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6 反馈机制与对话式教学

每日法语:Elle est tombée dans la rue, elle s'est cassé la jambe.(她在路上跌倒了,腿摔断了)


连着煲了两篇鸡汤,这一篇回归经济学。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第八讲部分内容是慈善事业的反馈机制问题,联系最近在熊猫小课学习的课程机制,觉得这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慈善为何总达不到目的

第八讲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世界银行扶贫失败。世界银行在过去 50 年对非洲进行了大笔资金的救助,达到了 2.3 兆美元,可换来的却是每个家庭无法拿到超过 3 美元的救助。截止到 2016 年,非洲总人口为 12.2655 亿,粗暴地相除,人均应该得到 1875 美元。非洲人民死于疟疾的人数在经过如此长时间的救助,依旧没有减少一半。可谓是失败得很彻底。

第二个例子是《哈利·波特》的成功。2005 年 7 月 16 日,最新出版的 900 万册《哈利·波特》迅速被抢购一空,尽管一度脱销,但书店均能立即补货。

在《自私与轻松筹 | 5 / 100》一文中提到人的爱心都是差不多的,因此绝不会是缺乏爱心,更何况是扶贫这种事,世界银行怎么可能会缺乏爱心?那,难道是效率变低了?也不是,举第二个例子就是为了证明效率没有变低,而是在上升。

2018-08-06 反馈机制与对话式教学_第1张图片

那么,在同样的条件下,为何世界银行频频失败?

  • 原因 1 —— 缺乏反馈机制

慈善没有一个符合经济学原理的考核标准,我们无法知道什么样的慈善才成功。而且现在的慈善多是通过基金会、NGO 组织等中间人去实施的,中间环节过多,反馈时间过长。

  • 原因 2 —— 委托代理问题

慈善行为的完成存在很多中间环节,用钱的人不是捐钱的人,那么钱有没有用到位就无法保障了。

  • 原因 3 —— 所托非人

很多地区的贫困恰恰就是政府搜刮民脂民膏造成的,许多国际扶贫机构刚好就是把钱交给当地政府,怎么可能会有成效?

  • 原因 4 —— 养懒汉效应

新闻频频曝光被救助者拿着救助者的钱去玩乐,还反咬一口救助者不继续捐钱。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故事。中美义工曾一起去卢旺达救助贫民。他们到了之后,一群小孩跑了过来,中国义工就想直接拿食物给他们,美国义工阻止了,要求小孩们必须搬运货物才能得到食物的报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慈善不能单纯地给予。

有趣的对话式教学

最近在上熊猫小课的 Python 内测课、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这是目前接触的学习效果最好的课程。因为采用的是对话式的文字教学,每一条信息都需要点击才会出现,仿佛真人对话,这使得我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在阅读上。而且经常还会弹出一些选择题或者编程题让你解答,这让我在学习的时候加入思考,加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018-08-06 反馈机制与对话式教学_第2张图片

Python 内测课新创了一种社区答疑模式,为每一课提供一个答疑链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只能在链接里填写等待老师回答,学习群不提供答疑功能。当有人在学习群提问时,老师和助教都会引导去社区提问。这就直接避免了「养懒汉」,因为反馈时间过长(老师不是随时随地在看答疑社区),你不得不自己去百度解决问题,否则课程无法进行下去,或者进行下去也是糊里糊涂的。而且也可以从答疑社区获得解决方案和避免其他人犯的错误。但,存在的问题就是反馈时间过长会打压学习积极性。当遇到百度依旧无法解决问题,而提问又无法得到及时反馈,这就容易使学员忘记这个问题,或是打压学习积极性,无论是哪一种对学习都不是一个正向的反馈。而且对社群的形成也是一种阻碍,至今微信群内的讨论氛围还是非常差。

2018-08-06 反馈机制与对话式教学_第3张图片

写作课程则采用了传统的学习群答疑模式,已经出现了「懒汉效应」,但这门课程同样也有一个优秀的反馈机制 —— 批复作业。学员完成作业后,在 48 小时会得到老师的批改,批改内容包括作业分数、作业内容质量评判、思路讲解和参考答案,定量又定性地给予反馈。此外,还能对老师 的批复进行反馈,在完成作业后再一次推动学员思考,增强了反馈的有效性。像极了上学时的场景,这或许也就是最好的反馈机制了吧。

2018-08-06 反馈机制与对话式教学_第4张图片

以上两种反馈机制虽然有一定问题,但也是我目前遇到的最好的学习反馈机制了。这两门课都实打实地让我牢记住知识点,而不是以前过目就忘。其实,我觉得可以把这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将学习反馈机制改进成这样:

  1. 采用社区答疑模式。

  2. 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若社区已解决,引导去社区;若社区未解决,提供链接自行查阅。

  3. 还是解决不了,再在群里答疑。

  4. 最后,将这些问题添加到社区里,帮助后面遇到同样问题的学员。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每一处充分避免了「养懒汉」,无论是开始找答案,还是思考答案。而且大家遇到的问题都差不多,久而久之,答疑社区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也就释放了教师的劳动力。最重要的是,学员自己解决问题对知识点的吸收效率最高。

总结

这一讲是关于慈善,但在文章内容上并没有讲太多慈善与运营的结合。更多的是讲慈善事业的反馈机制和养懒汉效应在线上教育的应用。一种良好的学习反馈机制应该是像上文所说的,既能促进学员自主学习,又能充分避免养懒汉。但其实,这样的机制虽然达到了提高学员知识吸收效率的目的,但并不利于形成一个活跃的社群。这又是另外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还没想到比较好的社群维护方案。如何才能在保证反馈机制有效的前提下,提高社群活跃度?

2018-08-06 反馈机制与对话式教学_第5张图片

最后,在第八讲之后还提到「在行善里面,我们缺乏明确的关于效率的标准,所以我们不知道行善怎么才是最有效率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而在之前的课程当中,薛老师反复提及一个观点 —— 经济就是符合效率。对于这一点,我非常不赞同,虽然跟本文无关,但还是相表达一下个人观点。如果我们用效率去评估慈善行为是否成功,那慈善是否就变成了商业?慈善的本意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帮助「最终对社会有用或更有用」的人。A 最后成才的可能性低于 B,无论 A 需要帮助的程度是否大于 B,A 都不应该被剥夺被帮助的权利。私以为,慈善的标准应该是将钱落实到位,帮助有需要的人,到此慈善行为终结,不该求回报,包括对社会的回报。而救助者,也已得到了心灵上的回报和反馈,足矣。帮助有需要的人才是慈善的目的,千万别让回报成了慈善的目的。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图片均来自网络


微信公众号:Delmar(微信号:iamDelmar)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8-06 反馈机制与对话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