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随记十九:礼崩乐坏,坏蛋无赖

八佾第三(3.10——3.13)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也。

译文:孔子说:说到禘礼,从献酒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随记:禘礼是大祭之礼,祭祀族姓祖先,姬姓祭皇帝,姜姓祭炎帝,嬴姓祭少昊等,禘就是帝,是祖神,老祖宗的老祖宗。禘祭就是祭祀老祖宗。灌是献酒,是禘祭的一个步骤,孔子觉得现在鲁国的禘祭都不合礼。

另一说是,禘祭是天子大礼,周成王因为周公旦有大功,所以特许他禘祭一次。鲁国是周公后裔,竟延续这一惯例,也举行禘祭。所以孔子批评鲁国举行禘祭是僭越,非礼。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人问孔子禘祭的礼仪。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禘祭礼仪的人,对于天下,恐怕就像掌握在这里一样了吧!说着,孔子指了指自己的手掌。

随记:这一章和上一章合起来一看,孔子当面说谎,面不改色。刚才还说人家的禘祭不合礼,转眼又说自己不懂禘祭,你是真不懂吗?还打哑谜,懂这个的人,天下在掌握之中,意思不就是说掌握天下的人——天子才懂禘祭么,其他人用禘祭,都是僭越!都是非礼!

不知是谁问起孔夫子这个问题,不署名字,那就不是孔子的学生,能问到禘祭的礼仪,那就不是一般人。没想到孔夫子来个装不懂,打哑谜,实在是有苦难言。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祀祖先就要恭恭敬敬,就像祖先就在眼前一样,祭祀神灵的时候也要恭恭敬敬,就像神灵就在眼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没参与祭祀的话,那祭不祭祀对我是一样的。

随记:“诚心”这个东西,不论是祭祀或是礼拜或是许愿,都是一样重要的。现在到寺庙里去看看,那些恭敬地跪在佛像面前磕头合十的人,样子是很诚心的,但到底是诚还是不诚,这很难辨别。孔子也只有从自身出发,表明自己的诚心:如果我没参与,那祭祀对我来说就没意义,我只有自己参与了,才是诚心的,才是有意义的。

心诚则灵的故事多的很,以至于成为了鸡汤的一种,也是很有用的。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问孔子说:俗话说“与其讨好大老爷,不如讨好灶王爷”,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我不这么认为。如果犯了大错,无论讨好谁没用。

随记:王孙贾是卫国大夫。他问的这句是当时的俗语,照理说王孙贾应该自己也能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需要来问孔子。奥是房间的主神,大老爷,灶君是管饭的神,灶王爷。虽然奥神比灶神地位高,但是没实际用处,而没饭吃是不行的,所以与其讨好奥神这位大老爷,不如讨好管饭的灶王爷。用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县官不如现管”。

王孙贾问这句话,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他的确向孔子讨教,应该去讨好卫灵公还是讨好宠臣弥子瑕。另一种解释是王孙贾向孔子暗示,与其去接近卫灵公,不如先来讨好我。

第一种解释应为假设王孙贾是犯了错的大臣,这样的话,孔子的回答还有点针对性。从孔子的回答里,我更倾向第二种解释。孔子没有直接回答王孙贾“何谓也”的问题,而是否定了这句话。并且言辞冷峻,一竿子支到了底。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随记十九:礼崩乐坏,坏蛋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