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走向自由的学习——《逆袭大学》连载

返回到【全文目录】

目录

4.6 走向自由的学习

走出“填鸭式”

学习可以是件快乐的事


4.6 走向自由的学习

大学是个自由的天堂。在大学,时间是可以自由安排的,学习方式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选择的,信息获取的渠道也有更多的选择,甚至于,学习目标也是因人而异。及至走出大学的那一天,所有的事情将需要自己安排,享受自由的能力,变得无比重要。

自由,并不是随意的同义词。在应试教育中,充满了被束缚和被安排。在大学学习中,主动一些,找到和享受学习的乐趣,这是获得自由的方式。

走出“填鸭式”

为了吃到肉质细嫩的鸭肉,在养鸭场,小鸭子一个半月后开始填肥,每日两次把做成长条形的饲料填入鸭食道内,鸭子便很快长肥。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推广。据说,北京鸭多用这种方法饲养。

在学校,这种方法也得到推广,不过对象不是小鸭子,而是小孩子。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老师讲个没完,讲完以后学生死记硬背,通过题海战术,练出做题的条件反射。这就是填鸭式教育。不知道育肥后临上屠场的小鸭子还会不会自己进食,反正进了大学的大孩子,不敢说自己会学习。

经过填鸭式教育,老师将书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只告诉“是什么”,说不清“为什么”,见不着“怎么做”。学生全盘接受,不必怀疑,不敢怀疑,满脑子,就是那么一点死的知识。

被“填鸭”过来的学生,被训练成了只知道上课才能学习,下了课没有作业就不用学习。被“填鸭”过来的学生,很享受有些老师的“精讲细练”,仿佛只有老师讲过的,才是要学的。被“填鸭”过来的学生,容不得老师讲点课本外的东西,讲的东西在课本上找不到是件可以让人愤怒的事。被“填鸭”过来的学生,被训练成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考试的机器。大学里浓郁的学习氛围只在考试之前的两三周骤然形成,复印笔记的生意十分火爆,有能在课堂上喊得出的“划重点”,也有在考场上不能说出来的“求助攻”。

填鸭式教育是一种畸形的教育。阻碍甚至扼杀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高考压力一过,被填入的东西就在那个疯狂的夏天全吐了出去。做题练出来的条件反射,等高考的信号一解除,“高中还会考试,大学连考试也不会了”就是现实。满怀豪情的大一新生,发现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学习。学习在他们心中,就是——被填入。不填,进不去,填进去了,消化不了。

痛陈走过的填鸭式教育,充满了无奈和期待,而我们的着眼点,是要找出如何摆脱这种方式的控制。在大学,就要将有效的自学开展起来,“主动地进食”。这是一种务实的选择。其实现在的老师们,也是这么被填过来的,有些走出来了,有些还迷信这一套。我们还没有机会一下子扫清填鸭式教育的市场,要自己掌握学习节奏,解除在被填鸭中形成的学习习惯,这是走向学会学习的道路。认识到填鸭式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其目标就是要走出,我们要在这种教育模式的束缚中,反戈一击,华丽转身,赢得学习上的主动。

是的,走出填鸭式,要的就是在学习中掌握主动,关键就是对当前被动的学习习惯作出改变,有效的自学就是开路的先锋。作出改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唯有放下过去,面向未来,这才是该有的姿态。得遇给学生充分学习自由的老师,我们在学习中练就更强有力的学习能力,让这种自由飞翔;遇到了仍在填鸭的老师,利用好课堂,再找出超越课堂的办法,让自己的学习与课堂交互起来。一旦找到感觉,走出被填鸭的控制,学会了对课堂的利用,找到了课外的学习自由,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天空。

上大学意味着自由了。走出填鸭式,意味着掌握了大学中的自由。自由实则就是能够追随自己的内心,获得自我意义上的不断满足。有些大学生疏于学习,沉浸于逃课、游戏当中,老师管不着或有些老师压根都不去管了。这些同学经常告诉自己,日子不能这样过,却回不到正轨,或找不到正轨,或根本不知道还有正轨。这是一种极端的不自由,已经完全地做了“无管束”的俘虏。这种生活中反映出的是一种被动的态度,实则也是一种掌握学习的能力。在环境和各种外在因素都具备自由的条件下,最终极意义的自由却死在自己的手上,这种不自由令人唏嘘,却也只能在一边表示同情。

与之相对,在不少同学上课、自习、实践,忙得不亦乐乎。给了大把的时间,反倒搞成这样。实际上,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自我的自由,他们有机会不断接触新的事物,那种内心的充实无与伦比。即使仅看结果,想要的成绩顺便而来,需要的能力自然而到。对比有些“享自由”的同学,常被重修缚住了手脚,临近毕业,别的同学都在实习中继续充实了,自己却被几科挂着需要重修的课程绑得结结实实,求职左右受限。毕业需要的成绩都苦追不着,更遑论能力了。这是被自由囚禁的可怜人。自由的不自由,不自由的反自由,自由就是这么诡异。

大学生要享自由,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貌似不自由,自发地培养起享受自由的品质。应试教育中源于压力的不自由造成了学生不会自由,这就需要在大学自由的环境中,用表面上不自由的方式,学会享受全面的自由。

学习可以是件快乐的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有困难要克服,要知难而上。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留下了秉灯夜读,头悬梁、锥刺股的美谈,称学海无涯需要用苦作舟。这些精神非常可贵,不少人在学习过程中,本该坚持一下,却退了下来,留下的遗憾也不少,可见发扬这种精神还是必要的。

不过,我更提倡快乐的大学生活。在快乐的大学生活中,快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终身学习的年代,这种快乐的感觉是需要追求的,也是要在大学中找到的。我们要追求的幸福生活中,学习不能带着这种苦涩。传统的苦学,苦几年也就过来了,而现代的社会,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去苦要不得。其实,学习中的快乐也容易得到,但必须要用学习的实践获得。做完一个难题后之后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看好书过程中的忘我投入,看完一本好书后有畅快淋漓的感觉;我上大学时,自习累了,到楼道里中放松时用疲惫的双眼看着对面走过来同样眯眯眼的学友,这些都是学习中的快乐。

和程序作伴的日子也可以是快乐的。当年的女中豪杰霍普和同事们费尽周折,发现程序故障只是缘于一只可怜的飞蛾,于是程序中的问题有了新名字——bug,再生出一个debug来,我想他们是快乐的。常在网上看到关于编程的段子,这些好玩的东东,是让人快乐的。回到可以严肃些的话题上,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建立了求解的模型,设计出实现方案,这是资深程序员的快乐;面对提示出来的上百个错误,逐一排除,看到了“0 error(s), 0 warning(s)”,作为初学编程的小字辈,也是快乐的。快乐是在一种心态和热情下得来的,为了得到快乐,需要平和地迎接这种心态和热情的到来。

有人问我:“如何保持对编程的热情?”这个热情需要有,但个人认为热情恰到好处就行了,不必特别狂热。我们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编程的热情不是刻意保持来的,如果一定要所谓的保持热情,只需要保证在编程上的持续投入。对于大学生,可以用一个星期作为时间单位进行安排,保证每一个星期编码的数量。除了完成与课程同步的实践,可以自行拓展练习,给自己额外安排一些合适的任务做,可以是一系列的题目,也可以是力所能及的项目。保持平常心,不要急躁,不要给自己扣帽子,不要怀疑对编程的兴趣,持续地将编程学习进行下去,这是保持热情的方式。也许在合适的时间,参加一个编程的比赛,无论成绩如何,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是利用外部刺激强化热情的方式。

作为刚刚起步的编程者,难得的是能淡定下来。遇到一个难对付的问题,先是仔细检查,接着心生焦虑,再就想着一定是机器出了问题,在恨不得砸烂这台破机子之后,下定决心一定要见个高低。我有个学生告诉我,他用了整整5个小时,对付的就是一个不足10行的程序。我能想到他急红了眼的那个样子。

这种精神或许真的需要表扬。作为职业人,要有这种执著的精神,以及可以顶得住压力的品质。不过我也常告诫同学,这种事情,不必和不能做得太多。遇到强敌,暂避风头,改做他事,也是一种智慧。只要不是永远放下,就不能叫退缩。现在的障碍可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突破,现在突破不了,经过冷静思考,转而学习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知识,或者见识了其他问题,最终也能突破。当该有的积累有了,难题迎刃而解。

编程的学习是这样,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这样。其实我们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是这样。中国传统文化中崇拜水的力量,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洪水,足以冲垮一切障碍。但要知道,当水的力量尚弱时遇到障碍首先选择绕行。而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当力量还显薄弱之时,不要和这些障碍拼个你死我活。而是要用独立面对的姿态,不断调整,让一切为着有利于成长的方向进展,这是改变的希望所在。

为着学习中自由的到来,要找到快乐的学习,要关注在学习中的感受。如果学习的过程让人感觉到了痛苦,各种厌学就会发生,积累到一定时候,真正的逃避就会发生。学习要进行下去的一个前提,就是不要让学习陷入苦闷。在各种太过于苛刻的自我要求中,就会生出“我太懒”、“我太笨”、“我管不住自己”、“我的自学能力差”之类的“原因”,承认自己不行,直至放弃坚持。如果调整出另外的境界,结局自然大不一样。

 

返回到【全文目录】【下一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逆袭大学,逆袭大学——传给IT学子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