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之死

「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最近看完了天才作家加缪的《局外人》,短短120多页。看表面会觉得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非常冷漠对什么都不在意甚至有些消极的人。开头第一句是整个文学界的神来之笔:“今天,我的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局外人之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得知目前死讯的第一反应不是伤心难过,而是想要向老板请假,还得转好几趟车。葬礼的时候也很果断的拒绝了看母亲的最后一眼,并且还喝咖啡,抽烟,没有哭泣,甚至一个和母亲关系好的老太太在他对面偷偷哭都让他感到吵闹。机械化的走完所有流程。葬礼结束的第二天就去游泳,和偶遇的女友看电影,做爱。一切的一切都很反常,显得格格不入。这让我想起两千多年前,老子老婆去世,众人都悲戚,而庄子却鼓盘而歌,欢快送别。随大道而神游。两个都是不走寻常路的人,但是却比他人都活的清醒。在他们眼里,人死,只是一个生命的完结,甚至可以说是解脱。


当今社会总是会树立一下条框规矩和标准,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随意评判与指责。而默尔索时刻以一个局外人冷眼旁边着身边的一切,同时也是矛盾的,他真的不在乎母亲的去世吗?当邻居老头相依为命又嫌弃不已的狗真的走丢的时候,夜深人静得夜晚邻居呜呜的抽泣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真正击垮你的往往是一件不经意的事情,而有些悲伤也是共通的,比如丢失狗的老人和失去母亲的主人公。默尔索厌恶的是一套套繁琐的形式和虚伪的寒暄,就像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这不是我的错。错的是这个社会,所谓的约定俗成的“规矩”里,各种不合理,形式虚伪而荒诞。他认为人不应该演戏,所以他拒绝附和,拒绝虚伪,拒绝说谎。那颗看似冷漠无情得心,实则是一只坚持自我的真。

我一直觉得存在即合理,但是因为不遵从“标准”而打上异类,甚至审判灵魂的做法,和那些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赶尽杀绝的侩子手又有什么区别。在默尔索行死刑前,神父让他忏悔祷告,他说“我不信上帝”。到底奇怪的是谁?是社会还是默尔索。

局外人之死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像不像我们的大多数,因为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就像刻板印象一般深深的印在大多数的心里,对很多都习以为常。还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伪装自己,即使不随大流,也会假装合群。毕竟,人还是群居动物,也害怕被抛弃。为什么总是说小孩天真,因为他们什么都要分个对错,而大人更在意利弊平衡。人,天生有趋利避害的属性。

最后,借用鲁迅的话来说:在人人说假话的年代说真话;在人人麻木的年代拥有充实的心灵。要是你也总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而产生质疑,不要急着否定自己。总说旁观着清,局外人亦如此,把自己变成局外人保持清醒客观,一切从心出发,忠于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局外人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