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豆瓣的来历
2005年,阿北在北京豆瓣胡同附近的咖啡馆写网站代码,于是起名豆瓣。
2. 豆瓣是干什么的
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东西。主要对书籍、电影、音乐进行收藏、评论、打分。
2005年,阿北给豆瓣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东西。同时,基于朋友推荐的重要性,总结豆瓣为: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
其中,"书"是主要的媒介之一,因为每年出版的书数十万,没有人知道全部类别,评价的价值很大。流行的数码、电脑等种类很少,专业程序员就能评价完。
来自:网络新生领域扫描:一个人运营的“豆瓣”网
3. 初始用户
通过比价系统给用户提供不同网站的价格比较功能。一开始只有书评,同时有个性化推荐功能:有同喜好的好友看的书。
4. 数据
2012年,注册用户数超过6400万,月独立用户1亿人(30天独立用户总和,相当于日均333万)。覆盖全球747个城市,共创建了29万个豆瓣兴趣小组和约7.6万个小站。2012年预计营收为8000万,300名员工,接近盈利。
2013年9月,注册用户超过7500万,用户主要来自全国一、二线城市,日均PV为2.1。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均达2亿(日活666万)。截至2013年9月,豆瓣上已有1670万图书条目、3.2亿电影评论、106万音乐条目、2.7万独立音乐人以及38万各类兴趣小组。
来源:豆瓣称月度覆盖用户数超过1亿 已接近盈利
来源:豆瓣宣布月覆盖用户数达2亿 同比增长一倍_TechWeb
资料:
-1. 豆瓣成长历程,杨勃(阿北)创业过程
0. 豆瓣之路 (2005 - 2006年)
1. 豆瓣blog » 全部 官方博客,可以了解历史
2. 豆瓣 CEO 阿北:论产品的简单和复杂 阿北对豆瓣的规划、对豆列的理解非常清晰的表达。
3. 阿北的新豆瓣 下面是笔记:
a. 对发现的认识过程:发现就是算法,例如“九点”;逐步认识到发现通过社会化推荐(用户推荐)更好;最后认识到发现本质无处不在(朋友圈、公共号是很多人发现的来源,虽然这2个功能不是用来发现的)。结论是:发现是一个结果,不能用一个产品形态设计并解决发现的需求。
b. 目前2.0的豆瓣首页:兴趣标签对应的人工和算法的推荐内容;关注的豆列的更新内容。
c. 豆瓣未来的功能:标签的细化;把个性化推荐放进去;豆列可以增加站外的内容。
d. 原来对移动端的认识是:兴趣需要分隔,所以做了很多独立的APP,但是低频,没有习惯培养,结果都打开率低,包括1.0的豆瓣(主要是看评论,ICON是五角星)。现在觉得豆瓣应该是个人兴趣的集合(豆列为中轴),通过个人对感兴趣内容的分类和整理,输出给其他人,来达到发现有价值东西的功能。
4. 豆瓣阿北在创新工场 Mentoring Session 中分享了哪些做产品及社区的经验?你有哪些心得? - OurDearAmy 的回答 - 知乎
a. 用户需要根据兴趣分类为多种群体。( 例如PC的书影音,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不可行,做了很多独立APP,结果因为使用频率低,导致不成功。最后还是做了一个豆瓣的合集APP )。像豆瓣小组,就是这类功能
b. 社区需要自我管理。(但是HOW?)
C. 垂直的兴趣SNS社区很难做大,因为低频。(有哪些独立兴趣且用户量大的APP)。例如:唱歌的唱歌;
5. 产品运营:豆瓣、果壳、点点是怎样解决冷启动的问题的?运营一个刚出生的产品,应该怎么做? - 手机 - 知乎
6. 人们为什么愿意在豆瓣上写影评?豆瓣怎么会有那么多优质的影评? - 电影 - 知乎
7. "豆列“测试 2005年9月12日 豆列功能就设计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