < 13,因此查看左孩子11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30张图片

4.由于10 < 11,因此查看左孩子10,发现10正是要查找的节点: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31张图片

这种方式正是二分查找的思想,查找所需的最大次数等同于二叉查找树的高度。

在插入节点的时候也是利用类似的方法,通过一层一层比较大小,找到新节点适合插入的位置。

但二叉查找树存在缺陷,如:

假设初始的二叉查找树只有三个节点,根节点值为9,左孩子值为8,右孩子值为12: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32张图片

接下来我们依次插入如下五个节点:7,6,5,4,3。依照二叉查找树的特性,结果会变成如下这样: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33张图片

这样的形态虽然也符合二叉查找树的特性,但是查找的性能大打折扣,几乎变成的线性。

如何解决二叉查找树多次插入新节点而导致的不平衡?红黑树应运而生了。

红黑树(Red Black Tree) 是一种自平衡的二叉查找树。除了符合二叉查找树的基本特性外,它还具备下列的附加特性:

1、节点是红色或黑色。

2、根节点是黑色。

3、每个叶子节点都是黑色的空节点(NIL节点)。

4 、每个红色节点的两个子节点都是黑色。(从每个叶子到根的所有路径上不能有两个连续的红色节点)

5、从任一节点到其每个叶子的所有路径都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色节点。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34张图片

这张图就是典型的红黑树!

正是因为这些规矩限制,才保证了红黑树的自平衡。红黑树从根到叶子的最长路径不会超过最短路径的2倍。

当插入或删除节点的时候,红黑树的规则有可能被打破。这时候就需要做出一些调整,来继续维持我们的规则。

什么情况下会破坏红黑树的规则,什么情况下不会破坏规则呢?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1、向原红黑树插入值为14的新节点: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35张图片

由于父节点15是黑色节点,因此这种情况并不会破坏红黑树的规则,无需做任何调整。

2、向原红黑树插入值为21的新节点: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36张图片

由于父节点22是红色节点,因此这种情况打破了红黑树的规则4(每个红色节点的两个子节点都是黑色),必须进行调整,使之重新符合红黑树的规则。

调整有两种方法:[变色]和[旋转]。而旋转又分成了两种形式:[左旋转]和[右旋转]。

变色

为了重新符合红黑树的规则,尝试把红色节点变为黑色,或者把黑色节点变为红色。

下图所表示的是红黑树的一部分,需要注意节点25并非根节点。因为节点21和节点22连续出现了红色,不符合规则4,所以把节点22从红色变成黑色: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37张图片

但这样并不算完,因为凭空多出的黑色节点打破了规则5,所以发生连锁反应,需要继续把节点25从黑色变成红色: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38张图片

此时仍然没有结束,因为节点25和节点27又形成了两个连续的红色节点,需要继续把节点27从红色变成黑色: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39张图片

左旋转:

逆时针旋转红黑树的两个节点,使得父节点被自己的右孩子取代,而自己成为自己的左孩子。看下图: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40张图片

图中,身为右孩子的Y取代了X的位置,而X变成了自己的左孩子。此为左旋转。

右旋转:

顺时针旋转红黑树的两个节点,使得父节点被自己的左孩子取代,而自己成为自己的右孩子。看下图: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41张图片

图中,身为左孩子的Y取代了X的位置,而X变成了自己的右孩子。此为右旋转。

红黑树的插入和删除包含很多种情况,每一种情况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这里举个典型的例子,体会一下!

我们以刚才插入节点21的情况为例: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42张图片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变色,把节点25及其下方的节点变色: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43张图片

此时 节点17 和 节点25 是连续的两个红色节点,那么把节点17变成黑色节点?恐怕不合适。这样一来不但打破了规则4,而且根据规则2(根节点是黑色),也不可能把节点13变成红色节点。

变色已无法解决问题,把节点13看着X,把节点17看着Y,想刚才的示意图那样进行左旋转: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44张图片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45张图片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46张图片

由于根节点必须是黑色节点,所以需要变色,变色结果如下: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47张图片

这样就结束了吗?并没有。因为其中两条路径(17 -> 8 -> 6 -> NIL)的黑色节点个数是4,其他路径的黑色节点个数是3,不符合规则5。

这时候我们需要把节点13看做X,节点8看做Y,像刚才的示意图那样进行右旋转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48张图片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49张图片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50张图片

最后根据规则来进行变色

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_第51张图片

如此一来,红黑树变得重新符合规矩。 这一个例子的调整过程比较复杂,经历了如下步骤: 变色 -> 左旋转 -> 变色 -> 右旋转 -> 变色

红黑树的应用有很多,除了HashMap,jdk 的集合类TreeMap和TreeSet 底层就是红黑树实现的。

几点说明:

1、关于红黑树自平衡的调整,插入和删除节点的时候都涉及到很多种Case,由于篇幅原因无法展开来一一列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维基百科,里面讲的非常清晰。

2、红黑树调整过程的示例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形,没太看明白的小伙伴也不必钻牛角尖,关键要懂得红黑树自平衡调整的主体思想。

参考文章

https://juejin.im/post/5a27c6946fb9a04509096248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501879

https://blog.csdn.net/qq_41345773/article/details/92066554

你可能感兴趣的:(HashMap1.7和1.8,红黑树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