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西南交通大学“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是我校建设“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五年,学科建设既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科建设现状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时至今日我校已基本拥有轨道交通领域完整的学科体系,在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区域经济发展中,通过学校的建设,不断增加新的学科,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结构趋于合理,自身特色更为突出的学科格局。目前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0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13个,四川省重点二级学科54个。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5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我校大力实施以“211 工程”、“轨道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为龙头的学科建设工程,整合学科资源,汇集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平台,强化科技创新,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和以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为标志的特色优势学科群。学科整体水平和学术实力大幅度提高,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我校的学科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学科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1、“缺少高峰”。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少,国家级平台、基地少,与我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不相适应,也与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有差距。
  2、“杰出学者”数量偏少。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和顶尖的学术带头人匮乏,远不能为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3、门类齐全、学科综合的优势没有凸显。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新兴交叉性的学科增长点不多,一些学科的方向凝练还存在着特色不够鲜明,前瞻性和创新性不强等问题。
  4、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有限,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学术成果不多。应对国家重大需求的特色学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跨学科科研组织力度不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需加强。
  5、学科建设管理和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学科建设水平与建设效益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不健全,投入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学校的宏观规划、调控不够,学校、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任务和职责需进一步明晰。

二、学科发展指导思想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建设“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为学科发展导向,瞄准科技前沿,加强学科顶层设计和规划;以凝炼学科方向为重点,以学科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科学研究为灵魂,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条件建设为保障,分层规划、分类建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学科发展;按照有利于发挥多学科优势、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原则,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扶持和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三、学科建设发展目标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至2015年,学校优势稳固,综合实力增强,学科整体水平提升,结构优化,基础加强。学科建设的各项指标不断增加;在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平台基地、人才培养、学术成果等诸方面为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学科建设具体目标
  通过建设,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其一级学科的水平是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位列全国本学科全国排名前10位。
  通过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等学科的一级学科水平是国内知名;一些二级学科的水平是国内一流,位列全国本学科排名前20位,部分进入前10位。 通过建设,数学、物理学、哲学、建筑学、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生物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中药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一级学科特色明显、水平显著提高。基础学科在博士点的建设上有所突破。 根据社会进步、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重点培育、遴选并发展有潜力的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医学等学科、方向。同时对其它一些学科进行整改。
  至2020年,到“十三五”末期,我校交通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完成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四、学科建设的重点

  工学学科是学校的主体,也是优势学科聚集区。通过团队、平台建设和大的科研项目,以国家重点学科为牵引,形成若干学科群,整体推进。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群,土木工程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电气、信息、控制工程学科群。通过创新机制,促进力学学科与工科,特别是与土木、机械、交通等学科的融合。
  重点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并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龙头,带动相关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经济学科一起协调发展。
  重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龙头,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我校的文学、新闻、艺术、语言等学科发展较快。依据精干文科、特色文科的原则,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关注新的学科生长点;支持能派生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方向;对处于高新技术领域,在行业大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中能发挥独特作用并不断壮大自身的学科要大力支持。

五、学科建设机制创新

  1、协调学科建设项目与资源
  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立足学校的现实,加强分类指导和建设,切实处理好学校优势学科重点跨越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学科建设的不同项目,使资源配置和使用有主次、有先后、不重复,真正围绕学校发展中心任务,聚焦到学校内涵建设的目标上来,达到人、财、物等资源与建设时机的合理配置,实现投入产出效果最优化。
  2、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学科建设涉及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基地、实验室建设等方方面面,由不同部门管理。为达到整体最优的建设成效,要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使得学科建设管理能够在各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贯通,纵向通过学院扎根到学科,形成学科管理组织结构的矩阵化。除此,还需加大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一级教学、科研、人事、管理的自主权限,充分发挥学院、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完善学科建设投资模式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经费需求巨大,要完善学科建设投资模式,既要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又要转变传统按学院为单元进行投入的模式,实现按学科投入。
  4、探索学术评价机制
  推进学术评价机制与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创新,促进学术繁荣与学科发展。建立科学、公平、规范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和激励约束机制,适当延长评价周期,由单纯的数量评价转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营造竞争向上的学术环境,激励创新,催生重大成果;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规范学科的建设水平评估和建设效益评价;按照学科建设系统性要求,优化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学校对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明确校、院、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科带头人的任务和职责,形成高效、通畅的运行体系;结合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探索新型学科平台与学科基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为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充分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在学术评议、评审、学术决策咨询和学术监督工作中的作用,保证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学术决策规范科学,推动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
  5、集成学科建设成果
  在学科建设中,要加强学科建设目标的集成、建设内容的集成、成果的集成,使分散的学科发展要素得到合理有序有效的整合,产生聚集效应,形成综合优势,不断涌现大的标志性成果。

六、学科建设主要举措

  1、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凝炼学科发展方向
  凝炼学科方向是做好学科建设规划的核心,各学科要与国际国内同类高水平学科进行比较,掌握本学科领域发展动态,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瞄准国家及区域重大需求,根据自身学科优势,确定本学科研究方向。“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加大学科研究力度,设立专门学科发展研究基金项目,将凝炼学科发展方向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通过凝炼学科方向使各学科强化突出固有优势与特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学科发展制高点,实现学科重点跨越。
  2、分层规划分类建设,重点突破、系统推进
  分层规划,构建多层学科体系,确定各层建设目标,明确主要建设任务,清晰重要建设举措。 分类建设,通过“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主的优势学科;通过学校自筹经费的“西南交通大学学科发展工程项目”等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优势学科,实现培育重点学科、提升基础学科和发展潜力学科。
  进一步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示范作用、综合支撑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系统推进,促进全校学科建设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3、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构建交通特色的学术创新体系
  学科基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学科基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能够推进学科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有效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发展。“十二五”期间,我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和铁道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为主要架构的知识创新体系,围绕国家目标持续产生原创性科技成果;要发展包括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交大科技园为主要架构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以高速铁路发展等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战略需求为突破口,提高铁路科技自主创新水平;解决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要整合创新资源,完善社会服务的组织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高效率,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的支持。
  4、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实施“高层次人才发展计划”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面向海内外招聘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速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杰出学者”队伍建设;支持以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团队;支持青年教师发展,鼓励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脱颖而出,建设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梯队;完善适应学科发展的优秀人才、优秀成果的考核评价标准,健全公平竞争、严格考核、跟踪管理的优秀人才配套管理机制,为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5、加强支撑条件建设,构建高水平的服务平台
  条件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加大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投入力度,购置一批先进仪器设备,构建一流的科研支撑平台;从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有利于学科交叉优化出发,加强校园网、图书馆和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满足学科建设对网络和文献信息的需求;加强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购置论证和使用管理,大型仪器设备要优化配置、合理布局,要完善共享机制,切实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6、加大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与管理力度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学科建设投入。以“轨道交通优势学科平台”和“211 工程”等中央专项资金为主体,加大自筹力度,密切与企业联系,吸引企业投资和赞助,加大学校创收用于学科建设的经费比例,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不断增加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加强学科建设经费的预算论证和支出审核,确保学科建设投资效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南交通大学“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