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就是一种完美

收官就是一种完美_第1张图片

    2012年的春天,我接到天津卫视的邀请,参加《王者归来》邓丽君模仿秀节目的录制,节目组要求歌手上传最拿手的歌曲音频,为每位歌手敲定曲目避免重复。

    从小醉心于歌唱,一直希望登上大的舞台,这次机会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一切得不到,皆因太在乎,后来一个低级的错误使我错失了这次机会。

    那几天录歌的麦克风坏了,我于是用大量的时间,百度什么品牌的器材最专业,什么样的声卡最配套,然后钻研卖家的信誉、口碑、性价比。如同一个赶车的人,唯恐忘掉任何一处细节,全心致力于准备行囊,却惟独忘了发车时间,我完美地错过了节目的策划期。编导没有义务催促歌手及时传音频,及时配合的歌手早已排满档期。依当时的想法,认为随便找个录音棚完成录制太潦草了,于是最想完美反倒成了最不靠谱。

   完成录制的歌友有的做了驻唱歌手,访到了名师,有的得到了更多的演出机会,专业提高极快。凡事要分清轻重缓急,“时间节点”是一个“不等人”的概念,过了时效,连秘密都不在神秘。我们十年磨一剑的结果,往往是把剑磨残了。

    说到底,完美本身没有错,只是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因条件限制或能力不足,挟裹的强迫症、拖延症,才是最折磨人的——往往把踌躇满志渐渐消耗成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所以,要戒除的不是完美,而是完美综合征,它会使你越是看重的事情,越纠结迟疑不肯作出决定,越是重要的文件,越迟迟不肯落笔,越是喜欢的人,越装作视而不见……除了临时抱佛脚的能力越来越强,更多的是一次次错过。

   有时候,我们真的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能干。拿洗衣服来说,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能攒太多,囤一次洗完。

    首先洗衣服要追求技术含量,那都是永无止境的——在洗之前,要分清内衣、外衣,浅的、深的,再决定手洗或机洗,然后根据材质——丝的棉的化纤的,选择相适宜的酸性、碱性、中性洗涤品。过程中根据是预洗、深度清洁和还是漂洗,分别控制浸泡时间和剂量……

    往往这个时候强迫症及时上线,程序不能乱,过程不能省,衣服的洁净度必须达到换季衣服那样苛刻的收藏级别,否则比不洗还难受。洗到一半,除了洗衣机里的,还占了四五个盆。

    不知不觉到了用餐时间,搁下这一摊去煮饭做菜。统筹法都用上了依旧手忙脚乱——孩子用口红眉笔涂涂画画,梳妆台一片花红柳绿。终于战斗结束,午休一会儿,漂净能晒了吧?忽然想到水资源不能浪费,于是剩水用来擦厨房擦瓷砖。水倒没浪费,劲儿使完了。干活的热情耗散,拖延症发作,刷微信,去卫生间,瞄电视,逗孩子……有时候,剩下一点实在懒得洗,第二天有了点奇怪的味道……

     想把活干的干净彻底,完美极致,却高估了自己的行动力、执行力,低估了拖延症。想法太多,件件都不落下,最后皆是草草收场。

     感觉这样做家务,如同电脑被开启了太多程序,打开的页面越多,电脑反应速度越慢,只有关闭多余的页面,保持简单清爽,一项一项完成,效率才会更高,“力所能及”才是干家务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以前我会认为,“完成”是80分。完美是接近100分。完美一定比完成更值得付出,其实不尽然。很多时候,轻轻松松就能把事情做到80分,倘做到95分以上,却付出多几倍的时间精力。你还觉得十分必要吗?

每个人的精力、时间毕竟有限,在选择学上,有这样一个概念,决策力是有限的资源,如果在小事上,细节中,付出的选择成本过大,那么当重要的,需要慎重做出的决定摆在眼前时,反而会因为透支了决策力成本,使原本该调动分析能力、充分考证再做出的决定,变得简单随意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的不是每件事情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太多的头脑风暴,反复的论证思考,最终对任务的推进,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真不如在现阶段自己的能力、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设定一个Deadline(最后期限),放弃追求苛责的完美一百分,为80分的“完成”去付诸实践。因为收官本身,就是一种完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收官就是一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