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则如无书

秦腔传统剧《三滴血》是著名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的代表作。这出戏在西北五省区秦腔界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家瑜户晓,人皆尽知。

剧中着力塑造了晋信书这个读死书,盲目迷信书上的记载,不用脑子辨别真伪,不知变通,生搬硬套,主观武断的官僚形象,最终丢了官,险些丢了性命。

这个书呆子县太爷先是在陕西做官,用滴血认亲的办法,把人家亲亲的父子活活拆散。后来又被调离陕西,到山西五台县任县令。刚刚走马上任,又用那套滴血的老办法把人家一对小夫妻生生地拆散了。

《三滴血》这出戏,给人物命名就有深意的,县老爷叫晋信书,它在传达作者一个信息:尽信书则如无书。李遇春和李晚春这姐弟俩并无血缘关系,李遇春是李三娘抱养来的。晋信书听了这姐弟俩的名字,就认定是亲骨肉,"怎么都姓李,名字又很象,是亲骨肉无疑了。"为了降服李家,同时为了显摆自己的知识渊博,晋信书通过滴血认亲,制造了又一起冤案。

《三滴血》这出戏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读书做学问,还是为官为宦都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

读书本来就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但世上的书浩如烟海,良莠不齐。书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真理。尤其有的古籍,离现在时间久远,加之翻印,编辑等过程中难免有错误疏漏,以讹传讹,在所难免。如果不加鉴别地胡仑吞枣,不仅不能益智,而且还会深受其害。如一些宣扬封建迷信思想,渲染暴力和传播淫秽色情内容,这些是非常有害的。尤其是青少年,无辨别能,又难以抵制诱惑,容易滑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的人读书不求甚解敷衍塞责,遇有生僻字也懒得查工具书,望文生意,按形声字只读半边字音。这是一种错误的懒惰学习方法,是不足取的。我们的汉字确有许多的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声,但并非所有的汉字都是形声字。如"破"如果按形声字读成(pi),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读书和做学问也难有多大成就。

作为人民的公仆,政府的官员,更应该活学活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勤劳致富。

前些年,有的干部看到外地一些地方种植水果,富了一方百姓,脑袋一热,在当地大力推广引进,建立了"苹果基地","核桃之乡"。但当地的自然条件根本不适宜种植,三年以后勉强挂了果,但品质太差,个小不说,硬得咬不动,口味更是不值一提。随后砍了,退林还耕。不可否认,领导干部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农民尽快地脱贫致富,但犯了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错误,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现在的网络诈骗也是层出不穷,有些爱占小便宜的人屡屡上当受骗。这也是犯了盲目轻信的错误,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了。如果用脑子好好想一想,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就不会犯类似的低级错误了。

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工作生活都需要动动脑子,辨别真伪,不可盲目轻信,不被诱人的表像所迷惑。古人云:尽信书,则如无书。对待读书是这样,对待生活中的所有信息也应该是这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尽信书则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