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
在我奶奶家,随便能找到各种旧东西。
有一次居然还看到1999年的台历。她只是没有习惯去扔掉而已。
她们生活在稀缺时代,物资匮乏,内心难免充满不安,所以喜欢囤积。
但我们全面进入了过剩时代。
产能过剩,信息爆炸。
你听到最多的是:买哪个好呢?吃哪家好呢?跟谁约好呢?
选择成了消耗的最大的那部分。
今年跨年,大家热议一个“国民总时间”的概念。
其实早在去年年初,各种调研用户活跃度的报告里就有人讨论了。
不管是商家也好,消费者也好,最终都在这个问题上竞争和选择。
我们的时间总量是有限的,但消耗我们时间的事物却是无限的。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过的更好?
这是个问题。
处理好这个问题就是过剩时代里最关键的生存法则。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给自己升级了。
就像汽车要做保养,导航要升级一样。
我想要在新年更新迭代自己的行为模式。
弄好了,就跟上时代,弄不好,就落后时代。
具体定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行动的简洁。
做一个快速行动,动作简洁的人。
遇到需要处理的事情,第一时间找出关键点,然后马上行动。
比如你想提高体能,健身什么的。事实上人人都可以制定完美计划,但只有一个缺点:90%的人不会真的实行。
同事跟我说,下个月要好好去运动一下了。
我的回答是:别等下个月了,现在就来两组平板支撑,三组俯卧撑,不按电梯,跑步上楼吧。
我和他一样,是人性的奴隶。
人都是被动的,只做实在逃避不了的事,不喜欢为将来做准备。
这点和狗很像,没有人扔飞碟,它就不知道为何而跑。
行动的简洁,就是马上动手做,然后给自己定个时间。
在手机或者手表里定好倒计时,15分钟内完成一件小事。
不犹豫,不纠结,不要有不必要的情绪。
把任务分解成动作,迅速消化掉。
像个紧密运作的机器,是的,你干掉了,就干掉了。
只有这样才能跑赢。
第二,是尽量保持工具的领先。
之前我们在旧文章:《一个被人喜欢的大叔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里面提到过一个叫工具值的东西。
你的观念,决定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决定你选择什么工具。
观念是很难说谁对谁错的,因为你既然持这种观念,那你就很难认为它有bug。
但工具却是可以量化的,它可以衡量效率。
而我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观念指导的行为最终会有一个落脚点——它落实在工具的使用上。
比方说,同样是获得新信息,有的人靠看新闻联播,有的人选择翻墙。
同样是买房子,有人选择拿出所有现金一次过买,有人选择杠杆按揭买。
同样是看书,有人坚持看纸质书,有人开始看电子书甚至有声书。
工具不同,人就不同。
我选择最优化的工具,不带个人偏见。
那些说:“我只看纸书才能看下去,电子书我看不下去。”跟“翻墙太麻烦了,看看新闻就够了。”本质上,大家不是同一种人。
工具的微小差别X时间之后,差距会越来越大。
它背后是一个深刻的认知壁垒。
所以我想只要一个工具,只要它更高效,更先进,更深入,我们就用它,家政花钱找阿姨,交通用最快的,电脑手机什么的尽量用最好的,不省那个钱,也不给自己娇惯起某种怀旧的偏见。
工具选择上,我送你一句话,叫:
“喝最烈的酒,日最野的狗。”
第三,就是生活的断舍离
我们先看看跑在时代前沿的小扎是怎么做的?
小扎和乔布斯一样,是个坚定的minimalist者。这是它的衣柜,清一色,为了节省时间。
“每天决定吃什么穿什么这类小事不断重复就会消耗能量,在日常小事上消耗能量,就会让我感觉到自己没有在做事。选择产生最高的价值,才是我应该做的事。”
有人在不断囤积,追求物欲的时候,有人已经在做断舍离。
这是个过剩的时代。
你拥有什么,已经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了。
你为了什么而舍弃?才是值得深入去思考的。
买买买真的可以不追求了。今天开始就把家里清理一下吧。
舍弃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只保留最好的那几件。
社交也一样。
信息过剩的时代,链接太容易了,所以产生了大量的无效社交。
社群、圈子、每天都有趴,每天都有局。
这才有了那段所谓的“马云”语录:
“哪有功夫跟那些思想还在原始社会的人磨叽。只要是思想不对的人直接下一个。”
这段伪语录之所以得到传播,本质上是因为大家都过度社交了。
给更多的时间自己,给更简洁的生活自己。
这就是我为了适应2017新的一年而准备的行为模式升级。
为了节省你的时间,我也不写太长了。
在这里作为结束,推荐给大家一本Minimalist的倡议者写的书。
叫《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物品》。
作者佐佐木典士总结了他成为简洁生活的“极限民”之后的12条好处:
1.有了自己的时间;
2.生活变得愉悦轻松;
3.感到了自由与解放感;
4.不再与他人做对比;
5.不再畏惧他人的目光;
6.拥有更强的行动力;
7.注意力更集中,更彻底地做自己;
8.更加节约,也更加环保;
9.变得更健康,有安全感;
10.改变了人际关系;
11.开始深刻地品味到“此时”“此地”
12.能够心怀感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