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et-5出自论文**《Gradient-Based Learning Applied to Document Recognition》(1998年),是一种用于手写体字符识别的非常高效的卷积神经网络。Lenet-5是Yann LeCun提出。由于LeNet-5是针对识别手写体识别所提出的网络,所以输入的大小为32 x 32 x 1**的灰度图像
LeNet-5共有7层(不包含输入层),不包含输入,每层都包含可训练参数;每个层有多个Feature Map,每个Feature Map通过一种卷积滤波器提取输入的一种特征,然后每个FeatureMap有多个神经元。该模型的只有大约6万参数,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的层次的加深,图像的高度和宽度在缩小,随最初的32x32缩小到28x28,再到14x14,10x10,5x5。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层次的加深,通道数一直在增加,从1个增加到6个,再到16个。该网络模型中一个或者多个卷积层后面跟着一个池化层,这种方式至今一直在沿用。
该模型出自论文**《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Neural Networks》,AlexNet(以第一作者名字命名)是2012年ImageNet竞赛冠军获得者Hinton和他的学生Alex Krizhevsky**设计的,也就是文章《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介绍的网络结构。也是在那年之后,更多的更深的神经网络被提出,比如优秀的vgg,GoogLeNet(Inception模块)。
论文中的作业使用224 x 224 x 3 作为模型的输入,不过在吴恩达对该模型讲解时,谈到使用了227 x 227 x 3 作为输入更为合理。
下图也是AlexNet模型,来自文献《Going Deeper with Contextual CNN for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
AlexNet中包含了几个比较新的技术点,也首次在CNN中成功应用了ReLU、Dropout和LRN等Trick。同时AlexNet也使用了GPU进行运算加速。实际上,改模型与LeNet-5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AlexNet要大很多,LeNet-5模型的只有大约6万参数,而AlexNet模型包含约6000万参数,因此AlexNet比LeNet-5更有优势。
AlexNet将LeNet的思想发扬光大,把CNN的基本原理应用到了很深很宽的网络中。AlexNet主要使用到的新技术点如下:
(1)成功使用ReLU作为CNN的激活函数,并验证其效果在较深的网络超过了Sigmoid,成功解决了Sigmoid在网络较深时的梯度弥散问题。虽然ReLU激活函数在很久之前就被提出了,但是直到AlexNet的出现才将其发扬光大。
(2)训练时使用Dropout随机忽略一部分神经元,以避免模型过拟合。Dropout虽有单独的论文论述,但是AlexNet将其实用化,通过实践证实了它的效果。在AlexNet中主要是最后几个全连接层使用了Dropout。
(3)在CNN中使用重叠的最大池化。此前CNN中普遍使用平均池化,AlexNet全部使用最大池化,避免平均池化的模糊化效果。并且AlexNet中提出让步长比池化核的尺寸小,这样池化层的输出之间会有重叠和覆盖,提升了特征的丰富性。
(4)提出了LRN层(局部相应归一化层),对局部神经元的活动创建竞争机制,使得其中响应比较大的值变得相对更大,并抑制其他反馈较小的神经元,增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不过后来有研究者表明LRN效果不大。
(5)使用CUDA加速深度卷积网络的训练**,利用GPU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处理神经网络训练时大量的矩阵运算。AlexNet使用了两块GTX 580 GPU进行训练,单个GTX 580只有3GB显存,这限制了可训练的网络的最大规模。因此作者将AlexNet分布在两个GPU上,在每个GPU的显存中储存一半的神经元的参数。因为GPU之间通信方便,可以互相访问显存,而不需要通过主机内存,所以同时使用多块GPU也是非常高效的。同时,AlexNet的设计让GPU之间的通信只在网络的某些层进行,控制了通信的性能损耗。
(6)数据增强,随机地从256 x 256的原始图像中截取224 x 224大小的区域(以及水平翻转的镜像),相当于增加了2*(256-224)^2=2048倍的数据量。如果没有数据增强,仅靠原始的数据量,参数众多的CNN会陷入过拟合中,使用了数据增强后可以大大减轻过拟合,提升泛化能力。进行预测时,则是取图片的四个角加中间共5个位置,并进行左右翻转,一共获得10张图片,对他们进行预测并对10次结果求均值。同时,AlexNet论文中提到了会对图像的RGB数据进行PCA处理,并对主成分做一个标准差为0.1的高斯扰动,增加一些噪声,这个Trick可以让错误率再下降1%。
VGG,也叫VGG-16网络(数字16表示该网络包含了16层)
以下图像来自https://blog.csdn.net/Fanniexia/article/details/88627827
该模型出自论文**《Very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Large-Scale Image Recognition》**,VGG模型是2014年ILSVRC竞赛的第二名,第一名是GoogLeNet。但是VGG模型在多个迁移学习任务中的表现要优于GoogLeNet。而且,从图像中提取CNN特征,VGG模型是首选算法。它的缺点在于,参数量有140M之多,包含了约1.38亿参数,需要更大的存储空间。
VGG16相比AlexNet的一个改进是采用连续的几个3x3的卷积核代替AlexNet中的较大卷积核(11x11,7x7,5x5)。对于给定的感受野(与输出有关的输入图片的局部大小),采用堆积的小卷积核是优于采用大的卷积核,因为多层非线性层可以增加网络深度来保证学习更复杂的模式,而且代价还比较小(参数更少)。
简单来说,在VGG中,使用了3个3x3卷积核来代替7x7卷积核,使用了2个3x3卷积核来代替5*5卷积核,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具有相同感知野的条件下,提升了网络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神经网络的效果。
比如,3个步长为1的3x3卷积核的一层层叠加作用可看成一个大小为7的感受野(其实就表示3个3x3连续卷积相当于一个7x7卷积),其参数总量为 3x(9xC^2) ,如果直接使用7x7卷积核,其参数总量为 49xC^2 ,这里 C 指的是输入和输出的通道数。很明显,27xC^2 小于49xC^2,即减少了参数;而且3x3卷积核有利于更好地保持图像性质。
需要注意的是,在VGGNet的6组实验中,后面的4个网络均使用了pre-trained model A的某些层来做参数初始化。虽然提出者没有提该方法带来的性能增益。先来看看VGG的特点:
https://mooc.study.163.com/learn/2001281004?tid=2403023001#/learn/content?type=detail&id=2403362412(吴恩达-三个模型的讲解)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985446_Gradient-Based_Learning_Applied_to_Document_Recognition(原文地址)
https://blog.csdn.net/ljfwz153076024/article/details/94356572
https://cuijiahua.com/blog/2018/01/dl_3.html
https://papers.nips.cc/paper/4824-imagenet-classification-with-deep-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s.pdf?spm=a2c4e.11153940.blogcont602853.9.73ee6970OjD56J&file=4824-imagenet-classification-with-deep-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s.pdf(原文地址)
https://baike.baidu.com/item/AlexNet/22689612?fr=aladdin(百度百科)
https://arxiv.org/abs/1409.1556(论文原文地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423739GGNet
https://arxiv.org/abs/1409.1556(论文原文地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423739
https://blog.csdn.net/Fanniexia/article/details/88627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