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上与淮安有缘的高僧:敦煌菩萨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月氐国僧人竺昙(世号敦煌菩萨)避乱来淮,得里人夏宽施地四百余亩,筑坛建刹,又在当地僧人法炬和居士卫仕度的帮助下,首译《妙法莲华经》。十一年后,法炬的弟子广贤即此修法华译院,成为淮地最大的佛教丛林,并建有两座浮屠,俗称敦煌塔,后皆毁。淮地建塔即始于此。

唐景龙年间,扩建成龙兴寺,素以雄丽著称。明正德六年曾毁于雷击。据《湖海搜奇》载:此前半月许,因湖水泛滥,周围居民避水寺中,汙秽殊甚,僧虽苦之而不能禁。后一夕,居人皆见群僧荷担自寺中出,老少妍丑不一,形状怪异,悉向西行。第二日雷雨大作,火自后殿起,至山门俱成煨烬,惟禅堂巍然独存,因其未遭玷污之故。这就是传了几百年的“五百罗汉荷担避火”之说。

隆庆年间复建,法堂僧舍、雨廊、钟鼓楼、大小亭轩皆焕然一新,庄严宏丽仍非他寺可及。淮安知府陈文烛为之撰《重修淮安龙兴禅寺碑记》。寺后有藏经楼曰丈佛阁,北枕勺湖,俯瞰长桥烟景甚妙。联云:“塔上铃声,城边帆影;春风杨柳,秋月菰蒲。”该寺每年正月举办庙会,自寺门至前殿,遍地老少杂遢,较河下天兴观为尤盛。

清初,山西傅青主常寓寺中,随方丈潜修“大光明正法”,每年一至,留连数月,淮人索诗求字者几踏破铁门限。乾隆三十年,漕督杨锡绂又倡修过。该寺末任主持如岩大师,是位极有民族气节的高僧,拒不为阵亡的日本侵略者诵经超度,被押赴道场时“随行随化”,日寇迁怒于寺,野蛮地将殿宇亭台拆毁殆尽,砖瓦木料悉用于构筑碉堡炮楼。

如今遗址上,淮安中学一大片纯现代的高大建筑耸立湖畔。游人到此,惘然若失。

——摘自《佛教史上与淮安有缘的高僧》

1

高僧竺法护

佛教史上与淮安有缘的高僧:敦煌菩萨_第1张图片
竺法护(图片来源网络)

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世居炖煌郡。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诵经日万言。过目则能。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是以博览六经游心七籍。虽世务毁誉。未尝介抱。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葱外。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外国异言三十六种。

根据《高僧传》及相关文章介绍:竺法护8岁时出家,事外国僧人竺高座为师,每天能诵经万余言,过目一遍就能背诵。在西晋武帝(公元265年一290年在位)时,佛家经书很少传入晋地。法护慨然发愤,立志要弘扬佛教,于是他随着师父来到西域,游历了众多国家,学会了36种语言、文字。然后他带着大量的梵文经书,又回到晋地。自敦煌至长安,沿路传译,译为汉文。共有《贤劫》《正法华》、《光赞》等165部。据说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去世。法护因原居敦煌,化洽各处,时人又称他为敦煌菩萨。

2

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的传说在佛经中是常见的,例如西晋竺法护译有《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佛灭度迦叶尊者与五百阿罗汉最初结集三藏。《舍利弗问经》中说,弗沙秘多罗王毁灭佛法后,有五百罗汉重兴圣教。诸如此类说法甚多。

3

重修淮安龙兴禅寺碑记

淮安知府陈文烛(1525-1609),字玉叔,号五岳山人,明朝进士,湖北沔阳人。1570年任淮安知府。著有《二酉园诗集》十二卷,文集十四卷,续集二十三寸卷,《四库总目》等。

由陈文烛撰写的《重修淮安龙兴禅寺碑记》云:

西晋泰始丙戌间,月氐国沙门竺县于天竺大赍本婆罗门经达玉门,因居敦煌,世称敦煌菩萨。后游洛阳、江左,随处译经,未尝暂停。时优婆塞聂承远助译,凡三百五十余卷。永嘉二年(308),由广陵抵山阳,其时淮人瘐希,募里人夏宽墩地四百余亩,在古城西为其筑坛建刹,名为正法华院。此为龙兴寺之始。东晋大兴二年(319)沙门法炬,与上足广贤增开基址,扩大建制,额曰法华禅院。此时,大聚僧徒。焚香念经,以表敬意!

佛教史上与淮安有缘的高僧:敦煌菩萨_第2张图片
(文通塔,图片来源周为海的博客)

4

如岩大师

关于如岩大师的故事,网络中难以搜到相关图文。

淮安人高岱明所作的《龙兴寺大作场》文章中有较为详细介绍:

抗日战争期间,龙兴寺末任主持如岩大师,是位极有民族气节的高僧。日本长淮部队司令官在龙兴寺前大作场上设道场,意欲超度阵亡官兵,礼聘如岩主持佛会,其实是想以此套近乎,探秘“大光明正法”。大师岂肯为蹂躏我河山杀害我同胞的日本强盗诵经放焰口?!任其威逼利诱拒不接受,最后被日本宪兵强行掳走,即将押出寺门时,如岩出人意外地最后一次演绎了“大光明正法”,就在跨出高高门限的那一刻,竟慷慨捐生“随行随化”。日寇震怒咆哮,天昏地暗。最后迁怒于寺,野蛮地将殿宇亭台拆毁殆尽,砖瓦木料悉用于构筑碉堡炮楼。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教史上与淮安有缘的高僧:敦煌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