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左传 | 两个姜姓女人

最近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和几位同学组了一个学习小组,读中国历史第一书:《左传》。使用的文本是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闲话左传 | 两个姜姓女人_第1张图片

《左传》确实是本精彩的书,杨伯峻先生的注释也常常给我耳目一新或振聋发聩的感受。故而也打算做点小记录,聊聊自己理解中的那段历史,以及与其有关的人、事、物。

本人并非专业人士,虽尽可能引述有出处和可靠的资料,仍难免有错漏。把小小心得分享在这里,私心也是希望更多的达人能够看到给予批评指正。

还请不吝赐教。


今天,聊聊《左传》中两个姓姜的女人。

《左传》是本好书,连关羽都夜读的爱不释手。不过,我这种爱看侦探小说的家庭主妇,从中品出天地间的大道理似乎还有难度,倒是从《隐公》的前半段中,注意到了两个都姓姜的女人,以及她们的故事。

霸道任性的武姜

闲话左传 | 两个姜姓女人_第2张图片

武姜,申候之女,郑武公之妻。她出现在《传》一.四节,就是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里最重要的女性角色。

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武姜的祖国:申国。

《春秋左传注》里说,“申,国名,伯夷之后,姜姓,后为楚所灭”。伯夷,尧舜时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第十四世孙、共工的玄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1]。

在同一词条下详细记载了武姜的祖先:申伯。

闲话左传 | 两个姜姓女人_第3张图片

他是周厉王的大舅子,因为辅佐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中兴有功,再加上征伐猃狁得胜的功劳,名镇朝野。后因楚国在南方崛起,另宣王担忧,故宣王将申伯分封在楚国北方的谢邑,用以屏障王土,拱卫国家。

但颇为讽刺的是,正是这样一个被西周王朝寄予厚望的申伯,他的儿子申候因为周幽王不宠爱自己的女儿,还把亲外孙赶出国都,故联合犬戎攻入镐京,另西周灭亡。

八卦了这么多武姜祖先的历史,是因为我从中似乎也窥见了一点武姜如此肆无忌惮的“血缘脉络“——由于需要拱卫国家,抵御外敌,彼时的中原申国,大约举国上下颇有尚武之风。当然,上述纯属推测。

在《春秋》中,对武姜这个女人只字未提。《左传》秉笔直书,把整件事情的始末讲的清楚明白,自然不可能再回避武姜这个人物。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生长子时难产。故而她将长子起名为“寤生”。这个“寤生”就是后来的春秋霸主郑庄公。三年后,她又生下小儿子段。她对小儿子宠爱有加,几次想要让老公废长立幼。但没有得逞。在老公死后,她用极尽能事的为小儿子争夺封地、厉兵秣马伺机谋反。

《左传》中虽对武姜着墨不多,但从寥寥的数语中,还是能品味出武姜的性格和作者对她的看法。

任性蛮横

《左传》中说,:“(武姜)……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这个亟字,用的挺有意思。

亟字形流变如下图:

《说文解字》中对这个字的解释如下:

敏疾也。……徐鍇曰:“承天之時,因地之利,口謀之,手執之,時不可失,疾也。” [2]

虽然很多人将这个“亟请”理解为“屡次”,但我从《说文解字》的解释中感觉出一种急吼吼的味道。看到这个字,我脑海中忍不住会描绘出武姜请求武公改立段为太子的热闹场面, 想必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各种方法无所不用其极的(又开始 臆测了哈。本文中很多臆测和戏说,此后不一一说明了,大家只需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来看,不要当真)。

一个亟字,她置礼法和先君遗命于不顾,坚持要立小儿子为王的任性已经跃然纸上了。

固执武断

《左传》中并没有对共叔段反叛事件的时间做介绍。我注意到,从武公去世,共叔段获封京城,到他真的采取行动,攻打国都,其中其实已经过去了二十二年。而这二十二年期间,共叔段独自在京城厉兵秣马,武姜其实是和大儿子一起住在郑国国都新郑的。二十二年和大儿子的朝夕相处,期间庄公是否做出过一些挽回母子关系的举动,并无记载,但从他的一贯作风来看——从母之命违反规矩给弟弟赐封,以及事后与母亲掘地相见——他肯定不会毫无作为(哪怕是装呢?!),但这一切似乎都无法改变武姜改天易地的决心。这个女人不仅作风泼辣,而且心意坚决,无人可动摇啊!

愚蠢狭隘

其实,固执武断不一定就会导致身败名裂的结果。关键是看用在哪里。可武姜这个女人,虽然看上去叫的比谁都大声,眼珠子也瞪的比谁都大,但显然智商还需要再充值。写到共叔段谋反那一段,《左传》的笔触是如此老练干净,看的很过瘾: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不用多说,郑庄公对共叔段和自己老妈的动向,掌握的一清二楚,而且,已经早早做好布局,所以,共叔段刚出京城,这个他多年经营盘踞之地便一朝陷落。可叹武姜,终日在深宫中“运筹帷幄”,做着控制国事的美梦,却太不了解自己身边这个每日低头不语的大儿子。

不过,这个女人的命运,看上去好像也不是那么的惨。大儿子跟她生了一阵气,也还是要乖乖的把她重新迎回宫中,继续做自己的“母后”。

而另外一个也姓姜的女人,似乎与武姜截然相反,但她们的命运,却又似乎没那么大的差距。


才貌双全的庄姜

闲话左传 | 两个姜姓女人_第4张图片

《左传》三.七节提到了庄姜,不过,中这里,她真的只是配角。

故事大意就是,卫庄公娶了齐国的嫡公主庄姜做大老婆,但后来又连着娶了好几个,例如厉妫、戴妫和另外一位“嬖人”,;戴妫生公子完,就是后来的卫桓公。而另外的“嬖人”则生了公子州吁。庄姜一直没儿子,便认了完做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但州吁因母亲受宠,自己也骄横跋扈,并因为国中无人可以约束,最终杀掉了已经继任为桓公的完,自己当了国王。

书中并没有对庄姜的太多描述,只提到了那首咏叹她的《诗》:《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这首描述庄姜出嫁场面的诗歌为所有后代的美人们树立了一个标杆: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由此可知,庄姜不仅地位显赫,而且美貌倾国,不仅美貌倾国,而且深受爱戴(不然大家就不会传唱诗歌来纪念她了)。

由此顺藤摸瓜,了解到,庄姜不仅被《诗经》中的诗歌吟诵,而且,还(据传)自己也会写诗[3]。

朱熹认为庄姜有五首诗收入《诗经》:《燕燕》、《终风》、《柏舟》、《绿衣》和《日月》。其中,《燕燕》最出名,但似乎《柏舟》最能反映庄姜受丈夫冷落时的凄苦心情:

《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关于这首诗到底是在倾诉君子怀才不遇的苦闷还是女子遇人不淑的烦恼,亦或兼而有之,或许不必深究。然朱熹所说,也真切反映了后世人们心中庄姜的形象是多么的美好。假如这首诗真的是庄姜所写,那她不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公主太后,不仅是个身材修长十指纤纤的美女,而且心思细腻,才情丰沛,难怪连子夏都知道有这样一位美人,并且似乎还很为之倾倒呢[4]。

不过,这样一个端庄美丽的女人,却并没有获得当世的幸福。从左传的记载不难看出,她虽贵为国母但身边既没有宽厚的丈夫也没有可靠的儿子。虽然将完立为太子,但是完的位置并不稳固。石碏的力谏,想必也会多多少少传到庄姜的耳朵里,但她却并无任何作为。最终,公子完被杀,庄姜的日子,想必也不会开心到哪里去。

写到这里,忍不住会想,如果庄姜有点武姜的泼辣,如果武姜有点庄姜的端庄,那,她们两个人的命运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不过这一切似乎都是妄想罢了。谁知道武姜被庄公接回宫里以后过的是什么日子?谁又能肯定庄姜在青灯古鉴旁没有遇见自己的一份清净?

千古悠悠,两位截然不同的国母,你们,还好吗?


[1] http://baike.baidu.com/view/3052762.htm 申伯词条

[2] http://www.zdic.net/z/15/sw/4E9F.htm

[3] 详见百度词条《庄姜》: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pCPGAD9zEzLVE8zJbc9UvvK3zhAjVbA7PLzP_CmHYU3VtEBTItgEaYJMEG-VFJ_UVPGh9qwlr6NRsgga00k14fTAE2zepG65t3HFprXSnq

[4] 《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话左传 | 两个姜姓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