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员”策展人:

独立还是妥协

画廊主或者投资人的出资让策展人进行展览策划,策展人则为之服务,策展人成了服务员。或是故作深沉,假造那“学术派”的意味;也有令人惊愕,徒追些“夺眼球”的潮流。总体来看,中国策展人的定位十分不稳定。

对峙:经济效益与学术价值

眼下的艺术圈子恰是十分火热,看那琳琅满目的展览充斥整个画廊界,画廊展览可谓是画廊主经营好画廊的一大法宝。然而,展览并非经营的工具,如果经济成为了艺术的最终目的,那么艺术的定义在当下着实让人担心。甚至有的画廊大言不惭道:“去年的展览节奏过快,我们应放慢步伐尽量调整到两个月一次展览。”尽管展览的周期对于一个画廊形成了固定的规划,这个规划不在于这次展览有更多展览应有的意义而在于这次展览将会创作多少经济效益亦或是宣传影响。
   展览中的零星那么些学术价值,常常伴随服务于经济效益而被磨灭,倒是策展人轻松地从西方哲学辞典中胡乱的篡改些词来进行展览的学术定位。当然策展人本身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是展览学术价值的良莠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没有完善的学术体系且没有思考过展览的目的的这种展览策划是盲目的,这种现象本身更是对大众的欺骗。

附庸:商业大潮及艺术理念

策展人对于自身成长把握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不管是觉得这部分有可挖掘的经济来源还是画廊主本身为成就画廊的销售业绩的自我策展。这对于艺术家为主体的展览都是一个不甚愉快的信息,艺术家的生存状况在这之中往往成为了主要原因。成名艺术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家,而处于困境中的艺术家可能无路可选的妥协于商业大潮中,这是策展人不愿意看到的。无论是策展人是屈服于艺术家的个性理念,还是妥协在画廊主或投资人的糖衣炮弹下,他都不是独立的。他始终附庸于之中的一方,然而作为一场展览的“导演”,他却并没有“导演”应有的地位与作用,这毋庸质疑是可悲的。

坚持:学术体系与自我价值

当前的中国艺术圈处于一个“大杂烩”的状态,日前了解到中国领升艺术机构与英国苏格兰皇家学院共同策划的《主动的他者――中国当代绘画展》将于2013年海外开幕,对于这次展览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不知是英国方面的策展人詹姆特要求还是中方策展人杨炼有共同认可,提前一年的准备时间让人不免能对策展人有一种钦佩之情。即便是中国各地区的双年展、三年展也有如展览前临时准备的情况,而对于这种展览的如此准备却是有其自定意义的。因为长时间的准备一场展览是对于画廊本身经营运行非常不利的,策展人做出这种规划往往会与画廊主的意愿相悖。
   策展人的生存需要坚持,尽管前期的发展可能需要付出自我的代价。然而建立完善的艺术学术体系并且形成自我的独立艺术价值,往后的策展能力往往能得到艺术家的认可,要取得策展人的独立,必须要与艺术家形成艺术本体上的共识,在画廊与艺术家两方共存的艺术展览界,地处中间的策展人需要选择一方,而策展人的定位决定了其倾向于艺术家本体的必由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服务员”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