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民意这回事儿

刚刚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段话,超有意思:

@南周评论员李铁:一时间,我的微博好像成了同性恋酒吧了,各路同性恋组织都粉墨登场,好不热闹。骂人当然是不出乎意料的,顺带也骂了南方周末,尽管这是我个人的微博,言论只代表我自己。不过,我可以透露一下,南方周末评论部的四个人,没一个是赞同同性婚姻的。当然,这也只是他们的个人立场。

@吕明合:刚电话了下评论部的多位同事,似乎你并无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如何能知道他们无人赞同同性婚姻?个人如何表达咱管不着,但虚构民意瞎代表却是无法容忍的底线。请不要绑架评论部、也不要绑架南周。望自重!

很早以前看《天使禁猎区》里面只有一句话我印象最深:

“让自己爱的人幸福、让自己幸福,你选择哪一个?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每个人都要幸福”

每个人,不是大多数人。

最近看到民粹主义这个词,关键字大概涉及精英和普通民众,看起来似乎人为的把社会分为两派一样,似乎是在用教育水平、或者收入、或者数量在强行做区分。可是我一直觉得百分比这个东西非常悬乎,什么百分之多少的机率什么类型的人会爱上什么类型的人,什么百分之多少的情况下这种人格会成功。那余下的比例呢?不考虑了吗?

就连“少数服从务多数”这条我也不认可,最简单的反驳是“真理往往掌握少数人的手里”。既然少数人识得真理,为什么还要少数服从多数。

或者这么说,如果少数被多数强制区分出去了,那多数中必然还有少数,那么继续强制区分?

若不是20%对80%,而是49%对51%怎么办?

人的类型这么多,如果能简单以数字来决定。不过周围的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甚至孩子们都非常习惯用这种方式简化问题、直达目标的解决问题。然而这种解释看似毫无疑点,却经不起一个最简单的“为什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侄女(9岁):“我们小孩子最喜欢有可爱简单图案的衣服了”

我:“你们小孩子?全部都?”

侄女:“是的,全部!”

我:“男孩子们也?”

侄女:“……男孩子们不,女孩子们都”

我:“你问过世界上所有的女孩子?”

侄女:“我问过我们班上的全部女孩子”

我:”你们班上有多少女孩子?”

侄女:“20多个”

我:“你把这20多个女孩子全部一个一个问过去了?”

侄女:“没有,不过我问过大多数”

我:“那就不是 '都' 了吧。大多数是多少个?”

侄女:“差不多10个”

我:“那连大多数都不到了吧”

侄女:“……反正我就是那个意思嘛,我喜欢那种可爱简单的图案嘛”

我:“那就说是你自己的喜好,最多说是你问过的一些同学的喜好,但不是 '都' ,记住,永远不要随便把别人概括进自己的意见里。”

可以说我很矫情,跟个小孩子计较什么?然而问题是这样的对话只有在可以正常接纳自己有可能犯错的孩子才会出现,事实是在网上、在家里、工作中,我与别人进行类似的矫情但精确的对话时,别人的反应经常是:反正我就是这个结论了,你算计这么细干嘛?

其实,无法算计下去、无法解释那有可能是少数派的回答、所以直接无视他们的存在的做法、是真正的伪民意,这只是为自己的无知和懒惰、无逻辑性推论找一个台阶而已。因为自己无法为自己的结论提供足够的逻辑、足够的证据、却又中气不足、所以要拉上一众人为自己吆喝呐喊,表明“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是大多数,所以我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想”。

这样的事情,实在到处可见。

对于被争论的议题而言,没有得到足够的理据、却单纯只能以虚伪的多数票得到支持,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2011-08-31)

你可能感兴趣的:(虚构民意这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