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拍摄于新装修的北京三联书店
发现个有趣的事儿,人们规划未来的时候,常常说“未来五年要干什么”,而在回顾过去的时候,则大多会问“过去十年发生了什么”。不只是在今天,“十年寒窗、十年树木、十年磨一剑、胜读十年书”,在古人眼里,十年时间也足够发生点大事。
十年时间,究竟能发生什么改变?
今年6月6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2019年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凑齐了本世纪第二个十年(2010-2019)的十份统计公报。这也让我们有机会一起看看,中国医疗在过去十年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第一,民营医院数量飙升,已接近公立医院两倍;公立医院数量减少,而单个医院规模越来越大。
民营医院
2010年 7068个
2019年 22424个
公立医院
2010年 13850个
2019年 11930个
这十年是民营医院数量狂飙的时期,从只是公立医院数量的一半,增长到其数量的近两倍。而总数量在减少的公立医院,则在另一个层面上扩张。
公立医院床位数
2010年 3013768张
2019年 4975633张
在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公立医院的总床位数增加。这应该意味着,单个公立医院拥有的床位数在增加,规模在扩大。
第二,人均医疗资源增加。每千人口多了一个医生,多了一个半护士,多了3张病床。
执业医师
2010年197.3万
2019年321.1万
注册护士
2010年204.8万
2019年444.5万
病床数量
2010年478.7万张
2019年880.7万张
无论是公立医疗的增长,还是民营医疗的增长,对人们来讲都意味着可获得的医疗资源总量增加。而在医疗资源总量增长的背景下,个人拥有的医疗资源数量也在增长。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2010年 1.79人
2019年2.77人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
2010年1.52人
2019年3.18人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2010年3.56张
2019年6.30张
不过,平均值可能会遮蔽事情的某些层面。我手里有一份2018年的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做个参考:
2017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城市 4.0人
农村1.7人
东部4.3人
西部 3.6人
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东西城乡间在医疗资源的分布上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某种程度上也就可以理解,遭遇疾病,特别是疑难疾病时,人们更愿意去大城市。
第三,个人卫生现金支出占比下降7个点,但金额增长了1.1万亿
卫生总费用这个概念对普通人来讲可能比较陌生,似乎很少打交道。其实很多很多表面上的变化,背后都是卫生总费用结构的变化。
全国卫生总费用
2010年19980.4亿元
2019年65195.9亿元(预计)
政府卫生支出
2010年5732.5亿元,占28.7%
2019年17428.5亿元,占26.7%
社会卫生支出
2010年6154.5亿元,占35.1%
2019年29278.0亿元,占44.9%
个人卫生现金支出
2010年7051.3亿元,占35.3%
2019年18489.5亿元,占28.4%
上面四组数据都出现了大幅增加,但在增速方面,社会卫生支出>全国卫生总费用>政府卫生支出>个人卫生现金支出。社会卫生支出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社会医疗保障。
从普通人的角度可以感受到,这些年医保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患者希望自己看病能报销的项目、比例越来越多,医院、药店希望获得医保定点资质,医药企业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进入医保目录。
第四,平均每人每年的就医次数增加了2次。
下面这组宏观数据里,可以反映出人们的就医偏好。比如相比基层医疗机构,选择到医院就诊的比例相对提高了;相比民营医院,更多人还是愿意到公立医院就诊。
在总诊疗量增加的趋势下,居民个体的平均次数在过去十年增加了近2次。
这应该不是大家的体质越来越差导致的……原因有可能是,比如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更多人能看得起病了;再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龄人口就医需求提升等。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
2010年58.4亿人次
2019年87.2亿人次
居民到医疗机构平均就诊次数
2010年4.34次
2019年6.2次
总诊疗人次中,赴医院就诊
2010年20.4亿人次,占34.9%
2019年38.5亿人次,占44.0%
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2010年36.1亿人次,61.8%
2019年45.3亿人次,52.0%
医院就诊人次中,赴公立医院就诊
2010年18.7亿人次,占91.7%
2019年32.7亿人次,占85.2%
赴民营医院就诊
2010年1.7亿人次,占8.3%
2019年5.7亿人次,占14.8%
第五,公立医院医生更忙了,三级医院医生最忙。
诊疗人次的增长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问题,医生的工作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医院医师日均工作量
2010年诊疗6.5人次和住院2.3床日
2019年诊疗7.1人次和住院2.5床日
其中,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
2010年日均诊疗人次7.5、6.1和6.3
2019年日均诊疗人次7.9、6.8和5.4
还有一个指标,民营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
2010年5.1人次
2019年5.0人次
这组数据表面上比较符合大家的直觉,越是三级医院,医生的水平越好,当然会有更多患者找水平好的医生看病。但实际上,这却并不符合理性角度的职能划分。
通常来讲,普通病、常见病的患者肯定要远远多于疑难复杂疾病的患者。而级别越高的医院,所面对的疾病应该越复杂,相对应的患者数量应该越少。如果是这样的话,高级别医院医师的日均诊疗人次应该小于低级别医院医师,似乎才更符合这个职能分工。
第六,中医机构、床位、人员数量翻倍
国家卫健委的统计公报中,从2012年起加入中医相关统计数据,所以只可查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
中医机构、床位、人员数量
2011年 38224个、618205张、42.0万
2019年65809个、1328752张、76.7万
近些年,国家对中医、中药的支持和鼓励是有目共睹的。中医医疗服务的规模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七,中医诊疗量翻倍
过去十年,相比全国总诊疗人次49.3%的增长幅度,中医的诊疗人次增幅达到了72.3%。这意味着在此期间,选择中医就诊的患者相对增加更快。
诊疗人次
2011年67531.9万人次
2019年116390.0万人次
出院人数
2011年1670.9万人
2019年3858,9万人
第八,人均每年看病花将近4700块钱。
关于这组数据,有很多理解的角度。这里选取一个最正能量的,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相当于每年有个几千块钱的额外收益。
人均卫生费用
2010年1440.3元
2019年4656.7元
三级医院门诊次均药费
2010年220.2元
2019年337.6元
三级医院住院人均药费
2010年 10442.4元
2019年13670.0元
第九,三年人均寿命增加0.8年
从2017年的统计公报开始,人均寿命成为其中一项内容。2016年,我国居民人均寿命76.5岁,到2019年达到了77.3岁。
看上去,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应该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但这件事对个人来讲,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乐观……
首先,这需要人们更努力的保持健康的体魄,否则多出来的寿命只能用来卧床养病;第二,这需要人们学会更有效利用时间,更努力的想成事,否则多出来的寿命,也只是多出来一些需要打发的无聊时间。
第十,妈妈更安全,宝宝更健康
孕产妇死亡率
2010年30.0/10万
2019年17.8/10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010年 16.4‰
2019年7.8‰
婴儿死亡率
2010年13.1‰
2019年5.6‰
新生儿死亡率
2010年 8.3‰
2019年3.5‰
这两年关于人口增速、人口红利的讨论特别多,有争议、有忧虑。不过从过去十年孕产妇和婴幼儿的统计数据看,医疗服务为人口的增长真的是尽力了。
本文中呈现的仅仅是关于中国医疗在过去十年里的十个变化,虽然有些维持了原有趋势,比如大医院的医生还是最忙,但总体上还是呈现了格局性的改变,比如在卫生总费用中,个人现金支出的比例从最多降到了最少;民营医院数量反超公立医院,社会办医开始从“筑巢”走向“引凤”。
当然,这个十个变化更多是宏观层面。就个体而言,微观角度亦可以感受到医疗服务的变化,比如通过手机完成问诊、开药、报销以及送药上门,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再比如遇到疑难疾病,不知道该找谁、不知道该怎么办、治疗方案不知道该怎么选、不知道怎么判断风险,
可以通过九号院预约专家咨询。
九号院的咨询服务包括一对一的单科专家咨询和跨学科的多科专家咨询,合作专家主要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具有15年以上的临床经验,患者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能够跟专家详细沟通。
更多关于九号院咨询的信息↓↓↓
我们的咨询服务已经覆盖超过25个专科(更新于2020年5月)
还有关于九号院优惠的信息↓↓↓
“健康加分计划”上线:九号院请你来带货
给大伙一张小九院长的名片,再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找他,不要客气~
↓↓↓↓↓↓ 了解九号院会员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