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凤阳县驻南京流动人口党委书记何伟:不忘初心 志存高远

李永明 杨 玲 杨 茜

中共凤阳县驻南京流动人口党委书记何伟:不忘初心 志存高远_第1张图片

中共凤阳县驻南京流动人口党委书记何伟

凤阳,位于淮河南岸,集安徽省旅游强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县、最美中国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游城市、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等诸多荣誉称号于一体。大自然的厚爱,馈赠给凤阳一方名山胜水,孕育了内涵厚重的淮河文化,哺育了一代农民皇帝朱元璋,造就了“敢为天下先”的小岗人,唱响了脍炙人口的“凤阳花鼓”。

在南京,有一个特别的党组织,名字叫中共安徽凤阳县驻南京流动人口党委。该党委成立于2016年,流动人口党委下设四个支部,现有党员200余名。通过跨区域共管共建,不仅让流动党员不“流学”,还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了在宁同乡积极融入南京,为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该党委为5万名在宁务工同乡无偿提供法律服务,成立青年党员志愿者组织服务当地社区、关爱留守儿童……

今天的主人公就是来自凤阳的何伟,现任中共凤阳县驻南京流动人口党委书记,江苏君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运输工到董事长 风雨在路上

何伟1973年8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大庙镇周圩村下河村民组(原凤阳县周圩乡周圩大队下河生产队)一个既普通又不平凡的农民家庭。说普通,是因为何伟家祖祖辈辈都是靠种地吃饭的普通农民;说不平凡,是由于何伟的几位先辈都是革命的功臣,在共和国旗帜上染有他们的鲜血。因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场上祖父、父亲和伯父立下汗马功劳,政府曾授予何家“革命家庭”荣誉牌匾。然而,“革命家庭”的光环并未给何伟带来任何庇护,相反,却在父亲“棍棒下面出孝子”家教理念下,少年时期爱打抱不平的何伟还吃了不少父亲所赐的皮肉之苦。

受农民工大潮的影响,还在学校读书的何伟无心学习,头脑里整天装的都是到外面“闯世界”的念头。1989年仲夏的一天,初中刚刚毕业甚至连毕业证还未拿到手的何伟就迫不及待地借了2000元“小头利”,瞒着家人,穿着背心、短裤,靸着拖鞋,一身短打,直奔南京而去。一路上,向来出手大方的何伟顺便拜访了几位要好的朋友,多有花销,到达南京时身上只剩下1000元了。

何伟初到南京住不起旅社,凭着年轻身体好,和朋友一起夜宿桥头,没有枕头就将两只拖鞋对插当枕头。谁知,船破偏遇顶头风,一觉醒来,何伟发现头底下的拖鞋不翼而飞了。何伟呆呆地坐在地上,愣愣地想了半天,然后长叹一声:“天哪,这世上居然还有比我何伟更穷的人!”之后,何伟和几个难兄难弟在王家村旁边的应天花园小区合租一个简陋的房间(租金每月40元)凑合着住下。经朋友介绍,何伟找到一份为木材公司拉板车运木材的活计。此时何伟身上仅剩下20元。

拉平板车运木材的差事让何伟既苦不堪言又乐在其中。说乐,毕竟有了一份工作和稳定的收入,终于可以养活自己,从而在南京这样的大都市有了几分不再挨饿的安全感;说苦,这可是一份“出牛马力、吃猪狗食”的差事。

运木材按“趟”计费(一趟15元),每人一天最多只能拉两趟,也就是说每人每天最多只能赚30元。这活儿单独一个人是干不了的,因为遇到上坡时仅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把一车木材拉上坡去的。工友们一般都是两两结队而行,遇到上坡时就两人合作,先把一辆车送上坡后,再回过头去推拉另一辆车。就这样,何伟一干就是近两年。

渐渐地,何伟有了一点储蓄。在逐渐摸清了木材生意的来龙去脉之后,何伟当机立断,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木材门市部。讲起这段经历,何伟显得有些兴奋。何伟说:“在此后大约4年的时间里,我和唐德全两人每天中午一菜一汤,觉得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有了自己的平台,何伟和朋友不敢有半点马虎,决心以最优的质量、最好的服务和更加勤奋的工作态度,把平台做大做好。常言道,工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一番努力,门市部的生意蒸蒸日上、销量直线上升。从此,门市部的生意越做越大、档次也越做越高。直到今天,何伟已经成为南京小有名气的企业老板,但木材门市部不仅没有被放弃,相反却发展成为总公司旗下的一个分公司。何伟说:“之所以没有淘汰木材这一行,是因为我对木材生意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感。”是啊,一向重感情讲义气的何伟孤身一人在南京闯荡,第一桶金是来自于木材生意。可以说木材生意对何伟来说,意义远远超出生意本身。对此,不仅笔者十分理解,但凡知情者谁又能不感同身受呢?

当问及公司的名称(江苏君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什么冠以“君成”二字时,何伟是这样解释的:“我认为,做企业的人必需首先成为君子,然后才能成就事业。”实际发生在何伟身上的许多事情,也正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至于为什么对生态农业有着强烈的兴趣,何伟接着说:“我本来就是农民,为国人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是我的最高理想和终极追求。在老了的时候,我想回到老家凤阳专门研究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农产品,为国家的食品安全、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尽我我人生最后的努力。生态农业是我事业的最终归宿。”

从企业家到慈善家 回报社会送温暖

乐善好施的何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陆陆续续将自己的四个哥哥、一个姐姐和全家老小以及众多亲朋好友拉扯到了自己的身边。不仅如此,何伟还带动众多凤阳农民来南京打工、创业。尤其是何伟所在的雨花区王家村(现赛虹桥社区),凤阳奔何伟而来的常住人口数量甚至超过原住民,以至于该社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凤阳村”。奔何伟来到南京的家乡人,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何伟去”,而何伟总是来者不拒,尽全力帮助解决。找何伟解决的问题,性质上也五花八门,甚至连家庭纠纷、夫妻矛盾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都找何伟来调解。只要听说老家人有在南京、苏州等地医院住院的重症病号,何伟一定会视情况给予相应的捐助。不仅如此,百忙中的何伟还忙里偷闲,一直关注和参与全国范围内的慈善活动。多年来,何伟在“轻松筹”、“水滴筹”等慈善平台上,捐助的人次数以百计。

在何伟的居住地,一些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是这样评价何伟的:“关键是何总不忘本,致富不忘家乡人,同时带动了我们集体经济发展”;“何总本质优秀,靠党靠得近,跟着党走的人怎么能坏”;“何总是靠劳动致富,是在劳动这块土地上逐步成长起来的,现在何总的人生观向高档次升级了,个人的生活品位也大不一样了”。一位在南京工作的凤阳籍干部说:“他的财富不是最多的,但扶贫毫不吝啬。家乡人都惦记何伟的善举,每逢春节临近,一些孤寡老人总是题念叨着‘何伟回来没有’。”

在谈到对金钱的看法时,何伟说:“对于财富,关键是态度,态度一定要端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需有大的财富观。我的财产说到底是国家的,是社会的。拥有财富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财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假如有一天国家受到侵犯,开了战,我会将资产全部捐给国家。没有了国家,哪里还有小家?”

说到捐助,何伟的事例难以尽数。例如,每年春节来临,何伟总是提前数日回到家乡大庙镇,为数十户贫困户挨家送去大米、面粉、色拉油、猪肉、鱼和大红包,为全县各乡镇的养老院捐款捐物。他还出巨资为大庙镇修路,结对帮扶多名贫困学生,自己带头并组织在宁凤阳老乡,为在南京、苏州及周围地区因天灾人祸急需救助的凤阳老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对于何伟的大方出手,不知就里的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不免有些担心,对何伟说:“小伟呀,你年年花这么多钱,修路啊、捐助啊,你自己可有这么多钱?到时候你自己日子可能过了?”何伟安慰母亲道:“做慈善是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您儿子能够做慈善,说明企业做得好,慈善做得越大,说明我的企业发展得越快。如果哪天您看不见儿子不做慈善了,那才是您老人家最应该担心的。”

从普通党员到党委书记 新时代新担当

2016年,何伟当选为凤阳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拥有100多名党员的“中共凤阳县驻南京流动人口党委”正式成立,经党员代表大会选举,并经上级党组织考查后批准任命,何伟担任了流动党委第一副书记之职。在此之前,何伟还被成立不久的南京市凤阳商会公推为商会常务副会长。会员们之所以信任何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这些会员事业的成功,大多与何伟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当父亲听说儿子当上了流动党委副书记后,不由得为儿子担心起来,“愁得几夜没合眼”。抗美援朝负伤复员后,几乎干了一辈子村支部书记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入党我很高兴,但是,担任党委副书记我不放心,怕你能力不够,把党员带坏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既然大家信任你,你一定要处处小心谨慎,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出半点差错!”

何伟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上,时刻用《党章》对党员的要求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打开何伟的学习笔记,一本《党章》被何伟从头到尾,工工整整、一字不拉地抄写了下来。何伟说:“抄写一遍印象更深刻,闲下来的时候就看上一遍。只有把党章对党员的要求每一条都牢记在心里,才能在行动中不走样。”

2018年初秋,南京电视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节目,专门为凤阳县驻南京流动人口党委做了两期别开生面的节目,重点介绍了党委书记何伟的先进事迹。

在节目中,何伟谦虚地说:我是2012年成为预备党员,2013年正式入党的新党员。党委成立时,我之所以能够荣幸地担任党委第一副书记,并不是因为我何伟多有才干,只是由于在我所居住的那个区域,从老家来的流动人口比较多,居住得也比较集中,而我到南京比较早,人头又比较熟,能把来南京的老乡们串连起来,所以大家信得过我。后来,在流动党委换届的时候,我们第一任书记田成军因超过60岁,退休了。通过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并经过老家组织部门“背靠背”考察,我荣幸地担任了书记职务。当书记,我当时心里很高兴,因为我很想为党、为国家、为社会多做点事情。但是,之后我内心也很忐忑,因为我怕能力有限,担当不起这个任务,为流动党委丢面子。

自知学历低、文化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多年来何伟始终坚持自学。在自学的同时,何伟还考上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先后读了农业管理和金融两个专业。何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孜孜不倦地学习专业知识,广泛涉猎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如饥似渴地努力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无论工作多忙、事情再多,何伟都不错过任何一次面授机会,认真做好每一道课后作业。

以初心寻找初心 源于使命责任

在粗略了解了何伟上述事迹之后,笔者带着几分疑惑和不解,打算作进一步求证,到何伟的家乡凤阳县大庙镇周圩村何伟家所在的下河村民组寻根究底。

仲夏的一天,笔者从凤阳县城出发,乘班车前往目的地。班车行进至大庙镇时却停止不前了。一问方知,这天适逢大庙镇的“庙会”,赶会的人很多,大街小巷奔流不息,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车主为了返回县城多拉几趟客人小赚一把,大庙至周圩的这段行程被临时取消了。为了抓紧时间,争取当天赶回县城,笔者只好包车继续前往。上车后,开车师傅问笔者要去哪里。当笔者提到“下河村民小组”几个字时,师傅立刻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谈起何伟有趣的往事,如数家珍般地历数何伟为家乡所做的种种善举,并以家乡出了这样一位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到了周圩行政村所在地周圩庄,本以为离下河村民小组不远了,但下车后方知,周圩离下河还有好几公里路程,而且这段路并无车可乘。由于天气炎热,加之又有几分疲倦,笔者一时有点犯了难。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路边一位开小店的中年女士不经意地瞄了笔者一眼,当确定笔者似乎有事需要帮忙之后,便主动上前与笔者搭讪。得知原由后,这位女士利用当地人头熟的优势,不容分说地拦下接孩子放学回家的一辆三轮车。对于她的主动和热心,笔者十分感动!感谢的话还没说出口,只听她连声说:快上车,快上车!然后,再三叮嘱开车人:“他们是去下河,看样子是到何伟家去的。你把车开到大桥岔路口停下,让他们下车,告诉他们到下河怎么走。”吩咐完开车人之后,她又转过来对笔者说道:“下车后,沿着左手水泥路一直往前走,就到……”话还没完全交待清楚,车子已经开出好大一段路了。迎着三轮车突突突的马达声,热心的女士又拖长了声音,大声在后面喊着:“遇——到——拐——弯——处——,再——问——人——”

下了三轮车,笔者顺着一条蜿蜒在田野中的,十分显眼、宽窄得当的水泥路继续行进。不一会,路边出现一块捐资修路的“功德碑”,“何伟”两个字赫然镌刻在“捐款人员名单”的最前面。原来这条路是何伟召集当地其他几位企业家并以何伟为主捐资修建的。在水泥路上继续行进了约两公里,笔者目光被眼前两口开挖不久、绿树环绕下的水塘吸引住了。水塘边停泊着一只微型小游艇似的小划船,水塘的中央两条硕大的草鱼围着圈,不停地摇尾嬉戏。端详了一会之后,环顾四周,眼前的景色让笔者惊呆了:天空万里无云,在明媚的阳光普照下,花草树木与农田相间,织成了巨大无比的绿色“地毯”。地毯向广阔的四周恣意地蔓延、铺展……当目光移向正南方向时,一抹远山挡住了视线。山脚下,一座村舍在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竹林的绿色影映下若隐若现,恍惚之间宛若仙境!目睹此难得一见的胜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在脑海里油然浮现,心中不由感叹:啊,大自然竟如此美丽神奇,足以让人销魂烁魄!

当目光从远处收回时,这才发现,鱼塘对岸住着几户人家。这几户住宅建造得朴素、简洁、明快,三五座小院整齐而排列有序,看样子是经过主人统一规划且精心打造的。近前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正是何伟与何伟几位哥哥的家园(何伟父母跟随何伟生活)。眼下,何伟及兄弟们已经在南京常住,这片小小的区域显得异常静谧。凑巧得是,何伟的父母昨天刚从南京回来,给了笔者一份惊喜——通过两位老人,可以了到解关于何伟更多的情况。

双双进入耄耋之年的二老,看上去身板硬朗,精神瞿铄,而且十分健谈。特别是伯母,动作麻利、古道热肠,又是递茶水、又是拿瓜子。由于气温有点高,老人家搬来板凳,拿来扇子,就在池塘边的大树下,笔者与两位老人一边乘凉,一边像是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拉起了家常,聊起了何伟。

伯父说:“我们老了,住在乡下,小伟不放心,把我们接到了南京,好随时随地照顾我们。但是,我们在农村住惯了,大城市的生活过不来,总想着回家来看看老熟人。”这次,伯父因为在朝鲜战场受伤的老毛病复发,在南京古楼医院做了肺部手术。出院后,在二老再三催促下,何伟忙里偷闲,以办理医疗方面的手续为由头,把二老送回老家过一段时间,满足二老与乡亲们叙旧的心愿。何伟曾向笔者反复说过,与孝顺父母相比,生意上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伯母说:“小伟这孩子心很细,很会体贴人。他对穷人这么好,就是因为他小时候穷过,过过苦日子,能够体会到穷人过日子的艰难。”

通过二老的述说,笔者了解到,眼前的山叫老棉山,又叫老青山。老棉山与远近闻名的凤阳抗日根据地凤阳山以及定远县那边的大金山、小金山连成边一片。何伟的祖父在抗战时期加入了地下党,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伯父说:当年,何伟的爷爷常年在这片山区打游击,做“交通员”,一直到解放。那时,他爷爷晚上不敢在家睡觉,都是住在山洞里,而且一夜转换好几个地方,生怕被敌人“摸了稍”。

从二老的口中,笔者还得知,何伟有一位伯父当年在部队是正师级干部,解放后转业,被分配在安徽省公安厅任副厅长。伯母接着伯父的话说:“小伟的伯父为人耿直,一心为公。直到他去世,我们何家人也从来没有沾过公家一分钱便宜。”听到这里,笔者似乎更加明白了:何伟所做的一切,并非出于一时兴起或某种商业目的,而是党的长期培养和革命家庭红色教育以及农民企业家善良本性的逻辑的必然!难怪何伟反复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党员的初心,更多地报效国家和社会才是自己的所愿”。笔者感觉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以说是何伟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

凤阳驻南京流动人口党委及其支部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党组织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地帮助。同时,在以何伟为班长的党委一班人率领下,本届流动党委继承了前任党委的优良传统,与当地党组织和政府紧密配合,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受到当地党组织和政府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经过调研,凤阳卫计委党委委员李宏伟说:在上级党组织关心下,凤阳驻南京流动人口党委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做了很多工作。帮助当地修缮道路、清洁家园,帮助当地留守儿童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同时,何书记还回到凤阳,帮助凤阳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救助了很多失学儿童,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同时,作为南京的新市民,在当地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中共凤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永明指出:近年来,凤阳在南京市设立流动人口党委,主要目的是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党员“双向带动”作用。并以流动人口党委为平台,带动凤阳人到南京去就业。在南京就业的一些党员又把赚到的钱和找到的资金项目带回凤阳,助推家乡的经济发展。我们对何伟的工作是很满意的。我们到南京去看了两次,何伟在南京那边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和服务等方面,他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凤阳籍在南京工作的正师级转业干部,何伟的好友刘凤喜说:何书记这个人性情比较豪爽,为人处事比较大方。他在流动党员和流动党委里面是主心骨,在党委及党员里面扮演着掌舵人和领路者的角色。归纳起来看,他的优点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不光自己致富,还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大家都知道,凤阳有很多人来到南京打工创业,大部分就是冲着何伟来的。有的人只知道有何伟这么一个人,却并不认识何伟。但是,当他们来到南京后,何伟照样一视同仁地帮着他们一起致富。特别是在赛虹桥这个地区,有很多凤阳来的人都属于这种情况。第二,他富了之后,不忘回报家乡,投资家乡办企业、办公司,带动一批人就业。第三,他常年帮助孤寡老人,做慈善事业。何伟还是凤阳商会常务副会长,商会每年都在他的带领下对家乡做一些慈善和捐资助学等事情。对于何伟的为人处事,酷爱诗词的刘凤喜以一首词(破阵子)作了艺术化的高度概括:

商战纵马当先,

经济头脑一流。

书记代表铁肩担,

国事家事在心头。

领时代风流。

遥想阿伟当年,

往事不堪回首。

荒唐满纸都是泪,

酸甜苦辣有尽头。

皆时代造就。

何伟家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者为表达对何伟的感佩之情,特为本文赋诗一首:

英雄莫问来时路,

实干重于万两金。

初心不忘存高远,

大志留得照汗青。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共凤阳县驻南京流动人口党委书记何伟:不忘初心 志存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