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尾声(三)
1. 伟弟的书法绘画文章作品展
解放前夕,父亲离家时,伟弟才襁褓中三个月。年年当班长的他小学毕业时因父亲关系没有考上初中,回乡务农,小小年纪曾跟藩兄外出闽北山区,住草寮,挑土抬石砌墙筑坝学石匠;
喜在他从小就爱读书写字和绘画。家居偏僻乡下无人指点迷津,全凭自己刻苦钻研,临摹字帖绘本。劳作之余,奋笔疾书,孜孜追求,日有所进,月有所长;
从一个不知宣纸为何物的懵懂少年,自学成才,成为一名公社文化站干部、调任县文联秘书长职务,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成为一名乡土写实书画家。
曾任县摄影家协会会长、县政协委员、县旅台乡亲联谊会副会长,曾到马来西亚砂罗越办书画展。
2006年11月被授予中国艺术楷模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现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福建闽江书画院专业书画、福建省摄协会员、 华夏印会会员……
他成年后,除了两次拜访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舞美设计师刘子崇先生,得到他的悉心指导並数次书信指点,得以提高书画的基本技巧外,其余全靠他自己刻苦自学。
(附:伟弟的书法美术作品)
(早年作品)
(名闻遐迩的家乡茶口粉干手工作坊)
伟弟在绘画之余也写了不少的文章,在县报刊发。
不久前发表在《书法报》上的一篇文章。
……
3.
在母亲的三个孩子中,我的天赋异禀最差。从教三十几年,虽然撰写的十几篇大大小小的文章,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刊登,也被评为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可因为是女孩子,带给她的烦恼与不快也最多。
结婚后又忙于生孩上班,虽说大病没有可小病常常有;以前工资不高,后来两个孩子上高中大学,家中又建房,经济不充裕,都想来日方长,待以后经济好转了再常点去看望孝顺仅一河之隔的生病的母亲(后来兄弟也从乡下搬到县城新家来)。
直到有一天午后,侄儿匆匆跑来说奶奶突然间不行了。我立马跑到母亲家,急切地拉着她的手,大声呼喊:“阿姆,阿姆,您怎么了?您到底怎么了?您不要走……”手是温热的,可脸色黑紫,似乎是听到女儿我的呼唤,紧闭的双唇只微微动了一下,睫毛跳了跳,却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不一会儿,脸色渐渐变白。听保姆说中午有喝了一点白酒,在她的搀扶下去爬楼梯,结果爬了几层只听“哎哟”一声就屈身不行了,几个人连忙把她抬到床上,医生说是脑溢血;
这时刻我才知道我将永远失去母亲了,千辛万苦拉扯我们成长的苦命的母亲与我们就要阴阳两隔,从此不再相见,我不禁噗通一声扑倒床前,不停地摇晃着母亲渐渐冰凉的身躯,放声大哭……
平时总想来日方长,来日方长,而此时“子欲养而亲不待”,内疚感像把挫刀一下一下地戳得我心痛……
我那苦命的母亲,如果有来生,不孝女,我,一定要做一个乖乖女,好好伺候您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父亲一走四十五年没有回家。在缺失父爱的我们兄妹弟仨靠着自觉与努力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下一辈的七个子女也不负众望,分别从北大、南京东南、中国美院、厦大、福建师大毕业。个个事业有成。
要是在天有灵,远在天堂的父母亲看到他们的子孙们个个聪明能干,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一定会为我们感到欣慰!
父亲36岁离家,遥望海峡四十五年,81岁驾鹤西去,他当年亲笔题的《梅庐》二字,仍清晰可见。(伟弟不时给模糊的字迹描摹。)
有两百年历史的“梅庐”依然屹立不倒。作为黄氏龙峰的后代,梅庐的子孙,我们的晚辈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而这一切都与我们祖国的日益进步与强大息息相关。
至今我家在台亲人还有几十人,有婶婶、亦母、堂兄弟姐妹、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的子孙……
我真希望我们的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同胞亲人喜庆欢聚一堂,以叙天伦之乐!
附: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梅庐往事》全文终。2017.12.11
(附:几位老人都已寿终正寝。母亲68岁,父亲81岁;舅母99岁,二娘94岁,三叔95岁,后三人均于去年底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