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每日在朋友圈打卡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那些每日在朋友圈打卡的人,后来怎么样了?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前两天被临时安排了一些工作,下班回到住处已是凌晨一点以后。

犹豫了一小会,还是拿出手机,打开学英语的app,顶着强烈的疲惫和困意,囫囵吞枣地完成当日学习任务,然后打卡(当然,也幸好每日学习进度的结算时间是次日两点,不然便不必纠结了)。

做完这些才终于能去洗漱,然后倒头睡去。

我是从寒假中的某日开始坚持每日在手机app上学英语的,到今天持续了才30多日。每天学习30分钟,谈不上多大的困难,但是贵在坚持。

假期学英语其实也有些阻力:

比如一天都在外面奔波,难以找到一段安静的时间。

比如会被奶奶用做教材来教育上高中的妹妹,“你看你哥都已经工作了还学习,你整天就知道玩”,练英语的我和看电视的妹妹都十分尴尬。

中间有一段时间,为了参加一个官方的活动,每天都将打卡内容发在朋友圈。

于是我就成为了朋友圈打卡大军的一员,与健身的、阅读的、各种名目特训营的同志们一起,小学生一样每天规规矩矩地记录自己的学习感受。

就有人在朋友圈下面留言:怎么开始开始学英语了?是要准备出国吗?

为什么要每日打卡学习英语呢?

其实当时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算是头脑一热就报名了吧。

出国吗,留学是不太可能去了,旅游也没有放在具体的日程上。毕业之后也再无英语考试。所以学习英语本身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直接的必要性。

但是如果要像过去起兵称王前一定要找个正经名号的话,我觉得是为了在出国旅游的时候提供便利,也能够让自己更好地应对这个时代可能存在的一些变数。

到今天为止,已经坚持了一个月,有人问我效果怎么样。

如果单纯从学英语的角度,自身直观感受上感觉比以前好了一些,通过app提供的英文水平测试,得分较以前略有提升,但仍然是初级阶段,毕竟时间短、强度低,没有太大飞跃。

而对我更有帮助的,是它带来了英语能力以外的收益,比如它给生活的带来信念感和仪式感。

信念感

毕业工作以后的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丧失人生坐标”的焦虑。

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向何方。

结束了学校的课程培养,也失去了学习和考核的客观环境,也失去了衡量学习成果的尺度,成长这件事变得不可度量,所以会陷入一自我否定式焦虑:我在无用的消耗自己的人生吗?我所做是事情的意识是什么?它对于我的成长有何帮助?

这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事情来自我提醒:要消解自身的不安,要相信当下的意义——就是我理解的生活的信念感。

当我们不知道生活本身是否有意义的时候,不妨做一些传统观念上有意义的事情以求获得一种平衡。比如学习英语,它会在近期或是远期、以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对你产生帮助。

况且“坚持”的行为本身就会给人一种成就感。而打卡强化了这种感受,每天看着坚持的天数、学习的时长在增加,好像有一个在提醒你,你正处于一个上升的通道中,今天变得比昨天更好了一些。让我们能够宽慰自己的焦虑,平和地度过每日生活。

仪式感

仪式感是我们赋予一个行为和动作额外的精神内涵,比如交换戒指、比如削发剃度。

对于大多数人,生活是琐碎而平凡的,我们如何确认自己度过了一天,如何证明今天与昨天不同,如何确认自己是真实的存在呢?

所以我们需要仪式,如同在黑暗洋流中建立灯塔,当我们回顾时能够看到自己的航迹。

打卡就像是平凡生活的一种仪式,每天下班回家,无论这一日过得轻松或是疲惫,学完英语打好卡才算度过了真实完整的一天。当我翻看此前的学习记录,依稀还能回想起当时情境。

每日打卡是一种简易的记录和提醒的方式,是一种确认自我存在的途径。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无比艰难的。即便很小的事情,要想每一天都连续不断的坚持,困难也会被无限放大。也许每一次的坚持,都要面对干扰和诱惑,付诸极大的勇气和毅力。但是要破坏一个好习惯,却是再容易不过,如高山石崩,一触即发而不知所止。

刚刚过完的寒假中,我回家待了不过3周,一些习惯纷纷夭折:每日读书、每日写日记、每周练字,最近正在艰难地重新拾起——是的,只有学习英语坚持下来了,可见打卡对于习惯的养成和保持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高中时候有个老师告诉我们,不怕慢,只怕站。慢一些,哪怕是晚点也终能到达,但是如果站在原地,你就永远无法前进。

在经历了高中、大学、研究生、工作,不同人生阶段的时间检验之后,我觉得这话有道理。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每日在朋友圈打卡的人,后来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