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直到这一天,我才明白,人生没有多少日子真正值得纪念)
题记:当你褪去一身光芒,才真正开始泅渡时光。
1月8日零点,周董生日当天,《等你下课》发行;1月12日,《无问西东》上映,这部沉潜了6年的清华百年校庆电影终于公诸于世;2月26日,“韩小野”电台迎来了它的四岁生日,深夜电台主播写下那篇《再见,少年“马晓橙”》。
很多年前看日本电影《阴阳师》,晴明提到:世界上最短的咒就是“名”。所以那些被人们赋予特殊称谓的日子,当真是有魔力的吧。于是早在几天前,我都在想,我的18岁生日那天,一定要写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来总结一下我的前十七年,最好要思路清晰,主旨精辟,顺便还能警醒后来人。
而事实是,在万家灯火的元宵佳节,我才开始动笔,脑海里,是一片空白。
而这种尴尬的乌龙事件,贯穿着我并不光鲜的前十七年。
记得我小的时候,错了,是听长辈说我小的时候,刚生下来就生了一场大病,辗转各大医院无药可医,因此一度放弃治疗,将要被遗弃之时,我的意识又渐渐苏醒过来。于是就有了我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逆袭。
现在想想,这个侥幸的故事为我人生的欲抑先扬埋下了痛苦的开端。因为我一度不知天高地厚的认为我自带主角光环。
觉得自己能像韩剧女主角一样在被车撞的那一秒有外星人出手相救;觉得落叶都是为我飘散;觉得抽奖时一定要用我这双“必有后福”的手。
可是后来我也不得不站在斑马线上左顾右盼,唯恐某一个超速车辆要了我的小命;后来背了很多遍终于记住了落叶飘散只是因为脱落酸;至于抽奖,我在屡战屡败之后肯定了我的唯一价值是拉低别人的中奖概率。
少年壮志当拿云,这句诗真是恰到好处的言明了少年的不靠谱,但是话说回来,谁不是一边觉得自己是天才,一边成长为了路人?
08年的时候,林妙可一首《歌唱祖国》使之一夜成名,我还愤愤的想:“为什么不是我?”之前看蒋方舟的文章,我嘲讽到:“这有什么好的?”关晓彤频繁活跃在荧屏的那几年我安慰自己说:“没事,她比你大,她已经成年了,再等等吧。”
后来你知道的,96年的傅园慧和她的“洪荒之力”一起火遍了大江南北,97年的关晓彤和鹿晗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99年的林妙可在冬奥会都要开幕的时候依然没有摆脱偶像包袱,年龄和我相差无几的TFboys春晚都上了两次了……而我再也找不到安慰自己的托词,因为我,也要18岁了。
这时我想起《普通生活》里的一句话:“我才发现,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我逐渐的明白着这个道理,当看到同龄人都已经远远的超越了我自己,才惊觉“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没有半点夸大;当在北京地铁上被挤的没有半点容身之地;当一次又一次努力依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开始对我的生活有一点点的不满,有时我甚至想生活停驻,因为这种普通生活冗长而重复,就像一张白纸在你面前铺展开来,当你想到明天依旧是空白的,你恨不得今天就是尽头。
于是17岁时,我也开始看山非山,看水非水了,只是因为不想再随波逐流,所以我宁可停滞不前。
那一年我看完了韩寒所有的小说与五年散文集,我暗自艳羡着他的少年心气,用他的文字消解着不满现实的叛逆。
我一直想,一直迷茫,似互掉入了生活的缝隙,但是却心有不甘,我想,借助他的力量,将自己从无望的普通生活中剥离。
我开始有些叛逆,也开始与母亲冲撞,挣扎无果的时候,我开始绝望的承认,而方法就是说别人怎么怎么好,也好让自己普通的死心塌地。
我对她说:“某个同学智商好高好高!解那个题就几分钟……”“今天见到谁谁谁好漂亮啊!”然后脸上露出绝望而自卑的神色,一如普通父母说着“别人家孩子”的语气。
那些日子,我时常梦见小时候,那个时候的我在众人面前背诗,能收获一片掌声,那个时候就连学会了打滚也会成为母亲跟别人炫耀的资本。每当做这样梦的时候,母亲眼中的欣喜都清晰可见,在梦里,生活是特别而有所期待的,我又开始骄傲的,像一个少年。
而现实中的我,却无数次站在北京的街头,热闹的城市包裹着荒芜,无法隐匿庞大的孤独。
后来韩寒发表了那篇《我所认为的教育》,文风温婉,少了年少的犀利,有人说,这样的温和才更和大众口味。我也是这时才惊觉,原来少年韩寒早已不复存在,他什么时候学会了娓娓道来?
原来每个人终究会过普通生活呀,没有谁永远是个少年。
那么我也会,接受平凡的生活吧。
过年回家,当母亲问到:“怎么?现在脾气好多啦?”我对她说:“韩寒都改邪归正了,我哪敢呢?”
她所不知道的是,真正的原因,是那天我说谁谁谁怎么好,我怎么怎么普通的时候,她义正言辞的看着我说:“怎么会普通呢?在妈妈眼里,你最好了。”
那一瞬间,我开始不想再做个不谙世事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