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到【全文目录】
目录
2.2 初识专业与行业
计算是一门学科
计算机类专业的变迁
传奇的行业
在计算机产生之初及随后的一二十年时间里,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计算,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使用计算机仅是编程问题,不需作任何深刻的科学思考。有人提出,计算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门学科,没有必要设立学位、专业。直到现在,仍有人认为“计算机就是个工具”,其中不乏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这种说法多少让人有些不爽,其中道理有,只看了表面的因素也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渗透到了许多学科领域,争论在那个时候就很激烈:计算机科学是否能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科学还是工程?它属于理科还是工科?
美国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和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IEEE-CS)是计算机专业领域中最大的两个国际性组织,在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具有广泛的影响。计算机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学科的争论,自然也成了两大机构所关注的问题。
1985年春,ACM和IEEE-CS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开始对“计算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存在性证明。经过近四年的攻关,《计算作为一门学科》报告出炉,第一次给出了计算学科一个透彻的定义。这个报告从支撑一个学科所需要的抽象、理论和设计等方面,阐述了计算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事实证明,并将当时的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机信息学以及其他类似名称的专业及其研究范畴统称为计算学科。计算学科不但从总体上对算法和信息处理过程进行研究,也包括了采用有效而可靠的软硬件设计技术满足给定规格要求这样的实际内容。1990年,攻关组在该报告的基础上又提交了计算学科教学计划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以下简称CC1991)报告,从此,计算学科中各专业的教育路线找到了达成共识的途径,成了现在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一个共同基础。
计算学科的确立,将学科中用智慧串起来的结晶有序排列起来,专业、行业中的遗传物质逐渐清晰起来,学科有了立足的根基,为大学中开展计算机专业教育提供了明确、统一的思路。在信息化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计算机类专业成了布点最广、人数最多的巨型专业。这其中,有自豪,也有忧愁。
我国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从起步上并不算太晚。从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办“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起,当时大多称为“计算装置”的计算机专业,强调从基本元器件开始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装置专业大多设置在自动控制系,形成了与应用系统结合的计算机教育路线。与此同时,一些重点大学在数学系新建了计算数学专业,从事算法设计人才的培养,这是我国早期培养的软件人才具有坚实数学基础的一个重要原因。
十年内乱结束之后,计算机重新得到普遍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育开始普及。在大学里,有几十所高校中陆续开出了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教育、计算机器件及设备等专业。
1994年之后,互联网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兴起,“计算”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上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开始上升。在高等教育中,一方面,若干相关课程被引入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当中;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办起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新专业。我国计算机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大量的学校建起了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学校和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一大批青年人补充进教师队伍。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也得到了大的扩展。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第三次调整,其目标是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将计算机相关的多个专业全部归入电气信息类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软件专业则归入了经教育部批准可以设置的目录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招生单位、招生人数两项指标上成为了所有本科专业的第一,显示出了其蓬勃的发展势头,却也凸显出了许多问题。2006年9月,由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出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其中建议是维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含义,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鼓励各个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规范中采纳了ACM和IEEE-CS发布的CC2005报告中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四个分支学科的分类,并以专业方向的形式给出了规范建议。至此,全国高校中的计算机专业在培养路线上从总体上取得了一致。在电气信息类专业中,还包括了几个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有些是新增的),包括:仿真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等。
2012年,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第四次调整。重新调整后的专业目录中,新增加“计算机类”专业,包含了原先分类在电气信息类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六个专业。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与计算机、软件、网络相关的专业分布格局。在本书中,我多次提到了计算机类专业,其内涵是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讲的,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等专业。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部分组成。我们从开发和制造的角度,看到的是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发展的轨迹,由此形成了计算机体系结构不断丰富的过程。
在计算机系统发展的早期,软件是为每个具体应用而专门编写的,软件限于规模较小的程序,用不着所谓开发团队,更谈不上什么系统化的方法,也无需进行任何的管理。到了使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搭建计算机的时代,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增强,多道程序技术、多用户系统、实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开创了计算机应用的新领域,硬件和软件的配合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软件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逐渐增强,开始独立地作为商品存在。依靠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软件开发的成本、期限、可靠性等不能得到保证,软件工程作为一门新型的工程学科在“软件危机”中就此诞生了。
随后的主角是微处理器和计算机网络。低成本的微处理器,带来了空前惨烈的个人计算机竞争市场,倒是将计算机拉下神坛,走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产品变得随处可见,计算机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商品。分布式系统极大地增加了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局域网、广域网、数字通信以及对即时数据访问的需求增加,对软件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硬件和软件在相互依赖,互相推动中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技术新潮。
互联网风靡二十年,为人们进行广泛交流和资源的充分共享提供了条件,互联、免费、搜索,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IT产业的触角伸入到了各行各业之中,软件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苹果的手机、谷歌的眼镜,带来的是新的用户体验和需求,引发了新的时尚,最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地从实验室走出来进入了实际应用。社交网络、虚拟现实、多媒体系统,人们正在采用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方法相互联系和交流,未来将是怎样,不得而知。技术在飞速发展,在这个以创新为第一法则的行业中,领航的IT巨头不断推出新的商业模式,物联网、云计算、移动计算,一个个全新、巨大的发展空间被打开。摩尔定律揭示的更新速度推动着电子器件构成的计算机日益接近极限性能,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新型计算的样机已经或将要公布,新的舞台上各家的表现将更加精彩。
这就是我们将要投入的IT行业。一个全球人口都会被牵涉到其中的市场,一个可以和所有行业找到结合点的“万金油”,一个需要以高度的智慧才能支撑起其基础的学科,一个骨子里就渗透着创新和精深技术要求的专业,一个凭现代化的管理和发展模式才能立足的产业。投身其中,会发现无限的精彩,其中透出的挑战,分明也就是机遇。
在这个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行业当中,产生了无数的传奇。这样的传奇还会继续。本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有幸进入了这个行业,就是这传奇中的一部分。融入这个始终求新求变的行业,面对的将是崭新的天地,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我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见过了很多有志于在IT行业有一番大作为的年轻学子,投入到大学生活的熔炉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攒足了在这个行业中立足的本钱,迎来的是自己广阔的世界。我也见过了同样多的还未起步就患得患失,不去亲自体验,而是道听途说这个有用那个有用,将自己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的大学生,他们主动的放弃,带来的是处处被动。有些大学生稍有困难,就条件反射地找出个兴趣一类的借口逃避,整个大学在消极中度过。在消极中,看不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市场中的生存,波动在所难免,IT行业也不例外。有些大学生能够“以我为主”,在校练就过硬的“内功”,以自己获得真才实学的不变去应对未来可能的万般变化;而有些大学生,当市场好时,乐观就业岗位多多而不必努力,遭遇就业寒冬时,又言努力了又能怎样,总之是将自己长久发展的一世之本,交给了还未到来的毕业季的一时行情,横竖是自己不必努力。有些大学生,看到了要面临世界的精彩,被其宏伟所震慑,深受鼓舞之余,却不思学习中的改变,驻足旁观,停滞不前。
返回到【全文目录】【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