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田中行

南山田中行_第1张图片
c6c4755fec058497324605751864c4cd741308db4a20-C266fF_fw658.jpg

南山田中行 李贺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此诗题为《南山田中行》,也就是说这是李贺在南山田里散步时候写下的诗。一般写秋景的诗要么是秋高清爽风景怡人,要么是秋风萧瑟凄惨悲凉。李贺这首诗和以上都不同,直写得是阴风阵阵、鬼气森森,让人不寒而栗。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漻漻:liáoliáo,水清深的状态。啧啧:拟声词,虫鸟鸣叫的声音。秋风吹过,原野明亮素净;池塘里的水清澈幽深,耳边传来啧啧的虫声。前三句中规中矩,还感觉不到幽冷阴森。不过,当读完全篇的时候,再回头来看这三句,恐怕就不是这感觉了。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云根:古人认为云是在山深处升起来的,称为云根,也有的把石头成为云根,此诗中的云根应当理解为石头。冷红:诗词中常用“红”作为红花的代词,冷红就是凄冷的红花。山石长满了苔藓,云气在此升起;红花含着冰冷的露水,似乎是在娇惨的哭泣。这两句已经有了冰冷凄惨的感觉。

“云根苔藓山上石”这句诗大家注意一下,“苔藓山上石”就是“云根”,二者在意义上是解释和并列的关系,断句应当断成“二—五”的形式。但是在诵读的时候断句却应当断成“二—二—三”的形式,这样读起来才有节奏感。

古诗中这种情况很常见,在意义和韵律上的断句方式不一样。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现象,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明明很顺口,却感觉内容很费解,这时候重新断一下句也许会有帮助。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畦:长方形的田地。叉牙:参差不齐状。陇:田地的垄。九月的荒田里,稻子长得参差不齐;萤火虫低低地飞在歪斜的地垄里。天地荒芜,萤火虫低飞明灭闪烁,荒凉破败的氛围中带着一点阴森。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石脉:石头缝。鬼灯:磷火,人或动物的尸体腐烂时分解出的气体自然后产生的火焰,古人没有这方面的化学知识,认为是鬼火。漆:漆灯,古人放置在墓室中以石漆为燃料的灯。石缝中的泉水滴在沙地上;磷火像漆灯一样闪烁,仿佛松林中的花朵。

最后两句彻底把人带入了阴森的鬼境。放眼望去,漆灯般的磷火散发着鬼气,耳中又传来了若有若无的泉水滴沙的声音,一下一下敲打人的心上,境界越发的恐怖和可怕。

在这种恐怖的气氛渲染之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首三句:“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秋风白”就成了惨白,“塘水漻漻”,清深的池塘变得神秘幽深,“虫啧啧”似乎也变得异常恐怖。

一次深秋夜行,被李贺发挥的鬼气弥漫阴森恐怖,“诗鬼”之名实至名归。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山田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