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吹口哨

吹吹口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晚自习前,听首音乐缓解一天的疲劳,找到《yesterday     once    more》,页面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演奏方式,听听口哨版的吧!

啊,仿佛有着极强的磁力,一下子就牢牢地吸住了我。眼前的场景,突然之间变得模糊起来,跟着口哨声,思绪却随着淡淡忧伤的曲调声,悠扬着飞落到那曾经的岁月……

小时候,口哨在男同学中很流行。甚至,有不少男孩气的女生也学着吹口哨。春夏时节的晚上,孩子们在家里待不住,满大街跑着玩。有孩子们身影的地方儿,便会有口哨声飞扬。秋天,在长着一人多高的庄稼地里割草,口哨的声音是找伙伴的好办法,一听口哨声就知道是谁。渐渐长大,同学的姐姐省中医学院读大学,暑假里常常听她吹口哨,那种洒脱,那种不羁,深深地迷恋,想着自己能吹或者会吹,该是多幸运的事,便偷偷模仿,一遍又一遍,无奈水平限制在了有响无旋律的地步。

这几年,几乎听不到口哨声了。而今,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口哨声黯淡地退出了人们耳际。不管是在哪里,已经很难听到口哨吹出的歌曲了,偶尔听到有学生吹一句,还被老师立马制止,似乎影响身心发展,沾染不良习气。

其实,吹口哨可以用来抒发情怀,由来已久。在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关吹口哨的记述,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时代很多女子都能吹出流利婉转的口哨曲。可以想见,夕阳西下,落红满天的时候,你能够在桑榆树旁,欣然听到悄然传出悠悠的口哨声,那便是女性吹出发自心底的情怀。她们或“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或“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更在“之子归,不我过”时“其啸而歌”。口哨声,排解着人们心间的幽怨,自纾着离人胸中的郁闷。

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喜欢吹口哨,无论是悠闲还是身处险境,常常会用一曲口哨,来表达超然和镇静;口哨声也在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口中响起,里面飘逸着十足的“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才情;口哨声在晋代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口中响起,不仅飞扬出人性中的狂傲不羁,更将口哨升腾到一种艺术的高度和境界。以至五百多年后的白居易,对那个年代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口哨音乐的重要流派 苏门长啸,也倍加迷恋,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悠然意自得,意外何人知?

吹口哨,不借助任何工具,是一种极为自由的音乐艺术。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崇尚和追求。口哨是发之于心,响之于口,没有任何修饰,响之于空谷幽兰中的口哨声,无疑于天然之音、天籁之声。如今,用口哨吹歌儿的人的确是越来越少了。尽管,如今在电视剧镜头或文艺演出中也能听到口哨曲,但已经不是人们自娱自乐,他们的目的是如何让口哨曲摆脱泥土味而成为少数人的“高雅艺术”。也许,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当今的人们太容易获得自己想要听的的声乐;也许,现实的喧嚣繁闹,使得当今的人们很难舒展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都改变不了吹口哨这一人类自娱自乐的本能。能够淡定自我的人,口哨声还会在他们口中响起。人们不会忘记已经深深印在骨子和血液中的记忆,改变不了由口哨下意识地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吹吹口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