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1

关于物联网的调研报告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对于通信产业来说,物联网是一种重要趋势,它将成为未来引领通信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物联网的概述

 

1.物联网的起源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在1991年,英国剑桥大学“特洛伊”咖啡壶事件产生了物联网的理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曾提及物联网,但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未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麻省理工学院在1998年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并在1999年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200511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因特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2.何为物联网

    物联网,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无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分析、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它利用感知技术和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连接,达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从技术方面理解。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换与处理的智能网络。

从应用方面理解。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连接到一个网络中,形成物联网,然后物联网又与现有的互联网结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达到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物联网的“物”、“联”,与我们平常说的“物”、“连”的概念是有区别的。物联网的“物”是指“智能终端”的“端”;“联”相当于“网”,或叫“管”,用于连接“物”与“云”,因此物联网中的“管”,就是数据传输的管道、管网;“云”等于“云存储于云计算”,“云”是对云存储于云计算的总称。

 

3.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具有聪明智能的物体,简称“智能终端”;二是具备在线实时、全面、精确定位感知的功能,简称“实时感知”;三是具备系统集成、系统协同的巨大能量,简称“系统协同”;四是具有“一览无余”的庞大数据比对、查询能力,简称“大数据利用”;五是具有超越个人大脑的大智慧、超智慧的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置能力,简称“智慧处理”。

 

4.物联网的构架与技术

 物联网有三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处理的网络层,第三层是与行业需求结合的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获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物联网涉及感知、控制、网络通信、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嵌入式系统、微机电等技术领域,可将物联网技术体系划分为感知层关键技术、网络通信关键技术、应用关键技术、支撑技术、共性技术。

传感和识别技术是物联网感知物理世界获取信息和实现物体控制的首要环节。网络通信技术主要实现物联网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的双向传递、路由和控制,重点包括低速近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低功耗路由、自组织通信、无线接入、M2M通信增强、IP承载技术、网络传送技术、异构网络融合接入技术以及认知无线电技术。海量信息智能处理综合运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数据库和模糊计算等技术,对收集的感知数据进行通用处理,重点涉及数据存储、并行计算、数据挖掘、平台服务、信息呈现等。应用技术是指用于直接支持物联网应用系统运行的技术,它包括物联网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技术、物联网数据存储技术以及各种行业物联网应用系统。物联网应用支撑技术包括嵌入式系统、微机电系统、软件、算法、电源和储能、新材料技术等。其共性技术涉及网络的不同层面,主要包括架构技术、标识和解析、安全和隐私、网络管理技术等。

射频识别(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等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之中。射频识别技术将物体的属性信息导入至大型数据库和和网络;无线传感器技术反应物体物理状态的变化;纳米技术实现体积越来越小的物体具有交互和连接功能;智能嵌入通过网络边界转移信息处理能力而增强网络的威力。

 

二.物联网的发展与前景

 

1.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世界各国触网记录中,美国有“智慧的地球”,日本有“i-Japan”,韩国有“u-Korea”,欧盟有“欧洲数字计划”,新加坡“下一代I-Hub计划”,中国有“感知中国”。

今天物联网不断发展,呈现以下状况:

    1)发达国家把握物联网发展契机,积极进行产业战略布局

    继美国政府提出制造业复兴战略以来,美国逐步将物联网的发展和重塑美国制造优势计划结合起来以期重新占领制造业制高点。欧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物联网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德国联邦政府在《高技术战略20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工业4.0理念。韩国政府则预见到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持续推动融合创新。

    2)物联网应用稳步发展,市场化机制正逐步形成

    受各国战略引领和市场推动,全球物联网应用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物联网所带动的新型信息化与传统领域走向深度融合,物联网对行业和市场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已经广受关注。总体来看,全球物联网应用仍处于发展初期,物联网在行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广泛深入,在公共市场的应用开始显现,M2M(机器与机器通信)、车联网、智能电网是近两年全球发展较快的重点应用领域。

    3)物联网技术创新活跃,IP化和语义化成为技术标准热点

    全球各国不断深化物联网技术研究,围绕物联网的技术研究和创新持续活跃,同时也加速了物联网国际标准化进程。物联网体系架构对推动物联网规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成为全球关注和推进的重点,多种短距离通信技术互补共存并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特殊需求加快优化和适配,无线传感网方面跨异构传输机制的网络层和应用层协议成为研发热点,语义技术作为推进物联网感知信息自动识别处理和共享的基础而受到普遍重视,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在端管云多层融合协同发展。

    4)物联网产业加速发展,国际巨头瞄准物联网增长机遇

从全球看,物联网整体上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础半导体巨头纷纷推出适应物联网技术需求的专用芯片产品,为整体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应用领域业务融合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势头明显,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消费智能终端市场等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M2M更是成为全球电信运营企业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2.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我国物联网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日趋完善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物联网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物联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为了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加强了对物联网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的规范引导,不断优化物联网发展的环境。

    2)国内物联网应用发展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物联网的理念和相关技术产品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民生的各个领域,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物联网凭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在推动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服务、改善服务民生、推动增效节能等方面正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部分领域正带来真正的“智慧”应用。

物联网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在钢铁冶金、石油石化、机械装备制造和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比较突出,传感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成为标准配置。例如,工程机械行业通过采用M2MGPS和传感技术,实现了百万台重工设备在线状态监控、故障诊断、软件升级和后台大数据分析,使传统的机械制造引入了智能。采用基于无线传感器技术的温度、压力、温控系统,在油田单井野外输送原油过程中彻底改变了人工监控的传统方式,大量降低能耗,现已在大庆油田等大型油田中规模应用。物联网技术还被广泛用于全方位监控企业的污染排放状况和水、气质量监测,我国已经建立工业污染源监控网络。

    物联网应用在农业领域激发出更高效的农业生产力,可以应用在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储运等环节。例如。国家粮食储运物联网示范工程采用先进的联网传感节点技术,每年可以节省几个亿的清仓查库费用,并减少数百万吨的粮食损耗。

    在交通运输方面利用物联网可以优化资源、提升效率。近几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在智能公交、电子车牌、交通疏导、交通信息发布等典型应用方面已经开展了积极实践。智能公交系统可以实时预告公交到站信息,如广州试点线路上实现了运力客流优化匹配,使公交车运行速度提高,惠及沿线500万居民公交出行。

    物联网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应用相对成熟。国家电网公司已在总部和16家省网公司建立了“两级部署、三级应用”的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对各类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监视预警、分析诊断和评估预测。在用户层面,智能电表安装量已达到1.96亿只,用电信息自动采集突破2亿户。2014年国家电网将启动建设50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完成100座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全年预计安装新型智能电表6000万只。南方电网的发展规划中也明确要推广建设智能电网,到2020年城市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达到80%

    物联网在民生服务领域大显身手。通过充分应用RFID、传感器等技术,物联网可以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食品安全方面,我国大力开展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采用二维码和RFID标识技术,建成了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国家平台和5个省级平台,覆盖了35个试点城市,789家乳品企业和1300家白酒企业。目前药品、肉菜、酒类和乳制品的安全溯源正在加快推广,并向深度应用拓展。在医疗卫生方面,集成了金融支付功能的一卡通系统推广到全国300多家三甲医院,使大医院接诊效率提高30%以上,加速了社会保障卡、居民健康卡等“医疗一卡通”的试点和推广进程。在智能家居方面,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家庭网关为核心,集安防、智能电源控制、家庭娱乐、亲情关怀、远程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物联网应用,大大提升了家庭的舒适程度和安全节能水平。

智慧城市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遍布城市各处的物联网感知终端构成城市的神经末梢,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从地下管网监测到路灯、井盖等市政设施的管理,从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到不停车收费,从水质、空气污染监测到建筑节能,从工业生产环境监控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工程,为物联网集成应用提供了平台。

3)我国积极推进物联网自主技术标准和共性基础能力研究

    物联网领域我国技术研发攻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传感器、RFIDM2M、标识解析、工业控制等特定技术领域已经拥有一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部分自主技术已经实现一定产业应用;在物联网通用架构、数据与语义、标识和安全等基础技术方面正加紧研发布局。

    4)物联网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局部领域获得突破

我国已经形成涵盖感知制造、网络制造、软件与信息处理、网络与应用服务等门类的相对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呈现出高端要素集聚发展的态势。

 

3.物联网发展机遇

 

    1)M2M、车联网市场最具内生动力,商业化发展更加成熟

    市场需求、成本、标准化、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是影响物联网应用规模化推广的主要因素,M2M和车联网市场内生动力强大,相关技术标准日趋成熟,全面推广的各方面条件基本具备,将成为物联网应用的率先突破方向。

    2)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方向最具市场潜力,创新空间巨大

    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两大信息通信产业:移动互联网主要面向个人消费者市场,侧重于提供大众消费性、全球性的服务;而物联网主要侧重于行业性、区域性的服务。当前,移动互联网正进入高速普及期,成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向其它产业领域延伸渗透,而处于起步阶段的物联网,也开始融入移动互联网元素,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结合成为物联网发展最有市场潜力和创新空间的方向。

    3)行业应用仍将持续稳步发展,蕴含巨大提升空间

    行业应用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工业、农业、电力、交通、物流、安防、环保等行业领域,物联网应用提升的空间广阔。在各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均将应用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纳入其中。

    智能电网领域,物联网将应用在智能运行、智能控制和智能调度等环节,推动电网的效率提升。

    农业领域应用物联网实现资源环境信息实时感知获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的精细化以及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追溯,可以应对资源紧缺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约束,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交通领域的交通信息资源动态采集和共享应用,物流领域的分散物流资源的高度集约化管理和智能化配置,医疗卫生领域的社区医疗资源共享、医疗用品管理、远程医疗服务等各个方面,节能环保领域的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危险废弃物管理等方面,公共安全领域的药品和食品安全监控、城市和社区安全、重要设施安全保障等方面,网络化和智能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均比较迫切。

物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如传感、定位、标识、跟踪、导航等,可以实现动态、实时、无缝、全天候的监控,为行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仅大大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改进行业运行模式,从技术的角度引发行业管理领域的革命,促使行业领域向着公平、开放、廉洁、高效、节约的方向发展。

 

4.物联网发展趋势

 

1)趋势一: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以应用为先导,存在着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的细分市场递进趋势。

目前,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是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技术体系,整体产业处于酝酿阶段。此前,RFID市场一直期望在物流零售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是由于涉及的产业链过长,产业组织过于复杂,交易成本过高,产业规模有限,成本难于降低等问题使得整体市场成长较为缓慢。

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面向具有迫切需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以政府应用示范项目带动物联网市场的启动将是必要之举。进而随着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企业集聚、技术的不断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从而将可以带动各行业大型企业的应用市场。待各个行业的应用逐渐成熟后,带动各项服务的完善、流程的改进个,人应用市场才会随之发展起来。

2)趋势二: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成熟的过程,将呈现从成熟应用方案提炼形成行业标准,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逐步演进形成标准体系的趋势。

物联网概念涵盖众多技术、众多行业、众多领域,试图制定一套普适性的统一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将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而发展和成熟。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技术的先进性并不一定保证其标准一定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标准的开放性和所面对的市场的大小是其持续下去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

3)趋势三: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新的通用性强的物联网技术平台将出现。

物联网的创新是应用集成性的创新,一个单独的企业是无法完全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技术成熟、服务完善、产品类型众多、应用界面友好的应用,将是由设备提供商、技术方案商、运营商、服务商协同合作的结果。随着产业的成熟,支持不同设备接口、不同互联协议、可集成多种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成熟的结果。

物联网时代,移动设备、嵌入式设备、互联网服务平台将成为主流。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将会有大的公共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出现。无论终端生产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都需要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寻找各自的重新定位。

4)趋势四:针对物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把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

物联网将机器人社会的行动都互联在一起,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将是把物联网相关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中国具有领先世界的制造能力和产业基础,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国人具有逻辑理性和艺术灵活性兼具的个性行为特质,物联网领域在中国一定可以产生领先于世界的新的商业模式。

 

5.我国物联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产业集中度低,边界模糊,物联网发展脉络难以把握

物联网产业链条长且分散。物联网每个产业环节都有众多的中小企业或者少数大企业,但缺乏能够凝聚产业形成发展合力、具有产业引领和绝对话语权的灵魂企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国内外均形成了一批对产业链有强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领袖企业。而在物联网领域。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找不到真正的产业“大佬”,产业集中度低且行业进入门槛低,导致市场表面繁荣但未能形成规模效益,政府和企业虽大量投入但产出不明显,物联网应用成本居高不下。

2)物联网产业边界模糊。

    物联网是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高度集成,构建在已经存在多年的产业基础之上。物联网产业边界模糊,造成部分产业统计没有依据,统计难度大。以物联网核心产业之一的传感器为例,我国传感器产业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形成了千亿产值的规模,但真正属于物联网产值范畴的却无法准确统计。由于物联网产业难以从原有产业中剥离,造成部分产业统计水分偏大,不利于准确判断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规律。

3)应用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的矛盾突出,大规模应用的临界点尚未到来

现阶段,物联网的应用规模化和技术产业水平存在矛盾。一方面,在应用开展的初期,部分产品功能单一、价格昂贵,产品精度和可靠性无法满足要求,难以推动形成规模应用和产品普及。另一方面,没有规模化的应用无法带动产业化水平的真正提升,部分技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层面、仿真层面,不能真正通过产品化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

在物联网产业链的多数环节,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相对国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基于传感器和传感网的应用,其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之间的矛盾则非常突出。部分高端传感器,例如对水质、土壤进行监测的传感器,一个进口传感器价格可能在十万元以上,现阶段不可能进行规模化应用,而国内的传感器或者生产能力不具备,或者精度达不到应用要求。

4)行业定制性强,物联网实现革命式突破发展难度大

物联网可以应用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领域,而行业需求的差异性要求企业需要深入了解行业特点、明确行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行业进行定制性的设备研发和软件开发,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研发的难度。同时,行业的差异性也带来了标准化的难度增大,产品无法实现有效互通。

感知层面,各个行业需要感知的对象不同,需要采集的物理世界信息不同,造成了传感器的差异,例如用于环境监测的传感器和用于农业土壤监测的传感器是无法通用的。信息处理层面,各行业的基础信息不同,需要分析和决策的内容不同,因此尚没有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软件能够适用于所有行业。

行业的多样性和强定制性,使得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在现阶段难以聚焦以实现集中跨越式突破。

5信息安全问题

包括国家企业安全和个人隐私权。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了国家机密、商业机密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于个人来说,由于在物联网中,传感网的建设要求RFID 标签预先被嵌入任何与人息息相关的物品中,这种周围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时刻都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在观念上还难以被人们接受,这也直接导致嵌入标签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权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

6物联网还缺乏明确的技术标准。

主要缺乏以下两个方面标准:接口的标准化;数据模型的标准化。虽然我国早在2005 年11 月就成立了RFID 产业联盟,同时次年又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指出应当集中开展RFID 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但是,中国的RFID 产业仍是一片混乱。技术强度固然在增强,但是技术标准却还如镜中之月。物联网行业标准化的缺失随着物联网相关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可能导致整个物联网产业的混乱。

 

6.没对物联网发展中的问题

 

1)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形成物联网自循环的内生发展动力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依托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国家资金配置,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多方协作,推动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在行业应用领域,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探索商业模式。推动物联网在各个行业的渗透,深化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应用,充分发挥物联网在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带动形成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发展。

在个人应用领域,推动形成物联网自循环发展。以面向公众的应用为突破口,通过规模发展带来突破性效应。对于感知节点采集上来的大量物的信息,借助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通过应用创新为个人提供特色服务,以此突破规模化瓶颈,推动物联网自身的持续性发展。

2)坚持应用先行,实现物联网的层次化、有序化推进

充分按照“需求牵引,应用先导,确保安全”的原则,面向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选择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深化物联网应用。

结合技术和产业化的水平,坚持层次化推进。优先在技术产业相对成熟、发展潜力大的领域开展应用推广工作,以规模化的物联网应用市场带动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进一步完善。在技术和产业化尚未成熟的领域,在确保自主创新技术突破和产品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发展。在技术相对稳定而产业化能力不足的领域,应首先提升生产能力,扩大产品产量,改善产品的工艺、质量,以适应应用规模化推广的高标准和低成本要求。

3)强化创新驱动,优化物联网发展的配套环境

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基础性研发,推动自主创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在物联网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业务系统加强安全自主可控软硬件的应用。加强融合创新,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培育新型业态。

坚持物联网发展的自主可控,加强防护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机制,有效保障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各环节的安全可控。

积极探索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动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信息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数据处理和综合应用,推动物联网持续健康发展。

4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物联网的资金与政策的扶持。

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量,为物联网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出台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为互联网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发挥调控与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上更多的企业与技术科研单位把资金和技术投入到物联网的研究和推广上,推动物联网短期内在我国形成规模并产生示范作用。

5各类科技部门要积极进行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和完善工作。

相关科技部门要积极组织人员集中进行技术攻关;相关科技人员要继续开拓进取,不断完善物联网技术;相关技术推广单位要敢为人先,排除各种困难进行推广。对于安全问题,要吸取互联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技术开发和标准方面提前做好安全工作。这也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和规定。另外还要注意配套支持技术问题,要在互联网基础上综合各种技术手段,形成专业的网络系统,进行配套网络建设。还要注重相关技术的协同发展。

6)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物联网的科学标准

制定出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确保物联网健康发展。

7)要引导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更快的进入物联网世界。

    企业应紧跟科学发展潮流,关注物联网发展动向,参与物联网建设,分享物联网发展成果,把握现代科技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生产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则应解放思想,以共建共享的原则对待物联网,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支持物联网发展,并主动反馈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性意见。

8)注重对新兴力量的培养。

要注重培育新一代拥有相关物联网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新型人才,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等,注重对他们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可以成为适应各种发展需求的精英人才,为物联网的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让物联网的发展更持久,更有动力。

 

三.结论

    物联网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前景很大。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但各国、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努力,全球的物联网将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物联网将逐渐渗入我们的生活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寒假作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