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印象(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本文是作者2008年6月,在都江堰玉堂镇写的一篇文章,未做任何修改。

原文:

来到灾区一个多月,让人感动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但这些零碎的细节汇集起来,归结为一条,那就是人的伟大,正如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在事迹报告会中说的那句话,“救人的是英雄,被救的同样是英雄”。从媒体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英雄事迹。但我觉得,真正能决定抗震救灾胜利的还是广大而又普通的灾区人民,他们都是被救的英雄,在这场灾难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坚强、那种震不垮的精神,让世界为之感动,甚至是震惊。然而,能最好地说明原因的,莫过于读解成都,尽管她不是地震的核心,但她是灾区文化的核心。如果仔细品位,这个城市固有的内涵已远远超过了灾难中所展现出来的那部分意义,这里及周边的人民并不是在这次灾难中才成熟起来的,而是本身就已经很成熟了。

写这篇文章时,我一共走过三次成都。从外表上看,她虽没有北京的皇城霸气,没有上海、广州的繁华似锦,但无论是东气、蓝光这样的大公司总部,还是奔驰、保时捷销售中心,即便是一个不知名小店面的LOGO,都会让你觉得这个城市充满活力与想象,会让你立刻与艺术两个字联系到一起,让人的思维随之跳动。在成都,人人都有自己的品质生活,他们的思想太高级了,而且绝对有格调、有创意,对他们来说,开宝马、开奔驰的,跟一个骑自行车的唯一差别就是车子的不同,思想基本上一致。成都路上跑的十辆车至少有三辆是奥拓,这种在其他城市都鲜为见到的低端车型却如此受到追捧,说明他们活得一点都不浮躁。而且在通往映秀的“生命线”上,经常可以看到一辆轿车,顶上驮着一大块弹簧床垫飞驰在山路上,既能抵御滚落的小飞石,又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让成都人来做,保准也是精彩纷呈,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懂得把生活过得更有趣,遇到大难也不例外,他们太会生活。

在成都,人与人和谐相处,哪怕是战乱频仍的民国,成都人也是过着祥和的日子,车辐的《锦城旧事》对当时的成都人的生活有真切的描摹:一边是战火连天,一边照样有人喝茶聊天,不少大学教授、学者到了成都,也都是由衷地感叹成都人的处世哲学的伟大。我们单位驻扎在成都的都江堰,不少房屋在地震中垮塌了,路边上用彩条布随便围起来的几平方米,就是一个家,外面看起来像是“破烂大王”,里面却堆着从废墟中抢出来的平板电视,门口往往还停着一辆受伤的轿车。按我们的逻辑,物资生活条件的一落千丈,会让很多人怨天尤人,甚至因此一蹶不振。但是,他们鸟照遛,茶照喝、烟袋照抽,似乎一切物资上的东西都与人的内心世界挂不上钩。看来,并非地震让他们懂得,而是他们生来就知道生命中最珍贵的是什么、最值得拥有的是什么,他们太会生活。

在成都,人活得很休闲,几乎人人爱打麻将,据说每天有16万人在茶馆上班,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场景。有人说坐飞机到成都,还差200米落到机场,就听到哗啦哗啦打麻将的声音,这绝对只是艺术加工,一点都不夸张。崔永元说过,“长征”一线的人都爱打麻将,我想肯定是跟成都人学的,距其73公里外的映秀镇当然也不例外。5月18日,我赶到映秀镇送物资,听里面的部队说17日晚上的余震又造成了4名当地群众遇难,这4人本是5.12的幸存者,但却在5月17日,为了打麻将,又钻进了危房,并为此付出了生命。成都人的麻将已远不只是简单的打牌娱乐,它造就了成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因为,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氛围下,换了其他人可能还在哭天叫地。看来,并非地震让他们勇敢,而是他们生来就敢于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他们太会生活。

这些太会生活的成都人,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闲”和“慢”,如果你去购物,就会发现和成都人交流特别费劲,他们的慢节奏会让你受不了。但正是这样的“闲”和“慢”,却让成都的GDP一直保持中国西部第一,那些整天紧绷着弦的城市并不见得好到哪儿去。也正是这样的“闲”和“慢”,让这个城市充满了张力,在大灾大难中,让一个人冷静容易,让一个城市乃至整个灾区冷静,恐怕只有成都有这样的素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都印象(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