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muduo的使用(一)——源码分析(架构和概念)

 

目录

 

Muduo是什么?

muduo的架构和概念

一个简单的例子

连接的建立

消息的读取

消息的发送

为什么要移除可写事件

连接的断开

runInLoop的实现

为什么要唤醒EventLoop

wakeup是怎么实现的

doPendingFunctors的实现

muduo的线程模型

主从reactor模式

业务线程池

总结

参考


Muduo是什么?

muduo是陈硕大神个人开发的C++的TCP网络编程库。muduo基于Reactor模式实现。Reactor模式也是目前大多数Linux端高性能网络编程框架和网络应用所选择的主要架构,例如内存数据库Redis和Java的Netty库等。

陈硕的《Linux多线程服务器端编程》一书对muduo整个架构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可以说是学习muduo源码和设计理念最好的资料了。这本书也非常推荐大家购买阅读,感觉是后台开发的必读书目了。

而本文则主要是从源码角度辅助理解整个muduo的实现,同时也姑且算是对muduo的一个小小的补充。

同时提供了一个muduo注释版,以辅助大家参考学习。

muduo的架构和概念

muduo中类的职责和概念划分的非常清晰,在《Linux多线程服务器端编程》一书的6.3.1章节有详细的介绍。实际上目前很多网络库的接口设计也都受到了muduo的影响,例如360的evpp等。

经典的服务器设计模式Reactor模式

大多数人学习Linux网络编程的起点可能都是从《UNP》开始的,书中描述的服务端程序架构基本上是一个大的while循环,程序阻塞在accept或poll函数上,等待被监控的socket描述符上出现预期的事件。事件到达后,accept或poll函数的阻塞解除,程序向下执行,根据socket描述符上出现的事件,执行read、write或错误处理。 
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详细muduo的使用(一)——源码分析(架构和概念)_第1张图片

而muduo的整体风格受到netty的影响,整个架构依照Reactor模式,基本与如下图所示相符:

详细muduo的使用(一)——源码分析(架构和概念)_第2张图片

                                                                              single_thread_reactor.png

详细muduo的使用(一)——源码分析(架构和概念)_第3张图片

所谓Reactor模式,是有一个循环的过程,监听对应事件是否触发,触发时调用对应的callback进行处理。

这里的事件在muduo中包括Socket可读写事件、定时器事件。在其他网络库中如libevent也包括了signal、用户自定义事件等。

负责事件循环的部分在muduo命名为EventLoop,其他库如netty、libevent也都有对应的组件。

负责监听事件是否触发的部分,在muduo中叫做Poller。muduo提供了epoll和poll两种来实现,默认是epoll实现。

通过环境变量MUDUO_USE_POLL来决定是否使用poll:

Poller* Poller::newDefaultPoller(EventLoop* loop)
{
  // 通过此环境变量来决定使用poll还是epoll
  if (::getenv("MUDUO_USE_POLL"))
  {
    return new PollPoller(loop);
  }
  else
  {
    return new EPollPoller(loop);
  }
}

此外,图中的acceptor负责accept新连接,并将新连接分发到subReactor。这个组件在muduo中也叫做Acceptor

关于图中的其他部分,会在muduo的线程模型一节有详细介绍。

一个简单的例子

本文首先从最简单的echo server入手,来介绍muduo的基本使用,同时也方便后面概念的理解。

void onMessage(const muduo::net::TcpConnectionPtr& conn,
                           muduo::net::Buffer* buf,
                           muduo::Timestamp time)
{
  conn->send(buf);
}

int main()
{
    muduo::net::EventLoop loop;//建立一个事件循环器EventLoop
    muduo::net::InetAddress listenAddr(2007);
    TcpServer server(&loop, listenAddr);//建立对应的业务服务器TcpServer
    server.setMessageCallback(onMessage);//设置TcpServer的Callback
    server.start();//启动server
    loop.loop();//开启事件循环
}

echo-server的代码量非常简洁。一个典型的muduo的TcpServer工作流程如下:

  1. 建立一个事件循环器EventLoop
  2. 建立对应的业务服务器TcpServer
  3. 设置TcpServer的Callback
  4. 启动server
  5. 开启事件循环

陈硕认为,TCP网络编程的本质是处理三个半事件,即:

  1. 连接的建立
  2. 连接的断开:包括主动断开和被动断开
  3. 消息到达,文件描述符可读。
  4. 消息发送完毕。这个算半个事件。

连接的建立

在我们单纯使用linux的API,编写一个简单的Tcp服务器时,建立一个新的连接通常需要四步:

步骤1. socket() // 调用socket函数建立监听socket

步骤2. bind() // 绑定地址和端口

步骤3. listen() // 开始监听端口

步骤4. accept() // 返回新建立连接的fd

我们接下来分析下,这四个步骤在muduo中都是何时进行的:

首先在TcpServer对象构建时,TcpServer的属性acceptor同时也被建立。

在Acceptor的构造函数中分别调用了socket函数和bind函数完成了步骤1步骤2

即,当TcpServer server(&loop, listenAddr);执行结束时,监听socket已经建立好,并已绑定到对应地址和端口了。

而当执行server.start()时,主要做了两个工作:

  1. 在监听socket上启动listen函数,也就是步骤3
  2. 将监听socket的可读事件注册到EventLoop中。

 示意图如下

详细muduo的使用(一)——源码分析(架构和概念)_第4张图片

此时,程序已完成对地址的监听,但还不够,因为此时程序的主角EventLoop尚未启动。

当调用loop.loop()时,程序开始监听该socket的可读事件。

当新连接请求建立时,可读事件触发,此时该事件对应的callback在EventLoop::loop()中被调用。

该事件的callback实际上就是Acceptor::handleRead()方法。

在Acceptor::handleRead()方法中,做了三件事:

  1. 调用了accept函数,完成了步骤4,实现了连接的建立。得到一个已连接socket的fd
  2. 创建TcpConnection对象
  3. 将已连接socket的可读事件注册到EventLoop中。

这里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创建的TcpConnnection对象是个shared_ptr,该对象会被保存在TcpServer的connections中。这样才能保证引用计数大于0,对象不被释放。

至此,一个新的连接已完全建立好,其可读事件也已注册到EventLoop中了。

详细muduo的使用(一)——源码分析(架构和概念)_第5张图片

消息的读取

上节讲到,在新连接建立的时候,会将新连接的socket的可读事件注册到EventLoop中。

假如客户端发送消息,导致已连接socket的可读事件触发,该事件对应的callback同样也会在EventLoop::loop()中被调用。

该事件的callback实际上就是TcpConnection::handleRead方法。

在TcpConnection::handleRead方法中,主要做了两件事:

  1. 从socket中读取数据,并将其放入inputbuffer中
  2. 调用messageCallback,执行业务逻辑。
ssize_t n = inputBuffer_.readFd(channel_->fd(), &savedErrno);
if (n > 0)
{
    messageCallback_(shared_from_this(), &inputBuffer_, receiveTime);
}

messageCallback是在建立新连接时,将TcpServer::messageCallback方法bind到了TcpConnection::messageCallback的方法。

messageCallback是在建立新连接时,将TcpServer::messageCallback方法bind到了TcpConnection::messageCallback的方法。

TcpServer::messageCallback就是业务逻辑的主要实现函数。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在里面实现消息的编解码、消息的分发等工作,这里就不再深入探讨了。

在我们上面给出的示例代码中,echo-server的messageCallback非常简单,就是直接将得到的数据,重新send回去。在实际的业务处理中,一般都会调用TcpConnection::send()方法,给客户端回复消息。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messageCallback中,用户会有可能会把任务抛给自定义的Worker线程池处理。

但是这个在Worker线程池中任务,切忌直接对Buffer的操作。因为Buffer并不是线程安全的。

我们需要记住一个准则:

所有对IO和buffer的读写,都应该在IO线程中完成。

一般情况下,先在交给Worker线程池之前,应该现在IO线程中把Buffer进行切分解包等动作。将解包后的消息交由线程池处理,避免多个线程操作同一个资源。

消息的发送

用户通过调用TcpConnection::send()向客户端回复消息。由于muduo中使用了OutputBuffer,因此消息的发送过程比较复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线程安全问题, 对于消息的读写必须都在EventLoop的同一个线程(通常称为IO线程)中进行:

因此,TcpConnection::send保证了线程安全性,它是这么做的:

void TcpConnection::send(const StringPiece& message)
{
  if (state_ == kConnected)
  {
//检测send的时候,是否在当前IO线程,如果是的话,直接进行写相关操作sendInLoop。
    if (loop_->isInLoopThread())
    {
      sendInLoop(message);
    }
//如果不在一个线程的话,需要将该任务抛给IO线程执行runInloop, 以保证write动作是在IO线程中执行的
    else
    {
      loop_->runInLoop(
          boost::bind(&TcpConnection::sendInLoop,
                      this,     // FIXME
                      message.as_string()));
    }
  }
}

检测send的时候,是否在当前IO线程,如果是的话,直接进行写相关操作sendInLoop

如果不在一个线程的话,需要将该任务抛给IO线程执行runInloop, 以保证write动作是在IO线程中执行的。我们后面会讲解runInloop的具体实现。

在sendInloop中,做了下面几件事:

  1. 假如OutputBuffer为空,则直接向socket写数据
  2. 如果向socket写数据没有写完,则统计剩余的字节个数,并进行下一步。没有写完可能是因为此时socket的TCP缓冲区已满了。
  3. 如果此时OutputBuffer中的旧数据的个数和未写完字节个数之和大于highWaterMark,则将highWaterMarkCallback放入待执行队列中
  4. 将对应socket的可写事件注册到EventLoop中

注意,直到发送的时候,才把socket的可写事件注册到了EventLoop中。之前只注册了可读事件。

连接socket的可写事件对应的callback是TcpConnection::handleWrite()

当某个socket的可写事件触发时,TcpConnection::handleWrite会做两个工作:

  1. 尽可能将数据从OutputBuffer中向socket中write数据
  2. 如果OutputBuffer没有剩余的,则将该socket的可写事件移除,并调用writeCompleteCallback

为什么要移除可写事件

因为当OutputBuffer中没数据时,我们不需要向socket中写入数据。但是此时socket一直是处于可写状态的, 这将会导致TcpConnection::handleWrite()一直被触发。然而这个触发毫无意义,因为并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所以muduo的处理方式是,当OutputBuffer还有数据时,socket可写事件是注册状态。当OutputBuffer为空时,则将socket的可写事件移除。

此外,highWaterMarkCallback和writeCompleteCallback一般配合使用,起到限流的作用。在《linux多线程服务器端编程》一书的8.9.3一节中有详细讲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连接的断开

我们看下muduo对于连接的断开是怎么处理的。

连接的断开分为被动断开和主动断开。主动断开和被动断开的处理方式基本一致,因此本文只讲下被动断开的部分。

被动断开即远程端断开了连接,server端需要感知到这个断开的过程,然后进行的相关的处理。

其中感知远程断开这一步是在Tcp连接的可读事件处理函数handleRead中进行的:当对socket进行read操作时,返回值为0,则说明此时连接已断开。

接下来会做四件事情:

  1. 将该TCP连接对应的事件从EventLoop移除
  2. 调用用户的ConnectionCallback
  3. 将对应的TcpConnection对象从Server移除。
  4. close对应的fd。此步骤是在析构函数中被动触发的,当TcpConnection对象被移除后,引用计数为0,对象析构时会

 

runInLoop的实现

在讲解消息的发送过程时候,我们讲到为了保证对buffer和socket的写动作是在io线程中进行,使用了一个runInLoop函数,将该写任务抛给了io线程处理。

我们接下来看下runInLoop的实现:

void EventLoop::runInLoop(const Functor& cb)
{
//如果调用时是此EventLoop的运行线程,则直接执行此函数。
  if (isInLoopThread())
  {
    cb();
  }
  else
  {
    queueInLoop(cb);
  }
}

这里可以看到,做了一层判断。如果调用时是此EventLoop的运行线程,则直接执行此函数。

否则调用queueInLoop函数。我们看下queueInLoop的实现。

void EventLoop::queueInLoop(const Functor& cb)
{
  {
  MutexLockGuard lock(mutex_);
  pendingFunctors_.push_back(cb);
  }

  if (!isInLoopThread() || callingPendingFunctors_)
  {
    wakeup();
  }
}

这里有两个动作:

  1. 加锁,然后将该函数放到该EventLoop的pendingFunctors_队列中。
  2. 判断是否要唤醒EventLoop,如果是则调用wakeup()唤醒该EventLoop。

这里有几个问题:

  • 为什么要唤醒EventLoop?
  • wakeup是怎么实现的?
  • pendingFunctors_是如何被消费的?

为什么要唤醒EventLoop

我们首先调用了pendingFunctors_.push_back(cb);, 将该函数放在pendingFunctors_中。EventLoop的每一轮循环最后会调用doPendingFunctors依次执行这些函数。

而EventLoop的唤醒是通过epoll_wait实现的,如果此时该EventLoop中迟迟没有事件触发,那么epoll_wait一直就会阻塞。

这样会导致,pendingFunctors_迟迟不能被执行了。

所以对EventLoop的唤醒是必要的。

wakeup是怎么实现的

muduo这里采用了对eventfd的读写来实现对EventLoop的唤醒。

在EventLoop建立之后,就创建一个eventfd,并将其可读事件注册到EventLoop中。

wakeup()的过程本质上是对这个eventfd进行写操作,以触发该eventfd的可读事件。这样就起到了唤醒EventLoop的作用。

void EventLoop::wakeup()
{
  uint64_t one = 1;
  sockets::write(wakeupFd_, &one, sizeof one);
}

很多库为了兼容macos,往往使用pipe来实现这个功能。muduo采用了eventfd,性能更好些,但代价是不能支持macos了。不过muduo似乎从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打算支持?

doPendingFunctors的实现

本部分讲下doPendingFunctors的实现,muduo是如何处理这些待处理的函数的,以及中间用了哪些优化操作。

代码如下所示
 

void EventLoop::doPendingFunctors()
{
  std::vector functors;
 
  callingPendingFunctors_ = true;

  {
  MutexLockGuard lock(mutex_);
  functors.swap(pendingFunctors_);
  }

  for (size_t i = 0; i < functors.size(); ++i)
  {
    functors[i]();
  }
  callingPendingFunctors_ = false;
}

从代码可以看到,函数非常简单。大概只有十行代码,但是这十行却有两个非常巧妙的措施。

callingPendingFunctors_的作用

从代码可以看出,如果callingPendingFunctors_为false,则说明此时尚未开始执行doPendingFunctors函数。

这个有什么作用呢,我们需要结合下queueInLoop中,对是否执行wakeup()的判断

if (!isInLoopThread() || callingPendingFunctors_)
{
  wakeup();
}

这里还需要结合下EventLoop循环的实现,其中doPendingFunctors()每轮循环的最后一步处理

如果调用queueInLoop和EventLoop在同一个线程,且callingPendingFunctors_为false时,则说明:此时尚未执行到doPendingFunctors()。

那么此时即使不用wakeup,也可以在之后照旧执行doPendingFunctors()了。

这么做的好处非常明显,可以减少对eventfd的io读写。

锁范围的减少

在此函数中,有一段特别的代码:

std::vector functors;
{
  MutexLockGuard lock(mutex_);
  functors.swap(pendingFunctors_);
}

这个作用是pendingFunctors和functors的内容进行交换,实际上就是此时functors持有了pendingFunctors的内容,而pendingFunctors_被清空了。

这个好处是什么呢?

如果不这么做,直接遍历pendingFunctors_,然后处理对应的函数。这样的话,锁会一直等到所有函数处理完才会被释放。在此期间,queueInLoop将不可用。

而以上的写法,可以极大减小锁范围,整个锁的持有时间就是swap那一下的时间。待处理函数执行的时候,其他线程还是可以继续调用queueInLoop。

muduo的线程模型

muduo默认是单线程模型的,即只有一个线程,里面对应一个EventLoop。这样整体对于线程安全的考虑可能就比较简单了,

但是muduo也可以支持以下几种线程模型:

主从reactor模式

主从reactor是netty的默认模型,一个reactor对应一个EventLoop。主Reactor只有一个,只负责监听新的连接,accept后将这个连接分配到子Reactor上。子Reactor可以有多个。这样可以分摊一个Eventloop的压力,性能方面可能会更好。如下图所示:

详细muduo的使用(一)——源码分析(架构和概念)_第6张图片

                                                                        main_sub_reactor.jpg

在muduo中也可以支持主从Reactor,其中主Reactor的EventLoop就是TcpServer的构造函数中的EventLoop*参数。Acceptor会在此EventLoop中运行。

而子Reactor可以通过TcpServer::setThreadNum(int)来设置其个数。因为一个Eventloop只能在一个线程中运行,所以线程的个数就是子Reactor的个数。

如果设置了子Reactor,新的连接会通过Round Robin的方式分配给其中一个EventLoop来管理。如果没有设置子Reactor,则是默认的单线程模型,新的连接会再由主Reactor进行管理。

但其实这里似乎有些不合适的地方:多个TcpServer之间可以共享同一个主EventLoop,但是子Eventloop线程池却不能共享,这个是每个TcpServer独有的。

这里不太清楚是muduo的设计问题,还是作者有意为之。不过netty的主EventLoop和子Eventloop池都是可以共享的。

业务线程池

对于一些阻塞型或者耗时型的任务,例如SQL操作等。这些显然是不能放在IO线程(即EventLoop所在的线程)中运行的,因为会严重影响EventLoop的正常运行。

对于这类耗时型的任务,一般做法是可以放在另外单独线程池中运行,这样就不会阻塞IO线程的运行了。我们一般把这种处理耗时任务的线程叫做Worker线程。

muduo本身没有提供一套直接使用Worker线程池的方式,但是muduo本身提供了线程池的相关类ThreadPool

muduo官方的推荐做法是,在OnMessage中,自行进行包的切分,然后将数据和对应的处理函数打包成Task的方式提交给线程池。

详细muduo的使用(一)——源码分析(架构和概念)_第7张图片

总结

个人认为,muduo源码对于学习网络编程和项目设计非常有帮助, 里面几乎包含了大部分网络编程和框架设计的最佳实践,配合《Linux多线程服务器端编程》一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基于这几个方面来说,muduo绝对是一个值得一探究竟的优质源码。

此外,不但是网络编程方面,如何将复杂的底层细节封装好,暴露出友好的通用业务层接口,如何设计类的职责,对象的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muduo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参考

  • 《Linux多线程服务器端编程》
  • Scalable IO in Java

 

 

 

你可能感兴趣的:(Mud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