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我想说点什么……

520,我想说点什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知道今天是2018年5月20日,却忘记了这一天叫520,有着丰富的附加意义。

直到刷微信朋友圈,看到铺天盖地的鲜花和花式表白,才发现已经下午三点钟了,我亲爱的老公竟然没有半点表示,曾经的我们,凑这样的热闹,也是不亦乐乎呢!

奇妙的是,我用了“竟然”,却不是因为生气,那种感觉无法描述,有点猜到故事结尾的得意感,也有点即使没有,我也并不在意的优越感,不是情感或道德上的优越,而是觉得自己俨然已经步入成熟妇女的行列,多了点淡定与从容。

最近经常听人提到“仪式感”,印象深刻的是一篇文章的名字,大抵叫《有多少婚姻败在了缺少仪式感上》。虽是旧时重提,却也不无道理。生活本就烦琐无常,若没有一次次恰到好处的仪式,一定会让人觉得淡而无味,恰恰是那些略费心思的小形式、小流程,让我们觉得自己高级,活得有价值。这样的感觉可以抵消一段长长的疲惫,可以抚慰压抑许久的心情,甚至可以让一段出现小小裂痕的感情,重新生长。

朋友圈里的状况,展示着朋友们在这一天的小小仪式,有晒老公发的520元红包,有的晒老公送来的满捧鲜花,或者是老公赤裸裸的表白相守五年妻子,能在朋友圈晒出来的,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那幸福的蜜糖快要溢出我的手机屏。

看看自己今天的朋友圈状态,晒的只有娃,我娃吃蛋糕吃得连包装纸都不放过,我娃的英语比赛拿了奖,我娃今天的学习状态不错,看起来我像是一个爱得不理智的老母鸡,咯咯哒地满世界炫耀自己下了多么牛逼的两个蛋。只是咯咯哒就咯咯哒了,老娘不太在乎低调还是高调,高兴就好。

彼时彼刻,老母鸡就觉得炫耀自己的蛋,心情最棒。

不过,看到自己连发三条与520的基调不太搭的信息,还是觉得应当略略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为他人笔下那种最最悲催的家庭主妇——生活中除了孩子,啥也没有。想了想,还真不是。

讲真,520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靠着数字谐音,成为了一个与“爱”有关的日子,有点牵强,远不像一些有故事和历史积淀的传统节日,让人过起来踏实,有韵味。所以,我从潜意识里并不期待这一天和昨天、明天有什么不一样。日子变得特别,无外乎过去的这一天有个动人的故事流传,或者发生过值得铭记的事情,如果不具备这些,那个被追逐的节日,更像是孤独症患者的狂欢。

我是在否定仪式感吗?不,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会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过得充满仪式感:可以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晚餐,可以是一次全家总动员的散步,亦可是案头玻璃瓶中添几只价格实惠的雏菊。就像美国的玛莎.斯图尔特,用极致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并且将其作为一生的生活追求。谁敢说你身着亚麻布的衣服,在厨房的角落摆放一盆生命力旺盛的常春藤没有仪式感呢?

所以生活即仪式,没有仪式的生活,会是暗淡无光的。

其实,每个人、甚至是同一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对仪式感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年轻时,老公在情人节给我买三只玫瑰,吃一顿“苏大姐火锅”,我觉得满足极了,仿佛那三只玫瑰便是爱情的信物,爱情可以在火锅的蒸汽中升腾延续。可是在三十三的时候,我严肃的声明,以后买花要包装用心的一大束,三只玫瑰的意义显得寒酸不够分量,后来那些特别的日子,心意和新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似乎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追求之路,物质不死,追求不停。好在我出身微寒,善解人意,不会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站在四十岁的边缘,我更期待的是神圣而严肃的心灵碰撞,享受相互理解的瞬间带来的喜悦。呱噪的孩子们如果给爹妈个机会,让二人出去吃顿小菜,手挽手走在灌木掩埋的小径上,呼吸着植物散发出来的清香,便是我理想中的仪式。

也许是年纪大了,今天和社区的大爷大妈一起领了个社区摄影比赛的参与奖——500克长粒香大米,揣在兜里,一直问自己这算不算小确幸?

晚上老公发来520贺礼:感谢生命中有你陪伴,感谢你带给我的两个小可爱,感谢你对他们孜孜不倦的教诲。心头一热,觉得老公还挺会撩,至少比给我发红包舒坦。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的确没钱给我发红包,这个月的零花钱还没发呢!(嘿哈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520,我想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