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额本息公式背后的含义

今天计算提前还贷的时候,留意到等额本息的计算。那个每月还款金额乍一看真的不知道是啥,解释不上来。

先上公式:

等额本息公式背后的含义_第1张图片

[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


要得到这个公式,我们需要先从等额本息的意思说起。等额本息的还法是,我每个月的利息先还掉,剩下部分是本金。

比如利用这个公式,先算一个。假设,借本金十万借十年,年利率6.55%,周期是月。那么我第一个月的利息是545.8333,剩下部分本金数额(先让我用下公式...)

用以上公式得到每月共交出1138.03,所以本金在第一个月还了 (1138.03-545.83)=592.2元

第二月的本金就成了(1000000-592.2),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算第二个月要交的利息,然后1138.03减去那个利息,就是这第二个月还本金。

这么下去的还款方法就是等额本息法。


所以要推出上面这个公式,我们走正向思路的话,就开始设值吧(为了了解清楚这货,不惜google了等比数列,好伤心,公式看着蛮陌生的,都不太会变形了)

设本金为P,利息为R,次数为n,每月还款额为K。

第一个月还利息 PR, 本金还了K-PR,剩余本金P-(K-PR)=P-K+PR=P(1+R)-K

第二个月还利息[P-(K-PR)]*R, 本金还去K-([P-(K-PR)]*R),剩余本金P-[K-([P-(K-PR)]*R)]-K+PR=P-K+PR-KR+PR^2-K+PR=P(1+R)^2-K(2+R)

第三个月还利息PR(1+R)^2-KR(2+R),本金还去K-PR(1+R)^2-KR(2+R),剩余本金P(1+R)^2-K(2+R)-(K-PR(1+R)^2-KR(2+R))=P(1+3R+3R^2+R^3)-K(R^2+3R+3)

注意红色部分,前一个三次方的公式还好(

(a+b)³=a³+3a²b+3ab²+b³
) ,后一个完全是先设了结论再反推回去得到的。说白了就是蒙,好吧,没想到这年纪了,还喜欢动这脑筋,虽然花了我好几个小时...

=P(1+R)^3-K(1+1+R+(1+R)^2)...做到这里再反推回第二个K(2+R)=K(1+(1+R))

后面那个等比求和公式就显现了,

公式后半部分=-K(1-(1+R)^n)/-R

所以到了最后一轮等额还款的思路在于,它是我现在还没还的本金加上最后这点本金的利息, K=Pn-1+Pn-1 * R

K=[P(1+R)^(n-1)-K((1+R)^(n-1)-1/R))]*(1+R)

K(1+[(1+R)^n - 1-R]/R))=P(1+R)^n

K=RP(1+R)^n/[(1+R)^n-1]

到此推导结束。回头看看另一个贷款算法,有点想哭,这么点东西弄了三个多小时吧,数学敏感度和应用能力真是不高。

早上看了下,等额本金还款法的公式要通俗易懂多了。


遗留问题:到底数学天才们怎么就搞出了这两种说得过去还款方式,然后发现他们之间的总额是差不多的。需要后续慢慢挖掘...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融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