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理解Python装饰器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Payne,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博客,我的博客地址是https://qinyuanpei.github.io。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话题是Python中的装饰器。因为工作关系最近这段时间在频繁地使用Python,而我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无论是在Python标准库还是第三方库中,我们越来越频繁地看到装饰器的身影,从某种程度上而言,Python中的装饰器是Python进阶者的一条必由之路,正确合理地使用装饰器可以让我们的开发如虎添翼。装饰器天然地和函数式编程、设计模式、AOP等概念产生联系,这更加让我对Python中的这个特性产生兴趣。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剖析Python中的装饰器,希望对大家学习Python有所帮助。

什么是装饰器

  什么是装饰器?这是一个问题。在我的认知中,装饰器是一种语法糖,其本质就是函数。我们注意到Python具备函数式编程的特征,譬如lambda演算,map、filter和reduce等高阶函数。在函数式编程中,函数是一等公民,即“一切皆函数”。Python的函数式编程特性由早期版本通过渐进式开发而来,所以对“一切皆对象”的Python来说,函数像普通对象一样使用,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示例。

函数对象

def square(n):
    return n * n

func = square
print func    #
print func(5) #25

可以注意到,我们将一个函数直接赋值给一个变量,此时该变量表示的是一个函数对象的实例,什么叫做函数对象呢?就是说你可以将这个对象像函数一样使用,所以当它带括号和参数时,表示立即调用一个函数;当它不带括号和参数时,表示一个函数。在C#中我们有一个相近的概念被称为委托,而委托本质上是一个函数指针,即表示指向一个方法的引用,从这个角度来看,C#中的委托类似于这里的函数对象,因为Python是一个动态语言,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将一个函数赋值给一个对象,而无需借助Delegate这样的特殊类型。
* 使用函数作为参数

def sum_square(f,m,n):
    return f(m) + f(n)

print sum_square(square,3,4) #25
  • 使用函数作为返回值
def square_wrapper():
    def square(n):
        return n * n
    return square

wrapper = square_wrapper()
print wrapper(5) #25

  既然在Python中存在函数对象这样的类型,可以让我们像使用普通对象一样使用函数。那么,我们自然可以将函数推广到普通对象适用的所有场合,即考虑让函数作为参数和返回值,因为普通对象都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为什么要提到这两点呢?因为让函数作为参数和返回值,这不仅是函数式编程中高阶函数的基本概念,而且是闭包、匿名方法和lambda等特性的理论基础。从ES6中的箭头函数、Promise、React等可以看出,函数式编程在前端开发中越来越流行,而这些概念在原理上是相通的,这或许为我们学习函数式编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这个示例中,sum_square()square_wrapper()两个函数,分别为我们展示了使用函数作为参数和返回值的可行性。

def outer(m):
    n = 10
    def inner():
        return m + n
    return outer

func = outer(5)
print func() #15
#内函数修改外函数局部变量
def outer(a):
    b = [10]
    def inner():
        b[0] += 1
        return a + b[0]
    return inner

func = outer(5)
print func() #16
print func() #17

  对Python这门语言来说,这里的outer()函数和inner()函数分别被称为外函数和内函数,变量n的定义不在inner()函数内部,因此变量n称为inner()函数的环境变量。在Python中,一个函数及其环境变量就构成了闭包(Closure)。要理解闭包我认为我们可以把握这三点:第一,外函数返回了内函数的引用,即我们调用outer()函数时返回的是inner()函数的引用;第二,外函数将自己的局部变量绑定到内函数,其中变量b的目的是展示如何在内函数中修改环境变量;第三,调用内函数意味着发生出、入栈,不同的是每次调用都共享同一个闭包变量,请参考第二个示例。好了,现在讲完闭包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说Python中的装饰器啦。

装饰器

  装饰器是一种高级Python语法,装饰器可以对一个函数、方法或者类进行加工。所以,装饰器就像女孩子的梳妆盒,经过一番打扮后,可以让女孩子更漂亮。装饰器使用起来是非常简单的,其难点主要在如何去写一个装饰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一起看看Python中的装饰器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为什么我们说装饰器的本质就是函数。早期的Python中并没有装饰器这一语法,最早出在Python 2.5版本中且仅仅支持函数的装饰,在Python 2.6及以后版本中装饰器被进一步用于类。

def decorator_print(func):
    def wrapper(*arg):
        print arg
        return func(*arg)
    return wrapper

@decorator_print
def sum(array):
    return reduce(lambda x,y:x+y,array)

data = [1,3,5,7,9]
print sum(data)

  我们注意到装饰器可以使用def来定义,装饰器接收一个函数对象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新的函数对象。装饰器通过名称绑定,让同一个变量名指向一个新返回的函数对象,这样就达到修改函数对象的目的。在使用装饰器时,我们通常会在新函数内部调用旧函数,以保留旧函数的功能,这正是“装饰”一词的由来。在定义好装饰器以后,就可以使用@语法了,其实际意义时,将被修饰对象作为参数传递给装饰器函数,然后将装饰器函数返回的函数对象赋给原来的被修饰对象。装饰器可以实现代码的可复用性,即我们可以用同一个装饰器修饰多个函数,以便实现相同的附加功能。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decorator_print的装饰器函数,它负责对一个函数func进行修饰,在调用函数func以前执行print语句,进而可以帮助我们调试函数中的参数,通过@语法可以让我们使用一个名称去绑定一个函数对象。在这里,它的调用过程可以被分解为:

sum = decorator_print(sum)
print sum()

接下来,我们再来写一个统计代码执行时长的装饰器decorator_watcher:

def decorator_watcher(func):
    def wrapper(*arg):
        t1 = time.time()
        result = func(*arg)
        t2 = time.time()
        print('time:',t2-t1)
        return result
    return wrapper

此时我们可以使用该装饰器来统计sum()函数执行时长:

@decorator_watcher
def sum(array):
    return reduce(lambda x,y:x+y,array)

data = [1,3,5,7,9]
print sum(data)

现在,这个装饰器打印出来的信息格式都是一样的,我们无法从终端中分辨它对应哪一个函数,因此考虑给它增加参数以提高辨识度:

def decorator_watcher(funcName=''):
    def decorator(func):
        def wrapper(*arg):
            t1 = time.time()
            result = func(*arg)
            t2 = time.time()
            print('%s time:' % funcName,t2-t1)
            return result
        return wrapper
    return decorator

@decorator_watcher('sum')
def sum(array):
    return reduce(lambda x,y:x+y,array)

data = [1,3,5,7,9]
print sum(data)

装饰器同样可以对类进行修饰,譬如我们希望某一个类支持单例模式,在C#中我们定义泛型类Singleton。下面演示如何通过装饰器来实现这一功能:

instances = {}
def getInstance(aClass, *args):
    if aClass not in instances:
        instances[aClass] = aClass(*args)
    return instances[aClass]

def singleton(aClass):
    def onCall(*args):
        return getInstance(aClass,*args)
    return onCall

@singleton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name,hours,rate):
        self.name = name
        self.hours = hours
        self.rate = rate
    def pay(self):
        return self.hours * self.rate

  除此以外,Python标准库中提供了诸如classmethod、staticmethod、property等类装饰器,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自行前去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装饰器与设计模式

  装饰器可以对函数、方法和类进行修改,同时保证原有功能不受影响。这自然而然地让我想到面向切面编程(AOP),其核心思想是,以非侵入的方式,在方法执行前后插入代码片段,以此来增强原有代码的功能。面向切面编程(AOP)通常通过代理模式(静态/动态)来实现,而与此同时,在Gof提出的“设计模式”中有一种设计模式被称为装饰器模式,这两种模式的相似性,让我意识到这会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所以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讨论这两种设计模式与装饰器的内在联系。

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属于23种设计模式中的结构型模式,其核心是为真实对象提供一种代理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在这里我们提到了真实对象,这就要首先引出代理模式中的三种角色,即抽象对象代理对象真实对象。其中:
* 抽象对象:通过接口或抽象类声明真实角色实现的业务方法。
* 代理对象:实现抽象角色,是真实角色的代理,通过真实角色的业务逻辑方法来实现抽象方法。
* 真实对象:实现抽象角色,定义真实角色所要实现的业务逻辑,供代理角色调用。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代理模式UML图示:
深入浅出理解Python装饰器_第1张图片

  通过UML图我们可以发现,代理模式通过代理对象隐藏了真实对象,实现了调用者对真实对象的访问控制,即调用者无法直接接触到真实对象。“代理”这个词汇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词汇,因为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联系到生活种的中介这种角色,譬如租赁房屋时会存在房屋中介这种角色,租客(调用者)通过中介(代理对象)来联系房东(真实对象),这种模式有什么好处呢?中介(代理对象)的存在隔离了租客(调用者)与房东(真实对象),有效地保护了房东(真实对象)的个人隐私,使其免除了频繁被租客(调用者)骚扰的困惑,所以代理模式的强调的是控制

  按照代理机制上的不同来划分,代理模式可以分为静态代理动态代理。前者是将抽象对象代理对象真实对象这三种角色在编译时就确定下来。对于C#这样的静态强类型语言而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手动定义出这些类型;而后者则是指在运行时期间动态地创建代理类,譬如Unity、Ca’stle、Aspect Core以及ASP.NET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技术的身影,即所谓的“动态编织”技术,通过反射机制和修改IL代码来达到动态代理的目的。通常意义上的代理模式,都是指静态代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RealSubject : ISubject
{
    public void Request()
    {
        Console.WriteLine("我是RealSubject");
    }
}

public class ProxySubject : ISubject
{
    private ISubject subject;

    public ProxySubject(ISubject subject)
    {
        this.subject = subject;
    }

    public void Request()
    {
        this.subject.Request();
    }
}

  通过示例代码,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代理对象ProxySubject中持有对ISubject接口的引用,因此它可以代理任何实现了ISubject接口的类,即真实对象。在Request()方法中我们调用了真实对象的Request()方法,实际上我们可以在代理对象中增加更多的细节,譬如在Request()方法执行前后插入指定的代码,这就是面向切面编程(AOP)的最基本的原理。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以动态代理最为常见,Java中提供了InvocationHandler接口来实现这一接口,在.NET中则有远程调用(Remoting Proxies)、ContextBoundObjectIL织入等多种实现方式。从整体而言,生成代理类和子类化是常见的两种思路。相比静态代理,动态代理机制相对复杂,不适合在这里展开来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做进一步的了解。

装饰器模式

  装饰器模式,同样是一种结构型模式,其核心是为了解决由继承引发的“类型爆炸”问题。我们知道,通过继承增加子类就可以扩展父类的功能,可随着业务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子类变得越来越多,这就会引发“类型爆炸”问题。装饰器模式就是一种用以代替继承的技术,即无需通过继承增加子类就可以扩展父类的功能,同时不改变原有的结构。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孙悟空变成了一座庙宇,这是对原有功能的一种扩展,因为孙悟空的本质依然是只猴子,不同的是此刻具备了庙宇的功能。这就是装饰器模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深入浅出理解Python装饰器_第2张图片

  喜欢喝咖啡的朋友,看到这张图应该感到特别亲切,因为咖啡的种类的确是太多啦。在开始喝咖啡以前,我完全不知道咖啡会有这么多的种类,而且咖啡作为一种略显小资的饮品,其名称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一如街头出现的各种女孩子喜欢的茶品饮料,有些当真是教人叫不出来名字。这是一个典型的“类型爆炸”问题,人们在吃喝上坚持不懈的追求,让咖啡的种类越来越多,这个时候继承反而变成了一种沉重的包袱,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装饰器模式应运而生,首先来看装饰器模式的UML图示:
深入浅出理解Python装饰器_第3张图片

  从这个图示中可以看出,装饰器和被装饰者都派生自同一个抽象类Component,而不同的Decorator具备不同的功能,DecoratorA可以为被装饰者扩展状态,DecoratorB可以为被装饰者扩展行为,可无论如何,被装饰者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它还是一个Component。回到咖啡这个问题,我们发现这些咖啡都是由浓缩咖啡、水、牛奶、奶泡等组成,所以我们可以从一杯浓缩咖啡开始,对咖啡反复进行调配,直至搭配出我们喜欢的咖啡,这个过程就是反复使用装饰器进行装饰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写出下面的代码:

//饮料抽象类
abstract class Drink
{
    public abstract Drink Mix(Drink drink);
}

//牛奶装饰器
class MilkDecorator : Drink
{
    private Drink milk;
    MilkDecorator(Drink milk)
    {
        this.milk = milk;
    }

    public override Drink Mix(Drink coffee)
    {
        return coffee.Mix(this.milk);
    }
}

//热水装饰器
class WaterDecorator : Drink
{
    private Drink water;
    WaterDecorator(Drink water)
    {
        this.water = water;
    }

    public override Drink Mix(Drink coffee)
    {
        return coffee.Mix(this.water);
    }
}

//一杯浓缩咖啡
var coffee = new Coffee()
//咖啡里混入水
coffee = new WaterDecorator(new Water()).Mix(coffee)
//咖啡里混入牛奶
coffee = new MilkDecorator(new Milk()).Mix(coffee)

  在这里我们演示了如何通过装饰器模式来调配出一杯咖啡,这里我没有写出具体的Coffee类。在实际场景中,我们还会遇到在咖啡里加糖或者配料来收费的问题,此时装饰器模式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不同的装饰器会对咖啡的价格进行修改,因此在应用完所有装饰器以后,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最终这杯咖啡的价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装饰器模式强调的是扩展。什么是扩展呢,就是在不影响原来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

区别和联系

  代理模式和装饰器模式都是结构型的设计模式,两者在实现上是非常相似的。不同的地方在于,代理模式下调用者无法直接接触到真实对象,因此代理模式强调的是控制,即向调用者隐藏真实对象的信息,控制真实对象可以访问的范围;装饰器模式下,扩展功能的职责由子类转向装饰器,且装饰器与被装饰者通常是“同源”的,即派生自同一个父类或者是实现了同一个接口,装饰器关注的是增加被装饰者的功能,即扩展。两者的联系在于都需要持有一个“同源”对象的引用,譬如代理对象与真实对象同源,装饰器与被装饰者同源。从调用的层面上来讲,调用者无法接触到真实对象,它调用的始终是代理对象,对真实对象的内部细节一无所知,这是代理模式;调用者可以接触到装饰器和被装饰者,并且知道装饰器会对被装饰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常是从一个默认的对象开始”加工”,这是装饰器模式。

装饰器与面向切面

  这篇文章写到现在,我发觉我挖了一个非常大的坑,因为这篇文章中涉及到的概念实在太多,务求每一个概念都能讲得清楚透彻,有时候就像莫名立起来的flag,时间一长连我自己都觉得荒唐。有时候感觉内容越来越难写,道理越来越难同别人讲清楚。写作从一开始坚持到现在,就如同某些固执的喜欢一样,大概连我都不记得最初是为了什么吧。好了,现在来说说装饰器与面向切面。我接触Python装饰器的时候,自然而然想到的是.NET中的Attribute。我在越来越多的项目中使用Attribute,譬如ORM中字段与实体的映射规则、数据模型(Data Model)中字段的校验规则、RESTful API/Web API设计中的路由配置等,因为我非常不喜欢Java中近乎滥用的配置文件。

  C#中的Attribute实际上是一种依附在目标(AttributeTargets)上的特殊类型,它无法通过new关键字进行实例化,它的实例化必须依赖所依附的目标,通过分析IL代码我们可以知道,Attribute并非是一种修饰符而是一种特殊的类,其方括号必须紧紧挨着所依赖的目标,构造函数以及对属性赋值均在圆括号内完成。相比较而言,Python中的装饰器就显得更为顺理成章些,因为Python中的装饰器本质就是函数,装饰器等价于用装饰器函数去修饰一个函数。函数修饰函数,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可当你理解了函数和普通对象一样,就不会觉得这个想法不可思议。有时回想起人生会觉得充满玄学的意味,大概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把自己看得普通。

  通过这篇文章的梳理,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Java的Spring框架采用了动态代理了实现AOP,而Python的装饰器简直就是天生的AOP利器,从原理上来讲,这两门语言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案都说得通。Java是典型的面向对象编程的语言,所以不存在任何游离于Class以外的函数,代理模式对类型的要求更为强烈些,因为我必须限制或者说要求Proxy实现里面的方法,而装饰器模式相对更为宽松些,遇到Python这样的动态类型语言,自然会显得事半功倍。这说明一个道理,通往山顶的道路会有无数条,从中找出最为优雅的一条,是数学家毕生的心愿。AOP是一种思想,和语言无关,我常常听到Java的同学们宣称AOP和IOC在Java社区里如何流行,其实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的,有些重要的东西,需要你剥离开偏见去认知。

  关于C#中的Attribute和AOP如何去集成,在Unity和Aspect Core这两个框架中都有涉及,主流的AOP都在努力向这个方向去靠拢,Java中的注解同样不会跳出这个设定,因为编程技术到了今天,语言间的差别微乎其微,我至今依然可以听到,换一种语言就能让问题得到解决的声音,我想说,软件工程是没有银弹的,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会永远持续地存在下去,你看微信这样一个社交软件,其对朋友圈权限的粒度之细足以令人叹服。有朋友尝试在C#中借鉴Python的装饰器,并在一组文章中记录了其中的心得,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努力研究下去,AOP采用哪种方式实现重要吗?有人用它做权限控制,有人用它做日志记录……允许差异的存在,或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从这个世界里汲取的力。

轻量级AOP框架-移植python的装饰器(Decorator)到C#(思考篇)

轻量级AOP框架-移植python的装饰器(Decorator)到C#(编码篇)

本文小结

  本文是博主学习Python时临时起意的想法,因为曾经有在项目中使用过AOP的经验,所以在学习Python中的装饰器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对这个特性产生了兴趣。有人说,装饰器是Python进阶的重要知识点。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们首先从Python中的函数引出”函数对象”这一概念,在阐述这个概念的过程中,穿插了函数式编程、高阶函数、lambda等等的概念,”函数是一等公民”,这句话在Python中出现时就是指装饰器,因为装饰器的本质就是函数。然后我们讨论了两种和装饰器有关的设计模式,即代理模式和装饰器模式,选择这两种模式来讨论,是因为我们在Java/C#和Python中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实现AOP的思路,这部分需要花功夫去精心雕琢。博主有时候觉得力不从心,所以写作中有不周到的地方希望大家谅解,同时积极欢迎大家留言,这篇文章就先写到这里吧,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