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期】专题:大数据标准

导读

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对政府、企业决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 响。目前,各种大数据技术和系统层出不穷,大数据应用方兴未艾。然而,大数据系 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操作手段,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受制于安全与隐私方面的顾虑,大数据推广应用缺乏工程化的指南,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数据的发展。甚至大数据的定义、相关术语、分类、架构等方面也缺乏统一描述,各种大数据产品的技术要求也不尽相同。标准化无疑是解决上述困境的有效手段,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标准规范的研究工作还很匮乏。因此,加强大数据标准化研制,对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进程,加快技术与标准的相互融合,推动大数据发展国家战略和数据立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4年底成立了大数据标准工作组,工作组下设7个专题组:总体专题组、国际专题组、技术专题组、产品和平台专题组、安全 专题组、工业大数据专题组、电子商务大数据专题组,负责大数据领域不同方向的标准化工作。张群等的文章《大数据标准体系》就是对工作组总体情况和目前主要进展的一个介绍。光亮等的文章《ISO/IEC JTC 1/WG 9大数据国际标准研究及对中国大数据标准化的影响》主要介绍了国际专题组的工作。 

大数据工作组组长梅宏院士曾多次强调,要做有用的标准!什么样的标准才是 有用的?很显然,有利于相关产业生态发展的标准就是有用的标准,但是这是一个基于结果的评价,无法具体指导标准化工作。从标准的立项和制定过程来看,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的标准应该要切中产业痛点,能降低产业发展成本;第二,开放做标准,尽量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标准的制定;第三,结合领域需求做标准。 

李冰等的文章《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聚焦一个组织的数据管理能力。大 数据管理能力将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这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很迫 切。这样的标准和能力评价受到广泛的欢迎。姜春宇等的文章《大数据平台的基础能力和性能测试》介绍了在对基于开源技术的商业发行版大数据软件进行评测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详细介绍了数据中心联盟在大数据标准化和测评方面的实践。第三方公开的系统基准和评测结果,各方都比较容易接受,有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受到了众多厂商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两个例子说明选对标准立项的点,对于制定出有用的标准十分重要。 

针对领域的特点开展标准化工作是有效的工作模式,这样可以更容易成功。林 旺群等的文章《面向特定领域大数据平台架构及标准化研究》介绍了银行、电子商 务、航空航天、网络安全、应急反恐、军事对抗等安全攸关领域的大数据标准研究的 有关进展,蒋凡的文章《物流大数据标准及案例研究》介绍了在城市物流配送领域的大数据标准化的思路和建议。  

本专题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有用的标准能够制定出来。

杜小勇(1963-),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大数据》期刊编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检索、高性能数据库、知识工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年来在SIGMOD、VLDB、AAAI、IEEE TKDE等国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吴东亚(1972-),女,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副主任,国家OID注册中心副主任。负责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先后主持承担数据、网络、信息化等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主导制定多项家庭网络、物联网等领域国际标准,承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两次、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次,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标准化。

0?wx_fmt=jpeg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年第4期】专题:大数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