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机器,重新做人

      不能将计划付诸实践,将其归因为效率太低,然后把计划制定得更精细,花费更多的精力自我监督,这是我以前常常犯的错误,当我努力自我监督时,就耗费了许多本来可以用来做具体事情的能量。

     现在我不喜欢使用“效率”这个词来描述自己的行动状态,它更应该属于机器,而不是人。我们是人,是有惊人潜力,又会懒惰欺骗,有情绪的起伏,也有强大动机的智能动物。我们应当追求做一个更有热情,更有行动力,更积极的人,而不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

     开始做事之前,我们还是应该对人性,对大脑认知规律有个的粗浅理解。具体不展开,结合自己最近不算成功,但是有进步的行动实践说下理解。

     首先,热爱的力量很强大。画画让我明白一件事,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做起来很容易投入,我不需要提醒自己坚持画画,反而要告诉自己,不要画太多。所以,当你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明确动机非常重要,是不是你热爱的、需要的、重要的。想清楚,再行动。不过,热爱的事情,跟重要的事情还是有差,后者需要更多的方法,前者则比较自然就可以进入状态。最好让自己的生活被热爱的事情充满,这种感觉很棒。不过,是否热爱一件事,有时很难衡量,爱恨交织是很常见的,同时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做一些必须做而又不那么热爱的工作。我想调整认知和心态是有帮助的,这个问题,我也还需要再思考。

      第二,区分任务性质。机械性的任务和创造性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语言学习和报告撰写又是完全不同的,每个人完成工作的习惯也是不同的,要更多地了解任务,了解自己,找到更好用的方法。

      第三,创造环境。我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部的效率就比较好,那我就常去图书馆。

      第四,找到投入的感觉。之所以不提倡过多的自我监督,就是觉得反而会干扰自己进入投入状态,其实就把经历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就好。

      第五,适当的监督。即使是自己很热爱的事情,还是会有松懈和懒惰的时候,还是要有必要的监督,比如,适时地检查自己的工作进度,回顾、总结,比如,制定一个大概的时间安排。让自己有一个起码的保障。但要考虑时间安排的弹性和灵活度。

      粗浅思考,权当记录和抛砖引玉。要允许自己心情不佳,放空一个小时,也要相信自己突然爆发,啃下硬骨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做机器,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