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我看来, 一个工程师的养成,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新人期
硬技能: 理论转化实践
软素质: 养成基本的职业观
成熟期
硬技能: 积累业务知识, 积累技术知识
软素质: 固化职业观
发展期
硬技能: 明确细化的职业发展方向, 深入研究[可能技术, 可能管理, 可能两者兼具]
软素质: 逐步总结并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事业期
硬技能: 释放自己, 创造价值
软素质: 输出方法论, 影响其他人
我自己目前徘徊在发展期, 能看到的问题有限. 另一方面, 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很大程度上, 职业发展的前面两个阶段, 已经决定了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
所以, 这篇文章, 我主要针对新人期/成熟期的一些问题, 进行阐述分析.
现象: 成长越来越慢
在我接触过的工程师中,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并且, 这个现象多发于工作3年以上的同学身上.
这张图, 是我理解的职业发展模型.
首先, 职业发展过程, 是阶梯式的, 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 而不是线性提升.
其次, 职业发展前期, 上台阶所需时间更短, 即: 成长速度更快.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现象?
我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随着职业等级的提升, 所需的基本素质越来越抽象
没有及时从"积累具体知识"调整到"提升抽象思维"
随着职业等级的提升, 所需的驱动力, 越来越转向内在
没有及时从"被动成长"调整到"主动成长"
首先, 没有及时从"积累具体指示"调整到"提升抽象思维"
回到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看看各阶段职级都在做什么样的事情:
新人期: 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
成熟期: 完成一个项目的整体把控.
发展期: 引领一个专业方向的发展.
事业期: 引领一个或多个专业方向的团队, 将技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很容易看出, 随着职业的发展, 我们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抽象.
结合上面的职业发展模型图, 一个人的成长, 分为两个方向:
一方面是横向的同级别的知识/经验积累
另一方面, 是更高层级的抽象思考
我认为, 这就是造成这个现象的第一个关键点.
很多人都只关注了同级别的知识积累, 而一个人能Hold的同级别知识总量是有限的.
所以, 工作两三年后, 相关的东西就积累的差不多了, 你很难找到一些自己"不会"的东西.
那么, 问题就来了:
感觉成长越来越慢了
不知道该学什么了
是不是该考虑做做管理了
......
建议: 提前用下一个职业等级的思路(或者说超越当下的视角), 去思考问题.
其次, 没有及时从"被动成长"调整到"主动成长"
还是从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来看, 每个阶段是什么在驱动你做事情?
新人期: 按照领导的安排, 1, 2, 3个步骤, 完成一件事情.
成熟期: 按照领导的安排, 把一件大的事情, 拆解到具体的事情, 独立完成, 或者和其他人合作完成.
发展期: 在完成领导安排的既定事务的同时, 还要从专业角度主动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事业期: 需要自主的从公司或产品战略出发, 全方位找到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看出, 随着职业发展, 驱动力越来越收敛到自身.
前两个阶段, 更多的是公司的事情驱动着你的前进, 通过公司的驱动力, 被动的获取成长.
后两个阶段, 更多则需要自己主动的驱动事情往前走, 通过这种方式, 主动的获取成长.
所以, 从这个角度讲, 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一定要很好的去培养自己的主动性, 一方面主动获取成长, 另一方面, 还要在公司中, 主动的承担更多的问题, 这样才能够获取到更多思考的机会.
如何避免走向平庸?
上面所提的现象, 如果不注意去克服, 就很容易走向平庸.
在上面的分析中, 有一些建议, 这里, 要分享的是3点具体的总结.
学习方法
我对学习方法有一个抽象的总结, 是在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之后, 在一次和团队成员的OneOnOne中总结出来的.
我认为, 知识的传递, 和网络通信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知识的分享者角度来看, 比如, 一本结构良好的书, 应该有几个明确的, 抽象的基本观点. 其他所有的内容, 都是围绕着这些基本观点, 一层一层的将问题具象化, 帮助读者逐层的理解最终那几个抽象的观点.
(Ps. 并不适用所有书籍, 比如小说类书籍, 可能抽象程度更高, 更加隐晦)
从读者角度来看, 一定是先理解了那些具体的实例, 然后才能逐步的Get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抽象观点. 通过这个过程, 吸取原作者分享的知识.
所以, 在技术领域的学习方面, 我觉得有两点特别关键:
从实践出发, 因为有效的信息传递大部分都是通过这层完成. 所以, 大量的实践才能让你Get到原作者直接传递的更多信息.
以抽象的思想为目标, 所有实践的目的, 都是为了尽可能多的Get到原作者表达的抽象思想, 只有理解了抽象的思想, 才能用它指导自己解决大量同类问题, 甚至对原作者提出的概念进行延伸, 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工作方法
从工作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 我认为分3个阶段:
接收需求
执行需求
完成需求
我见过相当一部分工程师, 其实只有"执行"这一个阶段.
拿到一个需求, 草草看几眼MRD, 然后就开始编码, 这是对自己不负责, 对公司不负责, 对其他同事不负责.
对一个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之间的权衡, 我有这样一个观点: 思考1-3年的变数, 设计6-12月的架构, 只实现当下需要的.
所以, 我认为, 作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接到一份需求的时候, 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认真的阅读需求, 从产品角度思考这个需求背后的逻辑. 只有真正理解一个需求之后, 才能够考虑到未来1-3年可能存在的变数, 才可能设计出符合6-12月业务发展所需的架构.
再来看经常被忽视的"完成需求"阶段. 通常, 工程师在整个项目的研发过程中, 只是其中一环, 要使得整个流程能够顺畅的运转起来, 每一环就必须都及时的通知到下一个环节.
上面这是站在公司角度考虑的.
另一方面, 站在个人角度而言. 对自己做过的事情, 复盘总结, 往往是最佳的成长机会. 因为, 当你完成一件事情之后, 你就对事情的全盘有了了解. 这个时候, 回过头去看这件事情, 就是现成的"站在更高视角看问题"的机会.
技能是什么?
技能 = 技术 + 能力.
技术, 是由你的知识体系, 外加你的经验构成的. 它能够通过量的积累直接获得提升. 不过, 它只能用来解决已知的问题.
能力, 是由你的抽象思维能力, 你已有的方法论构成的. 它不能直接通过量的积累获得. 一方面, 它会由天生的智商情商等决定一部分; 另一方面, 要在量化积累的基础上, 经过深度的思考, 找寻问题的本质, 引发质变才能获得. 能力可以被用来解决未知问题.
技术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分享这一点, 是因为在我看来, 如果能够认清两者的区别, 对两方面的应用和提升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新人期常见问题分析
下面列举三个在我平时和团队成员OneOnOne过程中, 经常碰到的软素质方面的问题, 以及我认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供参考.
如何处理并行任务?
有没有碰到过你的Leader在你上一件事情没有完成的时候, 给你就分配了下一件事情的情况? 同时, 又来了几个来自其他同事的需求.
在新人期的工程师, 主动性方面通常并不会差, 他们希望快点把所有问题解决, 但又无法同时都解决掉.
所以, "好烦啊", 焦虑感就产生了.
一般而言, 很多新人都会使用下面两种方式之一进行处理:
FIFO: 谁先找我, 就先把谁的问题处理完, 然后再去看后面的事情.
LIFO: 谁现在来找我, 我就处理谁的问题.
哪种方式好呢? 都不好!
首选方案, 是建议大家查阅时间管理相关的资料, 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下面是我建议的一种解决方案(GTD工作法):
全身心投入当下正在处理的事情
如果有新的需求过来, 2分钟内, 判断出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重要且十万火急的事情, 立即处理
否则, 扔进自己的TODO List, 设定一个时间提醒自己再进行关注.
完成手头的事情后, 从你的TODO List整理, 找出下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有多项重要紧急的事情, 无法独自完成, 将问题暴露给Leader.
每天早晨看看自己的TODO List, 对当天一定要处理的事情有明确的认知.
每周review回顾自己做过的事情.
看看上面方法的核心是什么? 让所有的事情, 掌握在你的TODO List中, 对它们形成一种明确的管理. 当一切都了然于胸的时候, 你自然知道该怎么为这些事情分配自己的时间片.
无法找到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上一个问题的建议方案中提到, 我们需要找到最重要的事情.
那如何找到最重要的事情呢?
从我以往的经验来看, 在新人期和成熟期碰到的事情中, 只需要问一个问题, 就能够判断大部分事情是否重要.
"如果这件事现在不做, 会有什么后果?"
比如:
会导致这个版本不能如期发布
会导致在线服务故障
...
不过, 通常我们得到的答案都是"没什么影响".
新人很容易陷入无法判断优先级的困境, 这是人类天性的弱点. 我们会对未知产生恐惧, 进而产生焦虑, 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状态.
解除这种状态的思路, 就是让未知变成已知.
如何准确评估排期?
经理安排下来一个项目, 询问排期, 这个时候, 新人很容易慌乱, 不知道该如何评估.
这个问题的产生, 和上面两个问题, 是一样的. 因为对新人而言, 并不了解一个项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
那就束手无策了吗?
试想,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需要多少时间?", 面对这个问题, 你怎么解答?
思路是不是这样?
看这本书有多少页
经验告诉自己, 读一页需要3分钟.
然后计算出需要的总时间.
软件开发的排期预估, 是同样的思想.
大事化小.
大事是不明确的, 无法直接给出工作量预估, 那么, 把它拆解到你能预估的小的事情, 就可以了.
同时, 在你评估过工作量的事情, 最终完成之后, 去复盘, 看自己的评估是否准确, 如果有偏差, 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长此以往, 一些大事, 你也就可以直接评估出工作量了.
总结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 可以看出一些共性, 三个问题, 都是通过把抽象的, 不明确的事务, 拆分成具体的, 明确的事务, 使我们心里更加有谱.
如果你有这三个问题之外的其他问题, 不妨也试试这种思路.
成熟期常见问题分析
成熟期, 是工程师成长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迈过去这个坎儿, 更多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所以, 这里提到的成熟期的三个常见问题, 都和"心"有关.
如何保持高速成长?
首先, 请再思考下"现象: 成长越来越慢"中, 提到的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
没有及时从"积累具体知识"调整到"提升抽象思维";
没有及时从"被动成长"调整到"主动成长"
仔细研究这两个原因, 都可以看做是在没有挑战性的状态, 形成了舒适区造成的.
对大部分工程师而言, 参加工作, 是第一次正式的和社会接触, 基本正式脱离了"学习压力"所带来的约束. 而新人期又可以"轻松的"(主要指心里压力方面)通过公司获取被动性的成长.
温水煮青蛙. 大部分人都会被煮熟的.
请思考一个问题, "是不是你所学的20%就足以解决工作中80%的问题".
请再思考一个问题, "是不是工作中剩下20%的问题, Google和咨询别人可以全部解决".
进入成熟期后, 很快, 工作就很少, 甚至不能给你的成长产生驱动力了.
剩下的, 就得靠自己. 告诉自己两件事, "主动提升", "主动思考下一职级的问题".
我想通过这篇文章传递的核心价值, 就是这一点, 希望能帮助一些工程师(尤其工作3年内的), 意识到舒适区, 并跳出舒适区.
如何使自己更自信?
这个问题, 源自一周前和一位团队成员的沟通.
我仔细的思考了自信的来源, 然后我认为, 自信是成就感驱动的.
那成就感来自哪里呢? 我认为可以从内部/外部两个角度去看:
内部: 来自自己的认可
自己的技术或能力得到提升, 让自己觉得自己牛逼
将技术或能力, 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让自己相信自己真牛逼
外部: 来自别人的认可
将自己的实践, 讲出来让别人认可, 让别人觉得自己牛逼
将自己的实践, 抽象总结出来, 帮助别人变得牛逼
每个人因为性格的不同, 成就感获取的主要渠道可能不尽相同, 但结合自己的情况, 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就感获取渠道, 通过成就感建立自信, 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过, 自信和自大一线之隔, 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