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做不做笔记?

今天上班没事的时候,我拿出了放在书包里的书,看了起来。

旁边的那个同事半跟我说:“你这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怎么能不做笔记呢?”“看书为什么要做笔记呢?你以为做了笔记你就会记住还是你做了笔记以后会复习啊咋地?”balabala大概过了10分钟的争论,通过不断的举例说明,得出了“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个结论。

当初高中化学课的时候,化学老师经常跟我们强调结构化思维。如果想要完整的掌握化学这些琐碎而又内在联系的这些知识点,那就看着课本目录,把章节的重点回忆一遍,如果都能回忆的八九不离十,再把课本完全合上,脱离目录的引导,努力把整个书的知识脉络以及穿插的一些知识点去回忆起来。如果仍能掌握八九不离十,那这本书你就算是学会了。回头想想,老师说的是对的。如果能从书本中脱离出来,以上帝的视角去审视整个书本的所有知识点,那么应付一个小小的考试是很轻松的。

大学的时候,学会了用思维导图,于是每每看书的时候,就会带一个大本子去画思维导图,首先把目录写下来,然后每个章节中总结的一些知识点再去添加到导图上。这样读一本书很慢,但是读完看着做的工工整整的一幅思维导图,成就感还是非常强的,以为自己已经把这本书已经内化吃透,可以抛弃这本书了。其实不是这样,尤其是现在回忆起以前看的那些书,有印象的很少,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当时天真的以为,把书“拆散”,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就可以内化为急用。当时只注重书中内容之间的一个关系,而忽略了我自身与作者之间的一个交流。

“如果读一本书觉得读不懂,就放弃吧,别勉强自己,是因为你自己的能力还达不到”

现在读书,我会通看一遍,而且看的时候会经常“走私”,尤其作者从事物中提取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果合适的话,我会把这个模型套在我自己遇到或者经历过得问题上:当时我这个问题是怎么处理的?作者是怎么分析问题的?是怎么得到解决方法的?这个方法对我有没有参考价值和意义?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如何去做?甚至由这一个概念去思维发散的毫无边际,远远超出书中表达的观点和自身的经历,最后轻轻一笑,继续往下看。看不懂的概念毫不留念,一直翻到最后一页,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刚才的一些能有多少内容对以前的经历有着总结的作用以及对以后有着指导作用。回忆不清晰的,回头一定翻书弄清。回忆不到的,直接放弃,因为你和作者的环境不一样,他写的书的内容肯定不会全部适用于你。

书是人类的结晶,更是作者基于自己丰富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精华。如果我们只有作者五成的经验,对作者五成的背景环境感同身受,那我们就只能吸收作者五成的精华。随着我们的经历增多,会可以吸收和内化越来越多的精华。所以,好书不厌百回读,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读书,更重要的是和作者之间的直接交流,而不是通过笔记和作者之间的简洁交流。

个人微信平台:jaya_zhao  欢迎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书做不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