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1张图片

王海燕简介

王海燕,1974年生于青岛,199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曾任教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参展:

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

1997年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2005年两岸油画交流大展。台湾长流美术馆

2010年国际水彩画交流展。日本新潟民芸术文化馆

2011年第二届中国当代学院水彩艺术展。中国美院美术馆

2012年第一届“可见之诗——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4年筑中美术馆2014年度名师提名展。北京筑中美术馆

2014年第二届“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展。中国美术馆

2016年天天向上-名师提名五年回顾展。北京筑中美术馆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捷克+”艺术写生作品展。布拉格老城画廊

2018年凤凰系列展·2018中国当代油画学术邀请展。凤凰城美术馆

2018年七拍·七座城学术邀请展”。汤湖美术馆

2018年山东艺术学院建校6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8年最绘画——第三届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中国油画学会

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今天。明天。艺术+”中德主题创作活动。德国汉堡市政厅

个展:

2011年花境——王海燕绘画作品展。上海德佳艺术空间

2015年门神.花境——顾黎明.王海燕油画展。香港大会堂

2017年花境——王海燕绘画作品展。北京方圆美术馆

2018年花·景·境——王海燕作品展。北京索卡艺术中心

画  与  绘

——读王海燕的画

文/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美术评论家

海燕喜欢画花,尤其是瓶花,这让我们想起静物画。静物画作为欧洲古典油画的一个种类,尽管不如人物和风景那么宏大,却是画家和收藏家钟爱的题材。静物画通常画一些没有生命或者失去生命的物品,相对于风景和人物,没有生命的物品更容易听从画家的摆布,因此更容易体现画家对画面的设计。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静物画会成为现代绘画的重要主题。因为按照弗莱的解释,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由题材转向设计。如果让人们推选现代绘画的代表,估计十有八九会想到凡 · 高的向日葵和塞尚的苹果,它们都是静物画。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2张图片

《花开富贵之二》 40x40cm 2015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3张图片

《花开富贵之三》 40x40cm 2015年布面油彩

如果说现代绘画钟爱静物画,目的是要体现设计的美,也就是画面的美,而不是题材的美,那么古典绘画钟爱静物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当然,我们可以说古典绘画钟爱静物画的目的,也是为了体现设计的美,我们不在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之间做出截然的区分。我们甚至可以说,古典静物画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美,如果我们采取黑格尔对于美的定义的话。在黑格尔看来,只有心灵才能创造美。心灵不能渗透其中的物品,就没有美。自然物没有美,所谓的自然美,只是因为它们类似于艺术作品而显得是美的。静物画之所以容易体现美,正因为没有生命的物品可以服从画家的安排。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钟爱静物画的理由基本一致。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4张图片

《富贵吉祥之六》 100x80cm  2012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5张图片

《富贵吉祥之八》 100x80cm 2017年 布面油彩

但是,如果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古典静物画的含义就远远超过了美。静物画之所以钟爱没有生命的物品,尤其是失去生命的物品,或许要表达的是世俗生命的无常,以此衬托精神生命的永恒。由于宗教和习俗的不同,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将古典静物画中蕴含的秘密解读出来。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其实我们都没有看懂古典静物画。对于现代静物画的解读也不那么容易。同样是面对凡 · 高画的鞋,海德格尔看到了农妇在寒风中的战栗、在分娩时的阵痛,夏皮罗则将它视为梵高的私人物品,视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画像。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6张图片

《多子多福之三》140x80cm  2012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7张图片

《福寿双全之一》100x80cm 2012年 布面油彩

同样是静物画,同样画的是瓶花,我们很容易将海燕的作品纳入静物画的系统中来解读,让它们形成各种对话关系。但是,海燕的静物画还有一个来源,它比欧洲的静物画传统更加深远,这就是中国画中的花鸟画,古人称之为写生。古人说的写生与今人说的写生不同,前者指的是画有生命的对象,或者画对象中的生气和生命,后者指的是对着对象画它的形状。由此可见,同样是画花,国画跟油画的取向完全不同。简单说,国画是写生,油画是写死。国画是透过花鸟来写它们的生意,因此很少画枯萎的花和死了鸟。油画是透过花鸟来表现生命的易逝,因此喜欢画将要凋谢的画和作为猎物的鸟。油画与国画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8张图片

《连年有鱼》 160x140cm   2009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9张图片

《吉祥如意》100×40cm 2010年 布面油彩

海燕画的是油画,但她对中国传统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喜欢民间年画,从中获得不少启迪。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海燕画的是静物,表达的是写生的寓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海燕的画与20世纪以来中国画家从事的油画本土化工作一脉相承,与今天盛行的写意油画不谋而合。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10张图片

《瓶花No.7》 100x80cm  2017年 布面油画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11张图片

《瓶花No.9》  100x80cm   布面油彩  2018年

与大部分画家将写生等同于写意不同,海燕的绘画较少受到客观物象的局限。她画的是心中的花,想象的花,因此画面显得更加自由。更重要的是,她通过将画与绘对照起来,创造出了她独特的绘画语言。邓以蛰特别重视《周礼》中记载的画与绘的区别,认为画是勾线,绘是着色。邓以蛰根据国画后来的发展趋向,重视画而贬低绘,认为画体现的是文人的书卷气,绘只是工匠的手工活。邓以蛰承认,在后来的发展中,画与绘的区别就不明显了。在人文画中,画压倒了绘;在画工画中,绘压倒了画。但是,在海燕的画中,我们看到了画与绘之间的游戏。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自由的线条,这些线条没有像素描那样被色彩覆盖;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丰富的色彩,这些色彩没有被线条束缚住。为了将线条与色彩分离开来,我们看到海燕经常有意识地让它们错位。线条与色彩之间的对立与和解,构成海燕作品的一大特色。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海燕的作品中不仅有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之间的对话,而且有绘画内部的对话,即绘与画之间的对话。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内部的对话,海燕的画才特别生动而耐人寻味。

花     境

文/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

海燕读大学时对花卉题材就情有独钟,之后的系列代表作品又显现出她对花卉的解读与重构。最近读了她的油画新作,使人感受到了中国语境下的花境。油画的语言是丰富的,中国画的意境是深厚的,两者融合,语言与意境交织创造出她自己独有的花境风格。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12张图片

《烂漫梨花》 140x160cm 2008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13张图片

《杜鹃花No3》 70x90cm 2017年 布面油彩

将中国画与西画融合不是首创,20世纪初徐悲鸿、林凤眠等艺术家均作此耕耘,呕心沥血,在技法与观念上不断沟通。后人亦前仆后继,始终没有脱离对中西融合的探索。应该说,作为一名中国当代油画家,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浸染下成长,关注中国式的艺术,在传统艺术形式中寻找结合点是符合艺术家成长的必然逻辑的。海燕的可贵之处在于,在近十几年艺术界喧嚣的现实氛围中,在中国绘画表面商业繁荣与内在民族文化困境的背景下,没有追波逐流,没有为迎合西方市场加入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等利用中国表象符号嫁接西方艺术语言的形式主义的行列,也没有作表面式肤浅地中西元素对接和套用,而是潜心静气对绘画精神与语言执着探索,重在探索油画的“意境”。这种渐修,是中国文人关照人生与世界的一种方式,所以在海燕的近作中传递出了强烈的中国当代文人绘画气息。在近些年艺术家的探索与实验中,海燕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14张图片

《紫藤花开NO.1》 60x70cm 2016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15张图片

《绽放.蓝》100x100cm 2018年 布面油彩

海燕是一位年轻的女艺术家,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关注日常生活的琐细,她的作品女性特质极为强烈。勿庸置疑,女性感受的方式不同,她们体验到的社会、政治、生活与男性也是不一样的,更注重经验与感性。对于这一点,海燕所采取的方式是不回避,不掩饰,正视与直观,自自然然。她没有虚张声势地过多关注外界的动荡,现实的冲突,思想的遽变,而是像她自己所说的“比较顺”,“没有太多的苦难”,在绘画题材上,她选择了中国文人素来钟情的“花”,带着现代都市的闲静、家的安居与女性的象征。这份闲静在今天的生活中也极为难得,需要淡泊和退守的心态。所以她近几幅作品如《春桃》等流露出来的淡泊宁静的古意,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呈现。散淡不是散漫,不是一味地无所控制。海燕的画控制力在加强,这与她生活的变迁,自身女性角色的成熟定位,文化艺术素养的修持有关。在创作中这种控制体现为调和,她将中国民间花卉绘画的范本、程式法则与写生的鲜活、直觉相结合,抽象与具象、写实与写意的交叉运用,油彩粘稠饱满与线性造型灵透的处理,找寻到了准确的创作体验。她的花卉作品在内容上属于静物,在形式上却不属于静物,心说物语,花境传情。多年来,她坚持花卉写生,在写生中运用联想的方式,注意捕捉情绪。静观与遐思是一种生活认知,在这种认知中,海燕把单纯的油画静物写生,把构图、色彩、造型、笔触幻化成了一种情绪的表述,进而生成为画意,生成花境。在这个过程中,她实践了中国绘画借物写心、形诸笔墨的创作原则,作画的意境成为一种内心与外物的沟通,成为“悟”,以花写境,以花写人,以花写心。因而与她早期的作品相比,现在的画更耐看、耐读了。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16张图片

《福寿花No.1》 50x50cm 2016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17张图片

《四季平安》 80x80cm  2018年 布面油彩

海燕这些年特别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注重对其母体艺术、本原艺术――民间艺术的的理解与思考。我一直认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特质在于“吉祥”,中国的民间艺术也成为一种追求喜瑞祥和的艺术,它利用象征、寓意、谐音等手法串连出无限的意义,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因而这个民族才历经艰辛依然坚韧不屈,乐观向上。所以每一个民间艺术形象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更是意象的。它超越了个体,也超越了形象与形式本身,传达出浓缩的中国文化语汇,构成典型符号。中国民间艺术的这种特点看来深深地吸引了海燕,从汉画像石、敦煌壁画、瓷器纹样、民间剪纸、刺绣、年画中她多有涉猎。因而她近些年的花卉作品充溢了浓郁的中国式风味,从构图到色彩到造型到传达的意义完全是中国化的,但却运用了西方的媒介。她不是将东西方艺术进行元素上的简单拼接,按她自己的话说,是要“运用新的寓意,来获得当代人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经验方式”,这便成为一种意味,她的探索性也尽在其中。她偏重色彩的感知与色彩的强烈,在创作中国化的艺术形象时如何发挥油彩的饱满、层次、弹性与质感,让二者自然融合,而不矫情造作,是她着意解决的课题。所以她笔下的梅兰竹菊、龟背生花、多子多福、富贵吉祥在传统的神韵中多了几分现代气息。符号性少了,生活性多了,寓意性淡了,审美性强了,这也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选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18张图片

《淡如菊》100×40cm 2010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19张图片

《淡如菊No.7》 50x50cm 2018年 布面油彩

海燕的油画花卉作品揉和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两种因素――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这是艺术家个人成长背景所决定的。这些作品完全摈弃了西式油画的创作法则,完全呈现出中国式的构图、色彩、造型,甚至在材料的运用上进行了类似中国绘画笔法与墨法的探索,注重浓淡干湿表现,逐渐趋于写意,艺术语言走向提炼、概括与单纯。这是艺术家迈向成熟的一个迹象。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20张图片

《月月花开No6》 50x50cm 2016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21张图片

《月月花开No.8》 100x80cm   2018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22张图片

《月月花开NO.10》  30x40cm 2019年 布面油彩

风景作品欣赏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23张图片

《青岛崂山·茶园》80x140cm 

2005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24张图片

《青岛崂山·海湾》60x73cm 

2005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25张图片

《青岛崂山海港》 30x40cm 

2017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26张图片

《崂山·雕龙嘴》60x73cm 

2005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27张图片

《西班牙.瓦伦西亚海滩No.3》 30x30cm 

2016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28张图片

《葡萄牙 辛特拉街景》 50x50cm 

2017年创作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29张图片

《海系列之瓦伦西亚3》 50x50cm

2017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30张图片

《汉堡港 No.2》 60x73cm 

2018年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31张图片

《红房顶 克洛姆罗夫小镇之二》 50x60cm

2017年创作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32张图片

《红房顶 克洛姆罗夫小镇之四》50x50cm

2017年创作 布面油彩

《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_第33张图片

《捷克 克洛姆罗夫小镇之五》 50x50cm 

2017年创作 布面油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艺展中国》王海燕油画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