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

海上花(1998)

导演:侯孝贤

编剧:朱天文 / 韩子云 / 张爱玲

主演:梁朝伟 / 羽田美智子 / 刘嘉玲 …

又名:Flowers of Shanghai

地区:台湾

语言:上海话

“来,吃老酒吃老酒”

“如果你是我,你气不气”

“我定会一直气到天亮”

“我帮她还了债,又说爹娘不让她嫁”【key】

“你说没就没”

1、男权社会里,男性对女性的消费,女性对男性感情、面子(社交形象)的回馈。

2、牌局、饭局反复出现,初时是为了梳理复杂的人物背景,从谈话中映射出人物关系。之后则多少形成了对节奏的调节,场景在小厢房里穿来穿去交代了比较多的人物关系发展后,在饭局里得到总结和梳理。

3、王老爷帮沈小红还了债,沈小红却又找借口不肯嫁,显然是对王不够专情(不够爱),王心里是清楚的,但他依然有较多的爱护她。

4、空间与场景,《海上花》里场景之间的尺度差异很小,多是在厢房式的器物精细、人物进退频繁的室内小空间里,由局部空间代表整体空间,让陈设的器物代表建筑和时代的特性。《刺客聂隐娘》里场景的尺度差异大,室内室外互相转换,室外空间的屋顶、廊上、林间、山坡、崖岸,人物穿行、伫立。

5、问题来了,后者的场景调度大,对于一般观众的观感却比较累,为何呢。感到的原因一是色调,后者的色调偏蓝偏冷,传达的情绪比较理智,前者的色调偏红偏暖,传达的情绪比较暧昧。

6、二是镜头,《海》的长镜头多,但动态较多,摄影师积极地移动相机,围绕着人物或快或慢或匀速地转动,这是小空间里表达丰富人物关系所需要的;《刺》的长镜头也多,但更长,且近于静态的镜头较多,运动的镜头多是镜头本身的位置变化不大,对着场景里运动的人物扫,以机位为中心。在这种镜头分配里,我认为前者更容易让观者以客观的视角看待多方位的人物关系,而后者容易有带入感,进入主角聂隐娘的视角。

7、三是场景切换,前者的转场切换方法是渐暗,屏幕逐渐变黑后转到另一个场景,后者的处理则较少,显得干一点。

8、五是表情,《海上花》里,每个人的情感像冰山一样,表达显露的只是一角,显露出到水面上较多的是王老爷(梁朝伟)。《聂隐娘》里就更加克制了,每个人干脆都变成冰山,侯导剥离了他们的表演,留下比较单纯的形象,直接显露到水面上相对较多的是田季安(张震)。后者让我想到日本在这方面比较极端的一种舞台形式,歌舞伎,演者们白面无情,怕是种更难被一般观众接受的艺术形式了。

9、四是台词,《海》的台词比较满,时间、事件和人物关系的变化多由台词直接表达,配以适当对应的人物神情交流和肢体姿势变化,给五官带来较为直接、丰满的观感和信息量。我们知道,眼神交流、情绪交流,其真实性是大于语言的(口头语言易于欺骗、违心),所以语言背后有多少引申的意味和具有差异的解读,就是见人见智了。《刺》的台词少,留白多,但多为精品,这可能是为了追求古文式的语言简练,让观者更沉入唐朝古风的氛围里,当画幅拉宽,抚琴而叙“鸾见其影,悲鸣”时,恍然有如在读《周易》、《诗经》,也很重要的是,这种形式让观者比较多地脱离了对台词、字幕的注意力,而有了更多精力去观察场景、服装、色彩、构图、人物关系,从而有了更多自我思考的空间和可能性,布景成为故事、叙事的一部分,布景有了“台词”的性质。

10、《聂隐娘》的看似干硬,其实正反映了它对电影边际和的可能性的探索,对艺术表现的野心之大,这正是侯导伟大的地方。语言变少,布景的精彩大气,都留给观者观察的时间空间,强化对画面的感知,场景被解读的可能性和多元化变大。

11、若说这两个片子的共通点,陆支羽的评价是“反常规”。大抵是导演对电影创作、艺术形制的创新和探寻。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