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灵魂有傲气的姑娘
作者:赛赛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新年好,这是一个迟到的问好,但是依然不能少。
过年因为防控疫情,所有聚会被取消,娱乐场所不能营业,多部贺岁电影被撤档下架,唯一一部通过流媒体上映的《囧妈》,让很多小伙伴直呼“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我也是在小伙伴的安利下才观看的这部电影,今天就来聊聊我的看法。
01
张璐的愤怒——“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张璐和徐伊万是夫妻,目前处于离婚前的分居状态,徐伊万不愿意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他说的原因是因为财产分割。
张璐有些气愤,因为他们研发的“暖霸”专利是两个人共同的财产,但现在徐伊万却不愿意分割部分给张璐。
张璐不得已远走他乡,要去到法律允许的美国发展,完全不和徐伊万产生任何的竞争。
这是张璐经过慎重思考做出的决定——
如果夫妻双方已经不能从婚姻关系中获得灵魂的滋养,也不能感受到幸福,创造出幸福,那么,义无反顾的离开,或许才是对彼此最好的选择。
徐伊万让张璐带走自己“用心”修好的台灯,却又一次和张璐擦出了矛盾,引发了张璐的反抗,也道出了夫妻关系破裂的真相:
“徐伊万,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都这么多年了,你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象中的人吗?”
这是张璐的愤怒,也是很多人在关系中的愤怒——
在关系中,我们总是被改造、被控制,却从未被接纳。
张璐的愤怒在徐伊万的表弟郭贴偷看张璐的标书价格后,彻底爆发。
——我不想和你争输赢,我只想拿回属于我的那部分,可以吗?
她也开始拒绝沟通,甚至口不择言,接受了徐伊万对自己婚内出轨的猜忌,和莫须有的诬陷。
——是,我和他好上了,这和你有关系吗?
在和徐伊万的关系中,张璐早已筋疲力尽。
她付出了很多,年轻时和徐伊万一起研发暖霸,吃了很多的苦,经历了太多的困难;
就算是分居了也依然愿意配合徐伊万,在徐伊万的妈妈那里扮演一对正常夫妻;
为了避免离婚后与徐伊万在中国市场产生竞争,在商场上厮杀难看,她也愿意后退一步,远走美国重新开拓新市场。
张璐已经仁至义尽,任何观众也都看见了这一点,连和徐伊万同一战线的表弟郭贴都忍不住说道:
——哥,我嫂子她很仁慈了,真的要做那么绝吗?
——哥,我求你了,求你了,你放过嫂子吧。
但徐伊万看不见,他依旧步步紧逼,我行我素,哪怕赔钱损人不利己,也不让张璐如愿。
当然,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也让张璐更急于挣脱和逃离。
02
徐伊万的愤怒--“你听得见我在说什么吗?”
徐伊万,一个油腻的中年事业成功男,看似风平浪静的家庭关系中却潜藏着各种危机——
老婆要离婚,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离婚,死要面子的他不愿意离婚,也不肯低头。
他们分居日久,没有孩子,唯一能钳制老婆的,只有夫妻共同研发的专利技术。
更要命的是,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的关系也存在许多隔阂,波涛暗涌。
这种和妻子的关系,和母亲的关系都游走在崩盘边缘的失控感,无力感,让徐伊万时刻充满了焦躁和攻击性。
所以,在电影一开始,徐伊万就是带着情绪的。
妈妈房门上的大铁锁不过是情绪的又一个导火索,因而当徐伊万在火车上看到妈妈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满满的火药味:
“谁让你坐火车的?”
后来说的每一句话也都带着强烈的情绪。
他为什么如此暴躁?难道妈妈不能决定自己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吗?
当然不是,只是妈妈没有按照他的意思、接收他的安排、符合他的心意,只是妈妈没有被自己“控制”。
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徐伊万会成为这种充满控制欲、时刻暴躁的中年男子?
因为他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时刻想控制他的妈妈。
妈妈不断给他投喂各种水、水果、红烧肉,却在徐伊万吃得美美的时候盖上了仅剩一块的红烧肉餐盒的盖子。
还想探听夫妻亲密、要孩子的话题,建议这么大年龄还没有孩子的徐伊万去做试管婴儿,甚至还要控制他的排尿时间,这让徐伊万的情绪到达了一个小顶点。
徐伊万说出了和电影开场时妻子说的一样的那段话:
“在你的心里长出了一个幻想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要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膀胱要排水,你都设定好了。
“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都这么多年了,你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象中的儿子吗?”
为什么会说出同样的一段话呢?
导演想告诉大家的是,家庭的模式是不断轮回的,徐伊万在自己家庭中习得的模式会不自觉的用到自己的新家庭中,他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他最讨厌的方式对待他的爱人。
虽然徐伊万很讨厌妈妈的控制与改造,但是在他和妻子的关系中,他也在不自知中对妻子控制和改造。
徐伊万的情绪到达了一个小高峰,但此时的他并没有歇斯底里的愤怒,因为传统的文化影响,一般人都很难直接和长辈对着干,哪怕是已经四十多岁的成年男子,也会不自觉的遵守这种母与子关系的权威感。
所以这时候徐伊万抗争母亲的方式,是偷偷丢掉妈妈带的小番茄。
娜塔莎的出现则是徐伊万愤怒的启动器。
娜塔莎先是看到了徐伊万的情绪,她看得出徐伊万也有心事,另外她和徐伊万有“相似”的经历——
徐伊万怀疑张璐和律师“好上了”,而娜塔莎的男朋友也劈腿了自己的闺蜜。
同时娜塔莎还看到了徐伊万妈妈对他的控制,她问徐伊万要不要逃离,敢不敢说出心里话?
有人说看见是最大的慈悲,而娜塔莎对徐伊万不仅仅是看见,还有同病相怜与共情共感。
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强大的力量。
在娜塔莎身上收获到力量的徐伊万终于爆发了激烈的反抗,可似乎妈妈根本听不到他在说什么,也看不到他的反抗,这才有了徐伊万一次又一次对妈妈的质问:
“你听得到我在说什么吗?”
03
卢小花的愤怒---“你为什么不乖啊?”
妈妈卢小花,一个任性的妈妈,三十多人的团队中,唯她一个人不想坐飞机。
为什么会这么任性呢?
因为一个不曾被看见过的人,也看不到别人!
卢小花为家庭为孩子忍受喝酒的丈夫、酒后家暴的丈夫,她因为爱情走进婚姻,因为孩子守着婚姻,她做的一切都不曾被看到。
一个不曾被看到的人,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所以会刻意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也只有一切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所以卢小花控制徐伊万,控制张璐,控制他们的小家庭,让他们快点要孩子。
面对徐伊万的情绪,徐伊万的反抗,很多时候她是看不到的,她能看到的是喝酒对身体不好、娜塔莎会破坏儿子的婚姻、儿子和张璐要幸福,要有孩子。
当事情不如自己所愿时她也很愤怒,她不明白“孩子你为什么不乖?”
卢小花坐六天的火车却带来超多的行李,枕套、床单、洗脚盆,还有锅、碗、零食、水果、大米等等。
她把在火车上的这六天,每一个细节都把控的非常好,这就是超强的控制欲。
徐伊万告诉卢小花,是他丢了她带的小番茄,这种失控感激怒了卢小花,在愤怒中的她说:“你和你爸爸一个德行!”
在愤怒中的徐伊万反击道:“爸爸不是喝酒喝死的,是你逼死的”,彻底的激怒了卢小花。
04
三个人的和解
剧情到达这个点时三个人的愤怒都到达了顶点,因为控制和失控,三个人的家,每个人都在愤怒中。
这部电影展开到这里是非常精彩的,也是各位观众都感觉特别入心的地方,因为每个人仿佛都能从电影中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那些画面、那些台词都曾经在自己家庭中轮番上演。
可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只有6.1分,分数为什么这么低呢,因为在电影后半部分几乎全面崩塌。
很多家庭都有一些矛盾,现在有一个词叫“原生家庭创伤”,因为每个人在家庭中受到的创伤程度不同,有的能轻松疗愈,但很多是很难疗愈的,尤其是像徐伊万这种,父母婚姻并不幸福,且把父母的模式轮回到下一代的家庭中去的,更是很难和解的。
而电影为了达到一个圆满的效果,在后半部分因为两头熊的追逐让母子和解了,这无疑是很突兀的,也被网友称之为“硬煽情”。
出走的妈妈莫名的就理解了,孩子是一个成人了,生命属于他自己。
孩子也莫名的就理解了妈妈的难处与不易,重点是两个人的互相控制行为瞬间就化解了。
电影的最后徐伊万和妈妈乘坐东北老乡的热气球赶上了演出,完成了妈妈的心愿,看表演的徐伊万热泪盈眶。
徐伊万同意离婚,张璐也自责自己遗忘了曾经的美好,他们通过一封信彼此和解了。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想要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像我对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电影的剧情安排是刻意的,突兀的,但它要表达的内核情感却是真实有意义的——
爱是家庭关系中永恒的主题,但如何表达爱却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05
你,和解了吗?
电影的结局是圆满的,每个人都明白了自己该明白的道理,每个人都获得了新生。
可看电影的你呢?你明白了吗?和父母和解了吗?
这两年关于原生家庭是有很大的争议的,有很多人埋怨原生家庭的伤害。
也有人觉得,不该把一切伤痛都归因于原生家庭的不对。
认识到伤害是第一步,下一步就要努力走出伤害。
作为一个成人,我们有力量选择自己活着的方式,也可以选择要不要活在痛苦里。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如果没有你的同意,没有人能伤害你。”
其实有更多的人是和徐伊万很相似的,虽然父母在控制、改造自己,但自己对父母的控制和改造也是一刻都没有停过。
父母想让孩子活成他们想象中的样子,孩子也想让父母活成能理解自己的父母,不管是控制或是反控制,这都是控制。
在父母那个时代,知识是有限的,父母获得知识的途径、开阔眼界的途径比当下这个时代少很多,所以父母的选择相对于我们也少很多,他们本就在吃苦和被忽视中长大,比80后、90后、00后更缺安全感。
武志红老师就曾在一本书中写道:“父母是那么的爱我,只是无力的他们只能选择'控制'这种方式。”
看见是最大的慈悲!
不管我们和父母之间有多大的矛盾,当你看见“他(她)”的那一刻,你看到了对方的感受、思维、情绪,你会发现那里面是有爱的。
我们与父母的和解一定不是因为责任、因为道德、因为感动,我们和父母的和解是因为有了看见,有了爱,才有了尊重和接纳。这才是真正的和解。
新的一年里,希望各位曾被创伤的朋友都能被疗愈、被爱滋养,希望你与自己和解,与你的原生家庭和解,祝愿你,获得新生!
作者:赛赛,深耕幼儿亲子教育10余年,北大儿童基金会特聘课题导师,致力于女性成长疗愈领域的心理教育学导师。公众号@灵魂有傲气的姑娘,一个充满爱与智慧,认识自我的地方。图片来源电影《囧妈》截图。