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送你一颗子弹”

回想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子弹”不一定是去伤人的,也可以只是出于自卫,警告危险的靠近吧。“送你一颗子弹”,在我的理解中,就是送我们一颗保护自己的坚强的心。这本书里,我感触最大的是——人,都学会去思考,无时无刻地。思考人际关系、思考我们的周围环境、思考人与自然,更重要的反观内心。

婚姻、家庭、朋友、工作,生活在的地方这个圈子、这里的文化,都与每一个个体息息相关。刘瑜是政治学博士,一个学文学的人,我认为是敏感而且善思的,她能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再结合体悟到的“文化深思”,以及多年的学科素养,将隐藏在生活中的万千真理剖析地明明白白,简单而又浅显地露在大众面前。当你捧书而读,不知不觉中你会惊叹“唉,这就是我的感受呢”,从而觉得与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看刘瑜的这本书,反思了很多,但是看了之后还记得多少呢?这本书名、这个作者和其中或有的几段感动和几段话。闲暇时再翻翻,会发现字里行间里的稀疏的勾画——“哦,那是当时的感动和共鸣呀”。

合上书,好像记忆不是很好的我也说出太多。这又让我想到了看电影,在电影院的时候时常被剧情感动到稀里哗啦,可是呢,出了影院,过了一星期、当初的感动像是做了一场梦。这么一想,难怪在现实生活里,人们需要借助外物偶尔回忆、找寻初心。在人生的行走途中,真的太容易迷失和遗忘掉美好了。

最爱书中的这几个小文章标题:“乱”、“买了一堆意义”、“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送你一颗子弹”。在“乱”里,思考着社会生活呀,多少层现实,多少个角色啊,和作者共同发出一声“累”;“买了一堆意义”告诉我们名牌和花钱的重要性,为我们满足心理的受重视性提供了依据,也为广大名牌店的继续热销增添了一位学者的认可;在这个鸡汤似标题的文章里,我找到了大学孤独是常态的安慰“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纬度,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兴趣一望无际的人。这句话的谦虚版说法就是:很难找到一个像我一样神经错乱的人”;在“子弹”里,我开始思考“愚者的价值观”——民粹主义式的救国纵然是饮鸠止渴,可是他们就是不懂得呀,是人的可悲亦是可怜……

上个星期看了这本书,突然今天想到了,但再深入去想还是记不起多少当时的内容,只记得曾有过内心澎湃的触动。难怪,总有文人感叹“世事如烟罢了”,很多人、很多事、很多记忆都会淡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除非我们拼命想去抓住它,就像我此刻“再去翻阅温习”。

再“送你一颗子弹”_第1张图片
2017年的第一本书

最后,送上刘瑜书中的另一段话:“每个人的心里,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这些清单里写着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是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总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既然,世事本来就易被淡去、遗忘,趁你还有想做的计划,那就去做吧。

喜欢的书就读吧,

喜欢的照片就发吧,

喜欢的未来就去走吧。

最好的时光总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送你一颗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