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精神洗礼,何谈公民社会——评《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

最近一段时间,韩国频繁登上新闻头条,前总统朴槿惠因“闺蜜门”,引发韩国民众大规模示威,成为韩国第一任被弹劾下台的总统,其所涉案件也将于近日正式审理。自乐天集团与韩国政府交换土地用于“萨德”导弹的部署后,上周“萨德”系统部分装备已运入部署地正式进驻,韩国一些宗教、社会团体及和平爱好者等近百人聚集在首尔光化门广场静坐绝食,以抗议韩美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面对这一危机时刻,韩国新一轮大选迫在眉睫,首次启用“提前投票”机制,谁能成功突围,终将取决于民众的选择。

如上,韩国最近几次示威和抗议,运动的人数教多,皆是由民众自发响应,没有政党色彩,能否看作公民社会的代表呢?或许有人会说,这样也把公民社会看得太简单了,尽管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但仍不至于称为公民社会的运动,恐怕其中许多人都是随大流,不知独立思考的群众,而公民社会是建立在理性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之上的。就这个问题而言,我不是专业人士,无法下结论,但我认为,不管有多少随大流的民众,必然存在少部分真正具有思想的民众,既然如此,这样会思考的队伍定能一点点的发展壮大,若能重新迎来一种思想解放,岂不乐哉。

正如曾经发生在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它批判了封建主义,打破了思想的枷锁,使自由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这点看来,启蒙运动和公民社会之间的联系颇为紧密,并且启蒙主义者总喜欢自我批判,这在公民社会中起了巨大作用。那该如何看待二者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呢?这本由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欧洲近代史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史傅德,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陈乐明合著的《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便详细探讨了这个问题,两位学者一中一西,研究领域相仿,又都是治学严谨之人,关注着几百年前的历史,对照着古今中外,既是大学究间的探讨,又是对话式的语录。他们在书里漫谈欧洲启蒙精神,探索欧洲公民社会,反思东西文化差异。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启蒙札记”和“对话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以中世纪以后的欧洲历史为主线,不时地插入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关注,在这双重背景下讨论欧洲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犹如聊天般自然的对谈中,两位学者的批判与反思贯穿了欧洲内战、市场经济、宗教改革、民族主义、教育、革命、理性、传统、政党、欧盟建设等诸多话题,其中作者特别关注启蒙精神在西欧和北美的生根发芽,而了解启蒙精神有助于理解欧洲公民社会的历史进程,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小的启发意义。故此书在历史的大视野下,重新思考启蒙精神对公民社会的促进作用,充满了现实的观照、思想的启迪以及智慧的哲理。

仔细想想,为何欧洲国家相比其他国家更为进步,就在于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运动,诞生了一大批对公民社会理论与思想有作用和贡献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影响了各个领域,给后世带来极大的进步意义。而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恰恰缺乏了这样大规模的思想革命,尽管有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却并不持久,并有局限性,无法很好地产生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可是要想建设公民社会,就需要有一次广泛而又深刻的启蒙运动,将公民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追寻科学真理,成为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民主意识的公民。也唯有经历一次这样脱胎换骨的精神洗礼,否则我们无论付出多少努力,当今的中国社会都谈不上是公民社会!

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陈乐民先生在晚年才悟出民族的振兴,需要的是文化的启蒙,并以年迈之躯重新对欧洲文明展开探索,对历史与现实展开无尽的思考与追问。那我们作为当代的年轻人,对未来必然抱有极大的期待,又是建设祖国的主力军,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我们是否要注重思想的启蒙呢?我们不妨先从这本《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开始,去了解和感悟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进程,思想解放也将由此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精神洗礼,何谈公民社会——评《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