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马云启动“NASA”计划,这真会让阿里一飞冲天?

响铃:马云启动“NASA”计划,这真会让阿里一飞冲天?_第1张图片

近日,在首届技术大会上,阿里巴巴透露其正在启动一项代号“NASA”的计划,话说这是一个面向未来20年组建独立研发部门的项目,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昔日的电商帝国今日大举“科技”大旗,这是要革自己的命,还是要夺别人的魂?阿里到底是背水一战还是未雨绸缪?

响铃试图从产品业态、市场、全球化给出答案。

“NASA”,阿里去电商化的又一站

以2016年双11为标志,这一天阿里实现交易额1207亿元,也是这一天,阿里不得不面临如何继续创造神话的难题。

1、电商地位无人撼动,阿里纯电商时代渐成过去式

毫无疑问,阿里的国内电商老大地位,短时间内无人撼动,这也是阿里安生立命的根儿。无论是B2B业务,还是后来的淘宝、天猫,都让阿里积攒下巨量的商业资本。然而业务的增长始终逃不过经济规律的五指山,业务增长终有一天会触达天花板,增长也难免归于平缓。接下来阿里需要面对的是不仅是各项数据的绝对增长,还有别人盯着的相对增幅。就在阿里巴巴集团公布的2017财年第二季度(2016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我们看到,这是阿里首次未披露GMV(交易额)数据,这也意味着:阿里纯电商的时代很快将会结束。

就如我们看到的,阿里将注意力从曾经颇为重要的GMV指标倾斜到非电商业务上。在阿里这,电子商务成了它最传统的业务。此刻起,比起增长,阿里更加需要摆脱世人眼里的一个电商平台+金融服务公司的固有印象,或者说“去电商化”。

2、阿里的一切需要技术支撑

的确,从2017年开始,阿里巴巴不再提“电子商务”概念。也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了新时代的五个行业新变化和思维方式,用“新零售”去取代“电商”标签。

也的确,就在上述财报中,阿里的云计算、数字娱乐、创新及其他业务较去年同期的增长都超过了电商业务,其中,阿里云计算业务营收已连续六个月实现三位数增长,这些新兴业务的快速崛起,让阿里的去电商化之路看起来顺风顺水。

但我们低下头来就会发现,阿里这些新“动能”无不需要技术来做支撑,比如新零售,按照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概念,是需要全面打通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会员、支付、库存、服务等方面数据,形成“线上+线下+物流”的零售业新兴模式,这可不再是原来的倒买倒卖模式,背后数据技术成了决定性因素。马云都曾在公开信中表示,数据作为新资源,计算作为新技术,将先后引发新零售、新制造和新金融的变革。

或许如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建锋(花名行癫)所说,“过去18年来,阿里巴巴的商业做得太成功,掩盖了技术的光芒。”阿里巴巴是一家技术驱动、技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公司。对此,可能有人会举反对牌,但电商双11、支付金融、云计算、物流……这些的确需要技术不断驱动。

哈佛商学院教授唐纳阿尔所说:“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昔日成功的模式可能成为今日的障碍。”阿里这个时候大提“NASA”,或许就是出于这样的担忧。

商业成了阿里的存量市场,科学技术才可能是阿里的增量市场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最新数据显示,阿里巴巴集团2016年的移动广告收入达110亿美元,这比同期的百度(55亿美元)和腾讯(32亿美元)的移动广告收入总和还多,占据中国移动广告市场40.3%的份额。如今阿里巴巴市场超过2500亿,还不包括同样是巨人的蚂蚁金服。但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阿里仍然需要不断“开疆扩土”。

1、要成为102年的企业,阿里需要不断塑造核心能力

在阐释为什么要做“NASA”,马云说到:要一个服务20亿人的经济体,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以前我们的技术跟着业务走,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阿里巴巴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

这不仅让响铃想起企业成长的“S型曲线”。


响铃:马云启动“NASA”计划,这真会让阿里一飞冲天?_第2张图片

每个企业每项业务都有自己的时间窗口,当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时,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这种超越“S型曲线”的核心能力,去完成向前升级和迭代。如图所示:


响铃:马云启动“NASA”计划,这真会让阿里一飞冲天?_第3张图片

这需要平衡的是不止是企业的利润、收入与时间,还有三种业务:现有核心业务的守卫和拓展、具有强劲增长动力的业务的积极投入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业务的提前布局。


响铃:马云启动“NASA”计划,这真会让阿里一飞冲天?_第4张图片

毫无悬念,原有的B2B/B2C/C2C甚至支付宝等业务是阿里三级跳的第一级,这成就了阿里的电商+金融帝国;而新零售会是阿里火箭的第二级,这里有阿里关于大数据、云计算、国际化以及健康快乐产业的蓝图。这也是阿里巴巴未来10年的增长驱动因素。但未来20年呢?阿里的第三级呢?会不会是“NASA”?

2、未来,科技成为阿里的“赌注”

现在说“NASA”会不会成为阿里的第三级还有点早,但“NASA”至少是阿里剑指科技赛道的发令枪。

事实上,阿里盯着科技不是一两天了。

早在几年前,阿里巴巴就和中科院成立了一个实验室共同研制量子计算机。

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的探索中,阿里也连下多棋。比如:

阿里云自主研发、服务全球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飞天”,已经入选世界互联网代表性领先科技成果!

马云亲自代言了“人脸支付”功能,并与强化学习,一起入围MIT全球十大黑技术,此外阿里还开源了针对星际的强化学习研究平台Gym StarCraft,支持世界各地的星际AI开发者基于它去进行公平、快捷的效果评估。

VR pay让消费者炫酷到眨个眼镜就能买单。

还有人工智能阿里云ET及“城市大脑”以及会自己上电梯、感知电梯拥挤的菜鸟物流机器人小G。

按照阿里自己的披露,阿里现有超过2万名工程师、500多位博士;36位合伙人中,有9位拥有工程师背景。他们在超大规模计算操作系统、移动操作系统、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机器学习平台等核心基础技术领域已持续投入近10年。这其中,我们了解较多的是作为核心基础科技之一的YunOS,目前在智能手机领域,YunOS是国内公认的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现今又在发力汽车领域,以实现无人机、运动相机、智能手表等智能硬件以及各种服务都可以接入到互联网汽车当中。

但整体看,无论是YunOS还是“NASA”,阿里的科技之路刚刚起步,这也会是阿里从一个提供服务型的公司向一个科技公司转型的关键一步。

科技成全球战略要地,阿里下一战是与谷歌、亚马逊正面PK

聊到这,有人依然会迷惑,阿里都成巨无霸了,为啥还要去找死,事实上,这正是源于帝国的恐惧或者说野心,阿里从来就没有说自己只是一家中国公司。

1、阿里一直在加速全球布局

这些年,阿里在海外一直马不停蹄。

有人曾经统计过,阿里巴巴从2004年至今的海外投资,总计209个项目,金额超过281亿美元。

如果以2014年为临界点,之前阿里巴巴在美国投资主要围绕电商业务展开,多通过全资并购或控股的方式获得。到了2014年,为了成功上市,阿里巴巴的投资领域扩大至社交应用、手机游戏、智能遥控等诸多领域。

尤其是在最近两年,阿里向人工智能、VR、AR等继续靠拢,先后投资了机器人公司SBRH、AR公司Magic Leap、AR智能硬件公司Lumus、VR公司Infinity等。

这还不包括将阿里的国内业务延伸至海外的,比如将阿里云官网开放服务的节点开放至新加坡、美国西部、美国东部、日本、欧洲、中东和澳大利亚等13个。

2、全球竞争,阿里PK的是谷歌、亚马逊,技术成了决定因素

既然眼睛盯着的是全球市场,那阿里与谷歌、亚马逊等全球巨头必有一战。

尽管我们暂时还不清楚“NASA””新机制的具体形态,但按照目前已知的消息,“NASA”将面向机器学习、芯片、IoT(物联网)、操作系统、生物识别这些核心技术,组建团队,而这些领域一直是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一票世界巨头的地盘。

事实上,阿里也一直在对标他们,比如阿里云就一直在紧盯着亚马逊、微软,以形成“3A鼎立”的行业格局(亚马逊云AWS、阿里云AliCloud、微软云Azure),来强化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

好消息是,最近美国著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公布的“2017年最具创新力公司排行榜”前50榜单中,阿里成功登榜,位列第十一位,也是榜单中中国企业中排名最靠前的企业。

但,正如苹果Google之于美国、宝马之于德国。阿里要肩负着这般“科技国家队”的使命,“NASA”的路依然任道而重远。

曾响铃,作家,资深评论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体“铃声”创始人,[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作者,钛媒体、虎嗅、i黑马、创业邦等近60家媒体专栏作者,《商界》等多家杂志撰稿人。微博账号:科技向令说,微信号:xiangling0815。


响铃:马云启动“NASA”计划,这真会让阿里一飞冲天?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响铃:马云启动“NASA”计划,这真会让阿里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