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Ian Schneider on Unsplash
2017年4月份,华为传出清退34+员工的消息。
2017年12月份,中兴一位42岁的工程师跳楼身亡。
2018年11月,在腾讯公司20周年会议上,刘炽平说:在未来一年内,有10%不再胜任的管理干部要退,尤其是中层这个领域。
2019年3月,京东裁减10%的高管,接下来据说要到中层。
……
似乎上了点年纪的人,正遭遇非常严重的危机,很多人难以自持的忧虑起来:难道软件和互联网,真的容不下我们这些大龄青年?难道35岁,真的就是我们的绝命杀?
有点遗憾的告诉大家,35岁这个年龄,是大约75%互联网人的绝命杀。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对于像程序员这样的IT从业者来讲,35岁会面临3个大坎:
精力坎
时间坎
性价比坎
所谓精力坎,说的是,人到了奔四这个阶段,精力自然而然开始下降,不如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二十来岁的小伙子,熬一夜第二天照样可以再战,而三十五六的伪中年,一个通宵休息三五天过不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哦,前阵子一个朋友还在微信上给我发消息,说扛不住加班,让我帮忙留意工作。
所谓时间坎,指的是,在这个阶段,会有老婆、孩子、老人、工作等等多方需要照顾,时间被迫分散在多个方面,可用于工作的时间减少。比如我,2016年女儿上小学后,每天下午3点30分下学,家长就要去接,你说怎么办?就算我不去接,放到托管班,那我也要准时下班,尽早把孩子从托管班接走。这样子一看,加班是不可能的了。除此之外,我还要时不时请个假,去开家长会,去参加孩子的活动。这么一来,我的工作时间,和年轻人比,就显得少多了。
所谓性价比坎,指的是,多数35岁左右的IT老人,薪水比年轻人高很多,可所做事情的质量和结果,却并不比年轻人强多少,两相比较,性价比就显得比较低。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用德雷福斯模型来解释一下:
德雷福斯模型将人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分为5个级别: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通者,专家。每个级别的人在使用同一技能的群体中的占比,依次为10%,55~60%,15%,10%,2~5%。
以程序员为例,大多数人的软件开发技能,都停留在高级新手这个阶段,日复一日的进行复制-粘贴式编程,不能很好的使用设计模式,更不能准确的理解和应用架构模式。
从小白到成为高级新手,通常只需要2~3年时间。稍加计算,就会发现,如果一个程序员到了35岁,对工作所需技能的掌握,还停留在高级新手这个阶段,那他相较于使用同样技能2~3年的人,性价比就会很低。
假如一个人在35岁左右遇到了前面所说的3个大坎,那35岁自然就是他的绝命杀:精力跟不上,时间不够用,性价比不如年轻人,看着直线飙升的开支,忧虑收入增长停滞,担心挪挪窝就很难找到同样收入的工作了,整天担心被裁。
Photo by Uriel Soberanes on Unsplash
这个局面,要怎么破呢?
我们可以从美国职业规划大师舒伯(D.E.Super)提出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中找到线索。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把生涯的过程视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这个可分为连续不断的5个阶段: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职业课题需要完成,当前阶段的职业课题没有完成的话,就会影响后续的职业发展和人生生活。
我们讨论的35岁,是建立阶段(25~44岁)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在建立阶段,主要的职业课题包括:
逐渐稳定于一项工作
确立自己将来的保障
发现适当的晋升路线
舒伯总结的职业课题,为适用于大多数人,说的比较抽象。我们特化到程序员身上,用一句话来讲,在建立阶段,应该慢慢稳定在一个细分技术领域和业务领域,持续耕耘,技能上达到德雷福斯模型所说的精通阶段,业务上能够深刻理解需求,可善用技能完美支撑业务实现,立足此两点形成优势,并不断提升、巩固优势,沿着特定台阶尽快晋升到更高级别。
简单讲,三十要确立优势,三十五巩固优势,扩大战果,谋求晋升到更高层级。
确立优势这一点,无须多讲,因为每一种职业技能,都有其升级打怪的体系,参考类似《程序员思维修炼》、《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架构整洁之道》、《刻意练习》之类的书,就知道怎么做了。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是确立优势之后的“巩固优势、扩大战果、谋求晋升”,具体怎么做呢?我们从高度、维度和见识三个方面来聊聊。
2015年,我35岁,创业失败,出来找工作,去东方网力西安分公司面谈研发总监的职位。被当时的总监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做向上管理的?我一下子有点懵圈,向上管理,这词儿好陌生呀,只能望文生义,就自己所做过的事情,从目标、期望等方面胡乱说了两句。
那次面试,有好几个问题,高出我的实践水平。这让我意识到,做技术,做管理,只有此时此地、只盯着自己当下的工作范围、只站在目前的层级思考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经过复盘,我认识到,假如我们要想进一步晋升,无论技术路线还是管理路线,我们都要做好几件事:
要知道更高一个层级是怎么回事儿,那个层级的人怎么想事情、怎么做事情、最少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思维是什么
在日常工作中给自己构造一个分身,从更高一个层级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所做的事情,在脑海中演练高层级角色的做法,储备知识,转换思维,提升认知,提前做好准备
给大家分享一个古老的笑话。
下雨了,大家都在跑,一男子却慢悠悠,大家奇怪问他为什么还不跑,男子说:“前面不也在下雨吗?”
这个下雨不跑的男子之所以不跑,是他觉得,这里下雨前面也下雨,跑也免不了淋雨。这个结论,是因为他只看见了空间这一个维度,没有看到时间维度。如果把时间维度加上来,就很容易明白:跑可以缩短淋雨的时间,降低淋雨量。
这个男子看起来可笑,但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在犯一样的错误:单一维度看问题。比如有的技术人就觉得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正道,沟通不重要,人际关系都是拍马屁,看不起因为沟通和人际能力优秀的而晋升的管理者。还有的技术人会看不起业务,觉得业务杂乱,耽误时间,妨碍自己精进技术。但实际上,职场上的竞争力是多维度的,技术一个维度,顶多做到100分,加上一个维度,技术80业务80,结果就比技术好得多,再加上一个维度,技术80业务80人际90,结果就会更好,再加上一个维度,技术80业务80人际90市场80……如果你再多一个理财的维度,把自己的工作收入慢慢转换成被动收入,个人生活就会更加从容,工作就会更加淡定,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当然,构建多维度竞争力的前提是,有一个维度很强。如果每个维度都很差劲,那多个维度相乘,会更差劲。
今年3月份,秋叶大叔来西安做分享,我作为嘉宾参与了活动。期间秋叶大叔现场提了一个问题:“作为培训师,月入二十万难吗?”我回答说很难。对我来讲,也确实很难,因为我培训收入最多的一个月,距离十万也还差几千块。他又问旁边做思维导图培训的赵小师老师,赵老师说,她现在基本上每月培训收入都在20万以上。我立马觉得自己好low——她比我小好几岁哇!
这个小小的插曲,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见识非常重要,它往往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没见过更厉害的人,就不知道自己实际上还是小菜;没经过艰难困苦的事情,就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能把职场的事儿看得云淡风轻;没做过投资,就理解不了为什么大佬们投100个公司倒闭90个还要继续投;没跑过全马,就想象不来为什么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一个又一个城市飞来飞去只为挥汗如雨跑那几十公里。
去和不同的人交往,去经历有意义的体验,每年挑战几件你认为不可能的事……复盘那些给我们带来新奇信息和体验的东西,不断提升自己的见识,就有可能打破我们自身的信息茧房,让我们长成更好的样子。
站在更高的层级去审视自己,用更高层级做事的方式、方法、策略要求自己,有助于我们早日突破当下的境界。构筑一个优势维度,再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构建多维度竞争力,可以让我们成为更丰富更有弹性的个体。交往不同背景的人,尝试从未做过又富有挑战的事情,创造迥异惯常环境的体验,不断提升见识,能够帮助我们打破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禁锢,让我们走得更远。
这就是突破35岁难题的三种策略。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